劉萍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巧妙、合理地運用畫圖這種簡便易行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和理解.數學課上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畫圖更能滿足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智慧;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生活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教學中,堅持注重學生的畫圖解題能力的培養,能極大地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培養畫圖意識;教學畫圖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畫圖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它直觀形象、化繁為簡且運用領域廣泛,通過畫圖可以將許多抽象的數學概念、算理、數量關系形象化、簡單化,給人以直覺的啟示.小學生心理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多地依賴于實物或圖形等直觀材料的支持.因此,巧妙、合理地運用畫圖這種簡便易行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和理解.數學課上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畫圖更能滿足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智慧;將抽象的數學轉化成形象的生活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教學畫圖方法,培養畫圖能力
(一)畫示意圖
示意圖,就是學生根據題意用一種簡單的方式把題目意思表示出來的圖,和情境圖相比較為簡潔,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學低年級比較常用,如,有10個小朋友排隊做操,從左邊數起小紅排第5個,從右邊數起小紅排第幾?對這樣的問題可以畫出實物圖幫助理解解決問題.(⊙⊙⊙⊙◎⊙⊙⊙⊙⊙)又如,小明、小紅、小剛3個人,每2個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在解決這個問題時,筆者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符號代替3名學生,把他們握手的過程表示出來.有的學生直接畫出了小人,有的用數字代替人,還有的用字母代替人,畫出了解決問題的示意圖.
畫示意圖不僅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題意,解決數學問題,而且能有效滲透符號化的思想.
(二)畫線段圖
畫線段圖,能把各種數據信息的關系表示清晰,降低解題難度.通常幾個對比的量要用不同的線段表示;互相包含的量可以畫一條線段;去掉的部分可以用斜線劃去,但不要擦掉,這樣便于對比和還原等.一般是按問題陳述的順序,題中先說什么,就先畫什么,但對比多少、倍數關系的問題應先畫被比的量,分數、百分數問題先畫單位“1”的量,同時要在圖中依次表示出所有的條件,標清問題等.
在學習分數應用題時,筆者先引導學生找單位“1”,畫一條線段表示單位“1”,然后根據題目的條件畫出表示比較量的線段,根據線段圖學生能夠快又準地找出相對應的量,從而找出解分數應用題的方法.
線段圖是學生從直觀向抽象過渡的橋梁,它將數量關系直觀、科學地體現出來,有助于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從而找到解題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畫平面圖、立體圖
解決有關圖形的問題時,如果遇到沒有圖示的題目時,引導學生先在紙上畫出平面圖或立體圖,把腦中想象的模型再現在紙上,以此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學習周長的概念后,提出問題:有兩塊大小相同的長方形花布,長都是7米,寬都是3米,把這兩塊花布拼在一起,拼成花布的周長是多少米?教學中筆者沒有急于讓學生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拼完后的花布是什么樣的?畫一畫.學生通過畫圖、交流明白有2種不同的拼法:
(1)
(2)
通過這樣畫圖的方式學生在頭腦中牢固地樹立了2個同樣的長方形拼擺的位置關系.
學了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后,有一道這樣的題:把一個表面積是60平方厘米的正方體的高增加它的棱長的一半,長、寬不變,得到一個長方體,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很多同學覺得無從下手,筆者引導他們試著根據題意畫立體圖.
當學生看到圖時,很快就發現長方體的表面積是正方體的表面積增加了上面的4個(60÷6÷2)面的面積,于是,問題迎刃而解.
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而且有助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當然,解決問題的“理”也就在其中了.
4.如果用畫平面圖、立體圖的方法仍不能很好地理解問題,還可以通過動手操作彌補其不足.如學習畫旋轉后的圖形時,當把握不準旋轉后圖形的樣子時可以在草稿紙上剪下一個與原圖完全相同的圖形,按要求實際旋轉一下,就能夠更加準確地確定圖形的位置和形狀.
同時應注意:運用畫圖法要在畫圖前理清數量關系;畫圖要與數量關系相統一,在畫圖中體會方法,學會方法.另外,不同階段對畫圖的要求不盡相同,如低年級以畫實物圖為主,逐步引導學生來畫簡單、抽象的模擬圖;中、高年級逐步引導學生畫抽象的線段圖、平面圖、三維立體圖等.
二、結束語
實踐證明,運用“畫圖法”解決數學問題,易于學生進行生活聯想,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堅持注重學生的畫圖解題能力的培養,能極大地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鄭毓信.問題解決與數學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