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婧 韓藝濃
摘要:文章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背景和在其影響下的當代設計思想,將“設計”看作一種方法或力量,思考其如何對社會、對未來產生影響,并從社會性和文化性的角度探索“設計”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文章采用設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設計介入和推動可持續未來社會發展的路徑。文章的主要結論是:影響生活方式、立足本土創造、社會協同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設計路徑,設計師應當意識到可以從多角度來考慮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設計 可持續 生活方式 本土創造 社會創新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7-0131-03
引言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中國頒發的第一個“設計之都”,深圳現已發展成為一個在設計領域具有發言權的先鋒城市。深圳設計周的主題一直備受設計行業內外的關注,這些主題不僅反映了城市對于設計現狀的總結、要求與期待,也因其強烈的時代感、高價值和豐富的內容而受到業內外的廣泛贊譽。2019年,深圳設計周以“設計可持續”為主題,強調設計對社會的影響力,旨在探索設計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如今,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社會進行各項活動時所必須要考慮的基本原則。此時不妨反問,我們想持續的內容是什么?
一、我們想要維持什么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將“可持續”的概念定義為“既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和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香港理工大學梁町教授將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分為四個宏觀基準,即環境性和經濟性、社會性和文化性。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理念從最開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問題為出發點,其內涵不斷地拓展到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等方面。文章并不探討“可持續設計”或“為可持續發展而設計”,而是將設計思維看作一種方法或力量,思考其如何對未來世界產生影響,從可持續發展理念中社會性和文化性的角度出發,通過探討“設計”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思考什么樣的設計能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提供強大的驅動力,并嘗試提出設計介入和推動可持續未來發展的路徑和方法。
(一)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興起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供需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之前需求方為主導的消費模式,轉變為供給方為主導的消費模式。原因便在于大資本的集中催生了“大量生產”的經濟模式,而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則產生了大量的市民階級,使其成為消化“大量生產”的理想群體。這一經濟模式引發了西方乃至世界的消費革命,即“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模式。在此種模式下,主流的消費行為是產品傾銷而形成的,“設計”的概念在“商品”的概念之后,“設計”只為(或很大程度上為)“商品”服務,此種設計,只訴諸于產品或項目本身,對社會責任、社會道德和生態環境的關注較少。這種消費和設計方式引發了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的—系列問題,并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顯得尤為突出。因此,世界需要—種在“商品”之上的設計理念,即超越商品本身,關注生態環境和人類共同的命運。
20世紀90年代以來,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已經逐漸成為全人類的共識,聯合國在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全面發展,走向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由此可見,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社會的主流思潮。“可持續性”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亟待自救的人類在觀念上的覺醒。
(二)當代設計思想響應可持續發展思潮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域條件下,人們總是不斷將設計劃分出不同的種類并給予其不同的含義,設計的“重心”似乎總是不斷地被修正。從“綠色設計”到“生態設計”再到“可持續設計”,一個接一個的術語開始出現,它們之間的區別微乎其微,這也說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日益成熟。分辨這些術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設計與可持續之間的關系。
“綠色設計”強調單一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一術語源于20世紀90年代,它專注于單一問題或生態影響的某個方面,例如材料或能源消耗。“綠色設計”常常表現為用可回收材料代替原材料,在不改變產品性能與外觀的前提下,解決人類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生態設計”強調對產品生命周期的考慮,即在產品開發的所有階段都必須要考慮環境的因素。這可以確保設計人員將環境問題與設計結果聯系起來,并最大限度地減少人類對環境的整體負面影響。
“可持續設計”強調突破性創新。它探討的是如何把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于設計中。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思維方式已經完成了從產品服務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再到設計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過渡,從而引導人們(不僅僅是消費者)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理想的可持續發展社會里,在生態足跡可以承受的條件下,人人都享有美好生活的機會。
(三)“設計”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筆者認為,從“設計”的屬性和特征方面來看,“可持續”是“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強調設計中的“可持續性”;從“設計”的目標和理想方面來看,“設計”也是“可持續”的一部分,強調“設計”的動力,為未來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應該認識到“可持續”與社會進步的要求并不矛盾,也不與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幸福的追求相矛盾。它是一個多樣化的理念,其內涵不僅局限于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在不同的主張下其側重點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2019年深圳設計周以“設計可持續”為主題成功舉辦,是全球設計人才貢獻各自智慧,將設計參與到人類社會發展的有力行動。這一主題與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密切相關,并強調設計對社會和未來的影響。它充分反映了人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關懷。
二、設計如何推動可持續未來的發展
(一)影響生活方式
如圖1、2、3、4,“再造衣銀行(Reclothing Bank)”是一個由獨立設計師張娜于2011年創立的品牌。顧名思義,“再造衣”,即改造舊的衣物;“銀行”是舊服裝材料儲存、流通和交換的驗收方式。從“再設計”的角度出發,張娜利用現有的舊衣服材料,利用設計的力量進行改造,為舊材料賦予新的生命。按照充分利用材料的原則,“再造衣銀行”改變了一件件舊衣服。在提供私人定制服務的同時,“再造衣銀行”品牌的成衣系列也使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民主化,并成為公眾可以負擔得起的日常時尚。反之,為了環保而環保的時尚,可能會造成另一種浪費。除了增加時尚和實用性外,舊衣服的批量生產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為此,張娜找到了一家專門生產零廢棄再生織物的工廠并與之合作。這些工廠有自己非常完整的系統。這些新制造的再生織物與其他織物看起來相同,完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且成本低得多。有了這些面料,“再造衣銀行”就可以大規模生產。翻新舊衣服的過程就像經歷化學反應,不同原料的結合產生奇妙的效果。張娜希望顧客因為獨特的設計而來,而不是以公益行為的方式來購買,這是時尚的可持續方式。
“敬畏自然,與眾同樂”是“再造衣銀行”的品牌愿景。“再造衣銀行”沒有因其舊物回收利用的模式而貼上“綠色設計”的標簽,因為它并非反對消費,而是反對浪費的生活方式。“再造衣銀行”品牌通過設計喚醒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讓人們對再造衣的行為有所改觀,倡導懂得感恩和珍惜的生活態度,甚至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往往基于對商品的消費觀,消費選擇在實現人們愿望和需求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并且可能對環境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近年來西方國家頻頻發生的經濟危機也讓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能夠在減少消費的前提下使生活變得更美好,進而重新定義對幸福的理解。
如今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設計,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當今的文明社會,設計始終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如影隨形。可以說,設計是生活方式的反映,生活方式的變革也引導著設計的發展方向。通過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來實現設計可持續,實則是對可持續行為的設計,其關鍵在于讓可持續行為變得簡單并且適應現有的行為模式,這樣可持續行為才會滲入人們的生活。由此可見,設計須擺脫消費主義的影響,緊隨時代發展,隨著人的需求改變而不斷變化,從而影響人們的消費選擇和生活方式,使其變得更加合理更加適宜,才能夠綜合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立足本土創造
全球化的強大滲透力導致世界文化出現“趨同”現象,這—方面導致了本土文化的斷裂,另—方面又促使了更強烈的本土意識覺醒。“本土”不僅僅是一個地域概念,它也是一個精神標簽。從材料的創造到意識形態,每個國家、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本土”。本土文化作為本土資源中最具差異性的體現,可以說是本土創造的基石,也是攻占全球市場的重要策略。因此,地方社會需要從自身優勢出發,充分發掘本土資源,才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立足本土的創造活動可以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設計路徑之一,這種可持續體現在維持地方和全球兩者之間發展的平衡,所以也可分為兩種不同的設計策略:
一是“全球本土化”的設計策略。即外來設計進入一個新地域時,為了打開當地市場而開發的符合當地文化特征的設計,這已成為許多國際化公司的營銷策略。例如,可口可樂可以說是全球化浪潮中最典型的文化消費符號,它沒有一味地傳播美國文化,而是汲取全球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和消費符號,與消費者之間進行本土文化交流,從而將產品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當中。以可口可樂的包裝設計為例,在英國,可口可樂推出慶祝圣誕節的“拉花瓶”,拉動瓶身標簽便將其變成一朵漂亮的花,還可以將帶有拉花的可樂當成禮物送出。在中東地區,可口可樂公司曾在伊斯蘭教傳統“齋月”期間推出了“無標瓶”,通過移除產品包裝上的logo,用一句“Labels are for cans,not for people(標簽的只是拉罐,而不是人類)”代替了熟悉的Caca-Cola字樣,向民族問題復雜的中東地區傳達了消除偏見和自由平等的態度。在中國,可口可樂在2018年推出“摩登都市瓶”,分別以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12個城市為主題,用一個字概括了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例如北京范、上海潮、廣州味、成都閑等,同時以當地特色人物形象作為瓶身設計圖案,不僅體現了年輕人的精神活力,還喚起不同城市的人對自己家鄉的歸屬感。此外,可口可樂還融合中國不同城市的美食文化推出了“城市美食瓶”,如圖5-7。
二是“本土全球化”的設計策略。它要求設計師扎根于當地文化特色并對其進行差異化定位,創造出既具有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又符合國際市場需要的本土設計。所謂“傳承與創新”,就是本土文化的再生與延續。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設計師意識到在設計中延續和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同時市面上也涌現出許多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設計,但其對文化內涵的表達卻不容樂觀。很多所謂的中國本土設計僅僅停留在元素的堆砌和拼湊,而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真正對人產生影響的精神力量。
杭間教授曾指出,強調“本土”,并非保守,而是開放的系統。地域性文化的價值不再是基于懷舊之情而保存,只有構建出具有現代思潮及精神層面的積極意義,才能在全球化語境中得到更好的生存與發展,進而產生新的生命力。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中尋求個性化的同時維護好文化的共同原則,從本土文化價值出發,將設計放在一個整體中去觀照它的生命,促進中國設計的多元發展,成為每一個中國現代設計師在本土化的設計道路上需要探索的問題。
(三)社會協同創新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社會結構呈現出多種新的形式,與此同時,在新興經濟體制下,人們不得不脫離傳統的社會經濟模式去適應新的環境,以期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種背景下,依然有成千上萬的人因戰爭、貧窮和自然災害而被迫遷移流動,以求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其中所面臨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對社會各個層面的挑戰,甚至是一個龐大的全球性問題,它們不再能夠完全通過傳統的社會經濟模式得到解決,此時,非政府組織、個人和社會群體必須發揮積極作用以協作的方式參與其中,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體系中,社會創新起到了強有力的變革作用。
越來越多的國際決策者、非曹利組織以及進步企業已經逐漸意識到設計在我們追求可持續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他們致力于設計指導社會創新,尤其是所謂的創新產業。秉持著“社會創新需要的不僅僅是設計思維和更實際的行動”的理念,2013年“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臺”正式在臺灣推出,以“設計行動”項目的形式招聘跨學科設計師和專業人士,并將5%的業余時間投入到一起。運用最初應用于企業創新的專業知識和設計能力,為社會的關鍵問題和挑戰做出貢獻。5%Design Action平臺關注的議題涉及到教育、健康、環境、經濟四大類,它串連起世界上各個角落的設計行動家,主張更有效率、方法及資源地進行社會創新與價值共創,致力于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創新影響力。社會創新為社會難題提供了有力答案,如老齡化、慢性疾病治療以及城市周邊非正式聚居區的轉型等問題。由此可見,社會創新應當被支持,它可以被視為設計可持續的具體路徑之一,如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