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觀察類綜藝節目初露頭角便取得口碑數據雙豐的業績,《我家那小子》強勢來襲,CSM全國網直播收視率1.01%、酷云直播關注度1.25%,雙雙位列省級衛視同時段第一。為中國電視綜藝業注入新的發展態勢,本文將從受眾心理角度分析觀察類綜藝節目發展現狀。
關鍵詞:觀察類綜藝節目 我家那小子 受眾心理
縱觀2018年電視綜藝的發展, “慢綜藝”熱持續增溫,觀察類綜藝節目初露頭角便取得口碑數據雙豐的業績,《我家那小子》強勢來襲,CSM全國網直播收視率1.01%、酷云直播關注度1.25%,雙雙位列省級衛視同時段第一。而2019年就是觀察類綜藝節目井噴式發展,《我們長大了》、《女兒們的戀愛》、《心動的信號》、《我家小兩口》都有不錯的收視率。可以說觀察類綜藝節目,為中國電視綜藝業注入新的發展態勢。
觀察類綜藝節目是采用“現實場景加演播室”的錄制手法,第一現場以真人秀為載體展示嘉賓生活,第二現場邀請嘉賓分析生活,兩條敘事線,多種敘事視角的綜藝節目。這種節目形式來源于日本,日本老牌節目《改變人生的一分鐘深刻佳話》就采用了這樣的形式,節目2008年開播至今,長盛不衰。到近期《Heart Signal》《我家的熊孩子》《同床異夢2》《我獨自生活》等韓國綜藝,已經形成完整的結構樣式,并被中國綜藝人認知,在節目形式之上融入中國特有的社會現實,內容符合中國“口味”,更加打動觀眾。
(一)窺探隱私心理
早在19世紀弗洛伊德的觀點就認為,人們對別人隱私的窺探欲,來自于童年,來自對自己身世和來歷的好奇心。到現代多倫多作家兼社會評論家哈爾·涅茲維奇又首創了“窺探文化”,可見人類的窺探隱私心理由來已久,而真人秀節目往往帶有窺探嘉賓生活的性質,觀察類綜藝節目甚至找被窺探者的家人或明星專家跟觀眾一起窺探。我們看到光環之外,帶給大家快樂的錢楓也有孤獨感、常常照顧別人感受的陳學冬也有不安全感、多才多藝的武藝竟然生活能力極差、報喜不報憂的徐海喬常常失眠,這種我們平時看不到的畫面這些細膩情感的流露,擊中觀察室內的親友團,也擊中了觀眾心理。
(二)觀眾的自我反射
觀察類綜藝節目我們到底觀察的是什么?僅僅是明星的私下生活嗎?這樣的理解過于片面,我們往往在這些觀察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節目中嘉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他們在生活中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會遇到你我都會遇到的煩惱問題,錢楓會為了體重煩惱會跟每個愛美的女孩一樣節食減肥,吳昕也會為了前途迷茫而痛苦,妻子們聚在一起也會“吐糟”自己的老公,國際巨星竟然也會喜歡吃自熱火鍋!凡此種種都是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映照,觀眾或多或少都會有感同身受的心理自我反射。有評論稱:“觀察類綜藝就好比一面雙面鏡,每一面好像都是在演繹自己的故事。”“就好像看到自己,也會害怕失去,害怕孤獨,也在努力減肥,努力生活。”
(三)親情之間的沖突及交流。
如今社會科技、手機、網絡發展,人們交流的途徑更加便捷、成本更加低廉,但是感情交流卻變得機械和無味了。有多少人在一個桌子上吃飯卻每人抱一個手機、有多少人住在一個宿舍卻用qq、微信交流?又有多少人起床第一件事是看手機?“低頭族”、“社交恐懼”父母、夫妻“交流不暢”現象越來越多,也正是因為這些我國“離婚率”不斷攀升、“代際紛爭”頻頻發生。觀察類綜藝節目讓家人去通過屏幕觀察這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真實現狀和內心活動,通過隔空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包文婧被冠以“捧夫狂魔”的稱號,認為自己老公包貝爾 “又帥、又聰明”,但是又因“自己沒工作不賺錢”、“老公不跟自己聊他的工作事業跟不上包貝爾的步伐”而感到壓力痛苦,演播廳內觀察的包貝爾看到老婆內心真實的想法,坦言今后要多跟老婆溝通,在節目最后一期兩人用語音信的方式打開心扉,包貝爾將自己在工作中面臨的壓力向包文婧傾訴,這種有效的感情交流是更加理解彼此增進感情的重要途徑。觀察類綜藝節目正是為這種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不僅是給嘉賓的也是給觀眾的,觀眾可以在其中不斷感受、思考進而做出有益的改變。
(四)自我內心的剖析。
我們身為獨立的個體,往往“當局者迷”我行我素的沉迷在自己的生活狀態中,為自己設置了“安逸圈”,無法真正客觀的認識自己。如何突破生活的“安逸圈”,觀察類綜藝節目給了我們一些思考,《我家那閨女》中吳昕的“養生法”備受關注,大量服用保健品,使用按摩椅泡腳桶,但卻將“生命在于靜止”作為人生信條,她可以在家宅一個星期也不愿意擴大自己的交際圈,這些問題爸爸看在眼里為他焦急,朋友看在眼里想要她改變。節目特意安排她看中醫、何老師為他介紹陪朋友帶她運動、學做飯的情節,她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們在節目中看到她一點點改變。武藝在節目中從床上吃外賣到給父母做飯、陳學冬從一味挑戰極限排解心中壓力到打開心扉、錢楓成功減重20斤、張嘉倪學會表達自己感情……觀察類綜藝節目不僅僅是讓媽媽、老公或者專家觀察自己,還是自己對自己的審視,是為了更好的認識自己、更好的生活,生活成真正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伴隨出現的情感、個體、代際溝通成為整個社會思考的問題,也是觀察類綜藝節目內容來源。“獨生子女”問題、“空巢青年”問題、“恐婚”以及“催婚”問題、“生活壓力”問題、“單親家庭”問題……在觀察類綜藝節目中一一展現,都市人常見的現實焦慮,我們其實能夠循著節目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都市病”樣本,觀眾在觀察中往往可以對身處其中的某些問題進行思考,這也就是觀察類綜藝節目的意義所在。
作者簡介:房晗,女,石家莊市,河北大學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