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無論從宏觀環境還是消費者期待來看,健身行業都存在不小的增長潛力。然而,傳統的健身行業存在諸多弊端,無法很好滿足用戶期待。本文將分析目前健身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對未來健身行業的發展趨勢做出分析預測。
關鍵詞:健身行業 線上運動 健身房
自2016年來,國家密集出臺有關于全民健身,發展健身產業的政策指示。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有關積極發展健身行業的有關指示,應“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培育多元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身休閑設施建設運營。” “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俱樂部,豐富業余體育賽事?!蔽募袑用窠】瞪罴敖】诞a業提出了目標:到202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要達到4.35億人,健身行業規模要達到5萬億以上。到2030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要達到5.3億人,健身行業規模要達到16萬億以上。為未來健身行業的發展奠定積極基調。
同時,中國已經出現肥胖日趨低齡化、青少年肥胖率持續增長等特征,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我國成年人中,超重人群占比從2010年的32.1%提升至32.7%,老年人中問題則更加嚴重,超重人群占比從2010年的39.8%提升至41.6%,而運動無疑會對超重問題帶來有效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運動健身。
健身行業主要包括傳統健身行業與互聯網健身行業。傳統健身行業主要商業模式為年卡+教練課程盈利,衍生產品的盈利只占傳統健身房利潤來源的10%,而線上的健身產品多樣,從形式上劃分主要分為信息系統類(如青橙),智能硬件類(如酷玩部落),視頻播放類(如我開始),O2O類(如超級猩猩);從細分領域劃分可分為:健身類,減肥類,健走類。這些APP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廣告
目前健身類APP大多進行的廣告宣傳是APP內部服務廣告,如Fittime即刻運動、咕咚、悅動圈等。健身APP的廣告插入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開屏畫面、首頁投放、視頻廣告,自有媒體。雖然目前用戶數量增長較快但相比起典型的社交APP,娛樂APP,用戶量并不占優,同時,不同于娛樂APP的是,運動健身類APP具有比較單一的用戶群體,提供的廣告形式較為單一,并且無法保證高曝光與高轉化率,廣告效益方面不甚明確,因此,對于運動健身類APP來說,最核心的還是需要提高用戶量,擴大影響力,提升曝光率,增加新用戶。
電商
健身類APP主要針對的細分市場為對健身,健康生活具有需求的人群,此類人群通常也需要一定的運動裝備,這就給健身類APP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贏利點。以Keep為例,Keep的創始人王寧曾坦白表示,Keep在他心里根本不是什么健身應用,而是像耐克阿迪一樣的運動品牌。他早在2016年的時候就曾公開表示“我判斷當下正處在運動品牌迭代的年代。對年輕的運動者來說,現在穿Nike或阿迪已算不上酷了,這些好像是他們爸爸媽媽穿的,我們更喜歡穿Under Armour。Keep現在通過線上的產品影響一代人的運動習慣,會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開Keep運動品牌店,年輕人也來買我們的衣服?不排除,但也不確定?!?/p>
目前對于健身類APP來說,相比起廣告,自建商城是更為普遍的盈利來源。商品類型從服飾裝備、硬件設施涵蓋到營養補劑,運動食品。這些APP有的只是做一個運動產品代理商,也有的APP,例如Keep,咕咚,Fittime,本身就擁有自有運動配件品牌,這種發展模式有點類似網易考拉,在商城里既有通過自己研發配件或貼牌生產的方式上架自己品牌的商品,也有其他健身品牌的產品。
增值服務
對于健身類APP來說,第一類增值服務的核心是通過付費獲取更多課程資源,如:購買課程,繳納月費成為APP會員,加入APP Pro版。第二類較為第一類則更具有針對性: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訓練目標的差異推出個性化定制“訓練營”,“燃脂營”,并提供在訓練過程中的指導與疑問解答。這樣的盈利模式與當今某些學習類APP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通過付費獲取課程資源或加入“訓練營”來對自己進行督促。但不同的是大部分人對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廣度及深度都有較為深入的理解,而在健身方面來說,眾多下載APP的顧客本身對APP內的服務并沒有深入了解,并不會貿然去選擇一項付費服務。
然而,目前健身成本高,健身房的客戶較為集中在中高層收入群體。線下健身房的主要是辦年卡收費與教練課程收費,健身房選址多集中在商場內部,租金與運營成本較高,年卡通常收費3000元,而根據挖財APP發布的《2018健身支出報告》,我國人均健身支出為1502元,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這樣的年卡價格顯然過高。同時,在二三線城市,相當一部分健身房并不能長久發展,往往是在用戶交完幾年的年費后還未到截止期限就已經倒閉或者轉手,這也使得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產生消費顧慮。
對于教練課程收費的模式來說,現如今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教練流動性過高,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所購買的課程還未用完,教練已經轉移到另外一家健身房,消費者的健身體驗不連貫,而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健身房往往無法退款,使得消費者被動接受,從而形成健身行業較差的風評,使眾多消費者望而卻步。據“前瞻經濟人”APP調查,一直從事教練的人只占15%,有85%的健身教練都選擇成立個人工作室,轉行,或從事管理或培訓師。
除此之外,健身房在完成售賣課程的任務后,后續的管理與服務跟不上,比如泳池水不輕易更換,設施老舊的問題,這種以銷售為導向的模式忽視了消費者的用戶體驗,使得眾多消費者感受到“上當”,一次性消費占比高,續卡率較低。
除了傳統的健身房,互聯網健身按次收費的盈利模式基本不存在年卡收費亂象,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何盈利?盈利模式是否支持產品運營?線上產品是否可以完全激發潛在用戶?是否能提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產品?目前互聯網健身的商業模式主要為廣告,電商與增值服務。廣告方面,APP內的廣告主要為內部廣告,收益不明確,且無法保證高曝光與高轉化效率。電商服務方面,目前尚未有企業形成較強的品牌效應,相比起APP內購買,有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傳統電商平臺。增值服務方面,缺少具有豐富健身知識與健身需求的顧客,增值服務本身的受眾人群尚未完全激發。
目前傳統的健身行業擁有眾多痛點,已逐漸向線上健身方向拓展發展。而線上移動健身行業通過初步的探索,經歷了快速成長的時期,現在已經進入穩步發展期,即將進入運營模式更加完善,技術水平更加成熟的成熟期。
探索期(2008-2012年):在2008年奧運會后,我國人民對于體育的熱情達到了空前的熱度,市場迎來新的機遇。2010年,中國運動健身APP開始了初步的探索,例如咕咚運動的成立。
快速成長期(2013年-2015年):2013年后,用戶增長迅猛,資本開始加速進入移動健身市場。2011年移動健身行業融資總額為2200萬,2014年則猛增至71650萬,行業得到快速擴張,2014-2015年,悅跑圈,Feel,每日瑜伽,Keep紛紛成立,運動APP不斷增多。
穩步發展期(2016-2019年):2017年后,在線健身APP市場的產品逐漸成熟,新創企業減少,得到深度整合,用戶與資源都開始集中化,營收規模增長。
應用成熟期(2020年-): 2019年后,行業及應用將會達到技術水平更加成熟,運用模式更加完善的應用成熟期。
目前國家政策利好,大力鼓勵支持發展體育產業,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升級,對健身運動的需求加大,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人們越來越青睞智能科技與運動健身相結合的模式。健身行業正處于穩步發展時期。然而,線下健身房主要存在現金流易斷裂,教練流動性較高,不注重顧客體驗的問題,而在線健身應用則缺乏運動場地,盈利收益不確定,未完全激發用戶的痛點。對于未來的健身行業發展趨勢,我們可以這樣預測:未來我國健身行業應向著智能化發展,向二三線城市滲入,更加注重用戶體驗。
改造現有商業模式,智能健身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2014年后各類新型健身APP橫空出世, 無論是視頻播放類,智能硬件類,還是信息系統類,O2O類,都致力于改善傳統健身的商業模式,解決痛點,使智能健身化成為主流。雖然目前的主流健身服務仍為線下健身,但由于線上健身APP的便利,低價的優點,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接觸線上健身。但據前文可知,目前互聯網健身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何盈利?盈利模式是否支持產品運營?線上產品是否可以完全激發潛在用戶?是否能提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產品?目前線上健身雖然已經過了黃金快速發展期,初創企業的數量有所減少,但是仍然需要不斷試錯,形成一種有效可行的商業模式。
健身行業總體保持增長,向二三線城市下沉
二三線城市的用戶相較一線用戶具有不可忽視的潛力,從目前健身房分布來看,二三線城市的健身房數量無法滿足其用戶需求,隨著人民對健身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日益增長,健身行業總體仍會保持增長趨勢,未來一線城市的健身房及健身俱樂部增長放緩,而專注于細分市場,具有特色的健身場所則有一定增長空間。
線下健身房預付模式加強監管,提升用戶體驗
線上健身難以維持的核心問題就是現金流的斷裂。在健身房無法支撐倒閉后,已經預付費用后的用戶或是無法找到原有健身地點,或是無法與接手健身房得到有效溝通,從而用戶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同時,健身房還存在顧客付款前后待遇不同的問題。因此,為了保證用戶忠誠度與打消用戶顧慮,線下健身房的預付模式應加強監管,樹立以用戶為先的意識。
消費者期待方面,現有健身課程服務還無法很好地做到專業性,成果反饋,即時指導。而線上運動健身在這方面則更具有一些劣勢,在用戶體驗方面,無論是線上運動健身,還是線下健身,都需要對自身現有的模式進行改善,以滿足用戶期待。
參考文獻
[1] 艾瑞咨詢 《中國運動健身行業發展趨勢白皮書》 2019.3
[2] 易觀咨詢 《中國移動運動健身市場專題分析》 2017.8
作者簡介:胡薇薇(1998年3月),女,漢族,新疆烏蘇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20級本科生,專業:貿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