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小便檢查是一種常規的基礎健康檢查項目,這種檢查項目可有效探查體檢者的泌尿系統、肝膽系統、細菌感染情況等方面是否存在異常癥狀表現,從而可根據體檢者的小便常規檢查結果進行相應的臨床診斷。婦女的泌尿生殖系統的生理結構比較特殊,同時在婦女的小便常規檢查過程中容易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從而可導致婦女的小便常規檢查結果出現誤差。那么可對婦女的小便常規檢查造成影響的因素有哪些呢?
1、生理因素
婦女應避免在月經期或存在陰道不規律流血情況期間進行小便常規檢查,同時在檢查前應避免飲用過量的濃茶、咖啡、牛奶等飲品,以免影響檢查結果。在小便樣本采集過程中,受婦女的陰道口、尿道口以及肛門相鄰的特殊生理結構影響,接取尿液時應稍微遠離尿道口,并利用尿道口與陰道口的生理結構關系,于蹲位姿勢下從前方接取尿液,盡量避開陰道口,以免混入陰道分泌物。
2、樣本采集相關因素
小便常規檢驗的尿液應盡量選取晨間中段尿液,該時間段的尿液中的各種成分構成比較穩定且尿液濃度較高,進而可對體檢者的腎臟功能進行更為準確的評價。但是部分體檢者對晨尿的理解存在誤差,進而可致使尿液樣本采集出現采集錯誤的情況。
選用一次性透明尿杯作為尿液接取杯,并在接取尿液前檢查接取杯是否存在污染的情況,在拿取尿杯時應避免接觸尿杯內部,以免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若在尿液標本采集期間,發現尿液中存在白帶等污染物,則應更換尿杯重新接取尿液,已經使用過的尿杯不應該重復使用,以免出現二次污染的情況。
尿液接取完畢后,應保證于2h內進行相關的檢驗內容,若尿液樣本放置時間過長,則易導致尿液樣本受到細菌污染、光照或細胞溶解等因素影響而出現成分分解的情況,進而可導致檢查結果出現假陽性或者假陰性。進行小便樣本檢驗前,應仔細詢問體檢者是否存在長期服藥史、患病史及近期用藥情況,并對存在上述情況的體檢者的尿液樣本進行特殊標記,同時在檢驗過程中對該類尿液樣本進行相應處理。若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對尿液樣本進行檢驗處理,則應將尿液樣本放置于特殊環境內保存,以免發生尿液變質的情況。
3、檢驗相關因素
在對尿液樣本進行檢驗的過程中,需將其分別置于尿液分析儀和尿液沉渣儀中進行檢驗分析,并對比兩種分析儀的檢驗結果,若這兩種檢驗結果存在不符的情況,則應使用離心鏡對尿液樣本進行二次檢驗,從而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小便樣本檢驗期間,若檢驗實驗室存在檢驗步驟操作不規范、檢驗設備維護不當、尿液試紙條保管不佳等檢驗質控不合理的情況,則可對小便檢驗結果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4、小便成分影響因素
小便檢驗中的白細胞測定模塊只能對中性粒細胞產生影響,小便檢查結果為假陰性的體檢者的小便樣本中常存在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增多的情況。小便樣本中白細胞破裂所釋放的酯酶可導致樣本的鏡檢結果顯示正常,但尿液試紙檢驗結果呈陽性。若小便樣本中的慶大霉素的含量過高,則可導致小便白細胞檢驗結果出現假陰性或偏低的情況。
小便檢驗中的尿蛋白測定可對小便中的白蛋白含量進行檢測,但若小便樣本中存在其它類別蛋白,則易出現陽性的檢測結果。若小便樣本中含有青霉素成分,則可導致檢驗結果呈現假陰性;若小便樣本中存在喹啉類成分,則可導致檢驗結果呈現假陽性;若小便樣本中存在碳酸鹽、尿酸鹽等可溶性鹽成分,或小便樣本性質呈堿性,也容易出現尿蛋白假陽性的檢驗結果。
尿潛血在正常尿液中的含量較低,當人體出現病理改變或劇烈運動后,可導致小便尿潛血檢驗結果呈陽性。若小便樣本中的維生素C含量過高,則可導致小便樣本的檢驗結果呈假陰性。若小便樣本受人為因素影響,摻入滑石粉、雙氧水等物質,則可導致小便檢驗結果呈假陽性。
若體檢者存在糖尿病酸中毒的癥狀表現,則可導致其小便尿酮體的檢驗結果呈陽性。同時若體檢者在小便樣本采集期間出現饑餓、乙醚中毒、胃腸感冒等情況,則可導致體檢者的小便常規檢驗結果呈假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