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丹
【摘要】科普讀物常常被認為是課外書,可有可無,但隨著越來越多優秀科普書籍的出版,許多研究者開始關注科普讀物與數學教學的結合.本文將闡述科普引入數學教學的作用,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等,提供若干科普引入數學教學的案例.筆者希望通過本文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研究者對科普引入數學教學的關注.同時,也希望本文能引起廣大中小學師生對數學科普書籍的重視,促進教師改善教學策略、學生領略教科書之外的數學.
【關鍵詞】科普;數學教學;數學閱讀
科普讀物常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課外書,只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不是必須要看的書籍.近年來,隨著優秀數學科普書籍的出版,在張景中院士、彭翕成教授等的推動下,許多數學教育研究者開始研究將科普與教學進行結合.
一、科普引入教學的作用
我國現行的數學教材都是按照課程標準編寫的,每一句話必定經過反復推敲,所以教材一定是極為規范的,這是科普讀物所沒有的特點.但正因為如此,教材又顯得枯燥、死板,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少了幾分趣味性.針對這個問題,彭翕成教授在《數學科普與數學教研》中說:“基于教材和科普書籍各自的特點,教師教學應以教材為基準,因為教材的規范性是其他書籍所不具備的.適當加入科普書籍中的有趣素材,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課堂氣氛,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1]所以,將科普的趣味性和通俗化引入到教學中能有效彌補現有教材的不足.
科普引入數學教學除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夠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比如,人教版在九年級“相似三角形”的例題中用的泰勒斯測量金字塔的故事,這個故事就蘊含著相似比原理.數學科普常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也常常以生活問題入手,這能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科普還能夠讓學生了解數學史和知識的來源,比如,第一次數學危機促進無理數的誕生,能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感受無理數的重要性.
二、提供若干可行的案例
筆者在閱讀張景中院士的科普叢書時,深有啟發,想嘗試將科普引入數學教學中.對科普書籍進行研讀和探索,并查閱相關文獻,結合新課標的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整理了若干能夠融入數學教學的科普案例,并對這些案例進行簡化改編和分析說明,便于在教學中使用,希望給廣大數學教師提供可行的參考.整理的案例如下:
案例1 三角形內角和
一只蜘蛛繞一個五邊形爬一圈,回到原處,蜘蛛的方向和出發時的方向一致,角度改變量一定是360°.你在房間里走一圈,回到原地,角度改變量也一定是360°.所以多邊形外角和等于360°.
現有的教材中,大多是通過找規律得到n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而在科普書中換了角度,先給出了“多邊形外角和等于360°”.多邊形的外角和公式是比內角和公式更加一般的規律,先得出外角和規律顯然更符合從簡單到復雜的思維習慣.多邊形外角和始終是360°的原因是方向改變量沒變,用“你在房間里走一圈,回到原地,角度改變量也一定是360°”這樣的實例,學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比起通過找規律得到內角和公式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的案例不需要教具,卻能呈現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教學過程,結合到實際教學中很方便,容易在教學中推廣.
案例2 單位菱形面積定義正弦[2]
由長方形壓成平行四邊形,可類比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由此定義“有一內角為α的單位小菱形的面積為角α的正弦,記作sinα=Sα”.
用單位菱形面積定義正弦是由張景中教授于1980年提出的.經過三十多年的發酵,逐步進入課堂,這個案例是從科普滲入課堂的經典案例.在一些學者的研究中,已經得到實證研究的證實:“正弦新定義利于記憶且易于解釋正弦相關性質.”[3];學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通過‘面積‘折引出的正弦概念,用新定義還可以很容易得到正弦的幾個基本性質,如sinα=sin(180°-α).有了正弦的定義,就能類比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一步得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S△ABC=12bcsinA=12acsinB=12absinC.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角度得出的結論,為三角、幾何和代數后續學習做好了重要的鋪墊.
分析:要是白馬是馬,那么,白馬=馬;要是黑馬是馬,那么黑馬=馬.這時,他把“是”字當成“等于”,得到白馬=黑馬,推出了矛盾.這就是說,白馬集合不包含于馬集合.也就是說,白馬非馬.這時,他又把“是”字當成“包含于”了.
“白馬非馬”這個問題可以在學習了元素與集合的概念之后,當作辨析題留給學生,讓學生從集合角度揭示“白馬非馬”的謬誤.這個問題的靈感來源于張景中院士《公孫龍的花招》一文.他在文中主要辨析“是”是“等于”還是“包含于”,筆者想到這“是”的問題正與高中學習集合相契合,便想到可以給學生出這樣一個問題.傳統的數學題常常沒什么新穎性,脫離生活,和學生產生不了共鳴,給學生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乍一看就有不容易接觸的感覺,如果數學題是位教師的話,傳統的數學題就是一個權威的教師,而“白馬非馬”這種題就是個平易近人的教師.
高中必修一第一章便是集合,集合是整個高中課程的基礎課程,是學生步入高中學習的第一個數學知識.這第一堂課如何上很關鍵,這不僅是學生建立自信的第一步,也是學生和數學教師建立良好關系的第一步.如果學生能在第一節課感受到不一樣的數學,激發他們極大的興趣,那么接下來的學習便能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師生關系也能有個良好的開始,這為之后教師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小 結
筆者在文中提供的案例是有限的.教師可以在工作之余閱讀數學大家的科普書,親近數學大師的講述,找到教學的靈感,給自己的教學添加幽默,給學生帶來別開生面的數學課.這不僅能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有不一樣的收獲,教師也能在自己的教學創新中找到樂趣.科普引入教學除了在教師課堂教學中引用,還可以給學生推薦科普書、鼓勵學生撰寫數學小論文等方式,使學生感受教科書以外的數學,了解數學史.科普引入數學教學,能增加課堂上的趣味,也能在課堂外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增進師生情感.
【參考文獻】
[1]彭翕成.數學科普與數學教研[J].湖南教育(C版),2016(4):22-25.
[2]張景中.從數學科普到數學教學改革[J].科普研究,2016(2):5-10.
[3]王文俊.高中階段“用面積定義正弦”教學初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4]張景中.幫你學數學[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