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開鑫 趙景天 劉永強
摘 要: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對于人工智能的思考也從沒有停歇,從早期出現的機器思維譯文,逐步的到人工智能是否會超過人類的智慧,以及人工智能加強以后如何對世界改變等等。因此本文通過對人工智能的意識和情感,以及其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五個特殊方面的問題,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讓其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上,為世界的改變作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人工智能 發展 哲學
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人工智能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更新,讓其應用的范圍逐步的擴大,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同領域中實現了全面的覆蓋。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對于人工智能的思考也從沒有停歇,從早期出現的機器思維譯文,逐步的到人工智能是否會超過人類的智慧,以及人工智能加強以后如何對世界改變等等[1]。
一、人工智能的意識
從人工智能的意識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其與人類的意識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意向性就是實現機器意識能力的一條不可逾越之界線”[2],也就是對人工智能進行編程的期間,在初始的階段當中就設置了相應的邏輯基點,即便是人工智能擁有了一定的意識,但是也只能夠在一定的維度當中纏身意識,不能夠超過其早期設定的節點,但是在量子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此種界限的突破問題,還要與未來發展的科技水平相聯系[3]。從人類的意識方面來看,意識是自出生以后就有的,并且在生存的環境和條件不斷改變的過程中,加之生物的條件反射和經驗的累計逐步的形成的,也就是天生的生物條件反射和后天的生活經驗融合以后才出現的,與人工智能的單一性或者是某一維度的邏輯設置意識進行比較以后,兩個方面還是具有較大的差異性。
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人工智能自身的意識不斷的增強,那么在與人類進行比較以后,就要對心靈等等方面更為高級的階段充分的考慮,雖然現階段人工智能的意識還是在初級的階段發展當中,但是人類不能夠對人工智能可能出現心靈意識的可能性忽視[4]。從目前的現實狀況來看,人工智能和人類的智能最為顯著的差異就是心靈,但是對其不能夠精準的界定的是,在科學發展的期間,對于人類的心靈研究還沒有統一的界定,例如人類的情感體驗當中,外部和自我產生碰撞以后,會出現較多的交叉反應情況,而人類在進行接觸以后的反應體系,就像喜怒哀樂等等方面,與人工智能的區別還要深入的研究分析。
二、人工智能的情感問題
從意識的角度來看,如果人工智能一旦出現了意識,人類就要面對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同時還要面對復雜的情感問題,也就是人工只能夠對于復雜的情感如何進行應對,例如人類的意識存在著真情和假情等等,在意識賦予了人工智能以后,如何對其真假進行有效的判別,同時對于人類的語言游戲如何進行理解等等,這些方面都是人類心靈中特別微小的問題,同時也是特別重要的問題。鑒于此人類的意識和情感,以及感知和行為等等在現實發生的場景當中,都會因復雜的作用性進而出現選擇,人類自身所出現的判斷和行為需求,與現實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5]。而對于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來講,如果對其賦予了感情,同時依照情感來進行行為的選擇過程中,人類如何對其進行行為的選擇進行控制,防止因行為選擇的不確定性出現已經成為了核心的問題。
立足于世界人工智能的發展來看,對于其情感的研究已經出現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微軟公司的小冰和手機導航等等在社會生活當中的應用,給人類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趣味和豐富。但是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和人類的大腦一樣,都沒有被完全的開發,同時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其內部的機理控制還存在較為復雜的聯系性,在研究的期間,對于測評的標準和情感道德的約束問題還一定的存在,也就是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的情感運作和管控等方面,還沒有完善的應對策略[6]。在此種狀況下,就要對人工智能的情感發展產生約束性,例如設施情感的登機,或者是賦予其角色等,避免出現在對人工智能賦予情感以后,出現種類不符合現實的情況,或者是讓其出現情感泛濫的情況,造成災難性的后果。
三、人工智能發展亟需關注“五化”問題
從人工智能自身來看,其與世界萬物的屬性下相同,因此能夠同退化和進化,以及銳化和異化等方面進行考量,人工智能作為人類創造出的物品,自身還有一個作為重要的接受管控的問題,如果操作的主體惡意的對其進行用途進行改變,就會出現人工智能黑化的問題。
(一)退化。從人工智能的退化來看,其主要就是立足于物理的形態上來進行測評,也就是世界上不同的物種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不管是對于何種優秀的載體來講,都會出現衰老的情況,直到最后終結被廢棄[7]。
(二)進化。就進化而言,主要指載體自身不具備在本體上的可持續更新換代能力,但具備通過模擬類似人類演化的進程,將新載體的新技術應用在下一代載體上,通過代際更替,使得人工智能載體具備向前演化的線性能力。
(三)銳化。蛻化主要指具備更高級形態的人工智能載體,即載體本身具有類似人類智能,有自我覺知能力,能夠感知自身損益,并可搜尋相應資源對自身進行補損,除非遭遇毀滅性打擊外,能夠維持載體自身的生命不斷延續,在這種情況下,其自身還能夠通過更換載體的材質以及提升智能所需的內核程序等,有朝著更高智能形態演進的本體能力。
(四)黑化。從黑化的角度來看,就是人工智能平臺被社會中的黑惡勢力所利用,在對其功能進行改變以后,讓其成為受控主體的工具,同時具有較大的危害性,在發生的前期人工智能自身和創造者很難發現。例如特斯拉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如果功能區隔未能進行明確的界定,就會對消費者產生誤導。從全球范圍內使用的“AUTOPILOT”造成的死亡案件來看,車載人工智能現階段被少數的廠商和消費的主體濫用,其未來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
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與人類生活已經產生了緊密的聯系,21世紀是商業發展的時代,科技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人類對未知領域探索的興趣展現,而是與商業產生了緊密的聯系,少數的時候還會出現無形的手對其進行管控。因此人類在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期間,要對上述五個方面的問題充分的考慮,同時作為應對處置的工作,才能夠避免出現意外以后不能夠進行約束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王志宏,楊震.人工智能技術的哲學及系統性思考[J].電信科學,2018,7(1):246-248.
[2] 查非,任曉明.人工智能和哲學邏輯視野中的局部語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11(9):82-84.
[3] 高奇琦.人工智能、人的解放與理想社會的實現[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2):221-223.
[4] 徐英瑾.從哲學維度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J].競爭情報,2017,5(6):42-47.
[5] 文祥,易顯飛.論人本視角下的人工智能技術哲學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8,4(1):125-127.
[6] 盧鑫鑫,徐明.本我自我超我建構——論科幻片人工智能的哲學反思[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7(2):52-54.
[7] 謝喬婭.德雷福斯人工智能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中共中央黨校,2018,11(5):224-227.
作者簡介:聶開鑫(1998.2.18)、男、漢族、湖北宜昌、武警警官學院學員九大隊二十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