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以前,趙敏已在遵義市播州區烏江河畔使用網箱養魚20年之久。經過多年摸索,無論是在養殖技術還是市場銷售上,趙敏都有著成熟的“門路”。因此,2011年,趙敏將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網箱養魚,以壯大自己的養魚產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世紀80年代以來,貴州為解決庫區移民生計問題,大量發展網箱養殖,最多時達到3.3萬畝,每年產值可達45億元。“總共20幾口網箱,年產值上百萬。”趙敏說。“投入那么多,還沒有找回來本錢,就要被拆。”2017年11月,接到網箱拆除的通知時,趙敏一下沒站住,身體重心向后倒,整個人癱坐在沙發上。水環境治理勢在必行,趙敏的生計、事業,究竟會有怎樣的變化?
“零網箱·生態魚”。網箱養魚作為重要的傳統漁業生產方式,存在惡化湖庫水域水質等環境隱憂。雖然在一些地區解決居民生計問題方面發揮了階段性作用,但長期以來的無序和低質發展,網箱養殖產業效益下降,對河流造成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影響水資源利用。為此,貴州提出“零網箱·生態魚”計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 。2018年,貴州省上下迅速動員、合力推動開展網箱養殖取締工作,累計取締網箱養殖33543畝,全省河流網箱養殖已全部取締,河流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網箱拆除了,以水為生的漁民怎么辦?拆網箱,不拆產業。為讓網箱養殖拆得下、搬得走、穩得住,各地政府采取多渠道搭建平臺,幫助養殖戶解決短期售魚難問題。
多方整合資源做好養殖戶轉產轉業的扶持指導,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積極引導養殖戶轉產轉業,確保網箱拆除后養殖戶生活來源有保障。“引進池塘內循環微流水生態養殖技術,我們是全省第一家。現在,新池塘面積22畝,5條循環水養殖槽,年總產量達20萬斤。”2018年5月,網箱拆除后,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趙敏的7萬多斤魚順利轉移上岸。“為消納養殖糞便,我們還種植有菊花、獼猴桃、蔬菜等180多畝,帶動周邊農民就近務工35戶。”趙敏說。
周小妹與趙敏一樣,曾是烏江沿岸的網箱養殖戶。“我的就兩口箱,政府收購了魚,還給了一定補貼。”周小妹說,在網箱拆除后,她被安排到八合流養殖基地工作,每月4000元工資。“現在養了20萬尾魚,到8月份就可以上市了。”周小妹說,2000平方米的養殖基地,采用現代化凈化水設備,污水通過循環再利用,實現“零排放”。
為推進生態漁業可持續發展,遵義提出發展節水生態循環養殖、休閑漁業冷水魚養殖、山區池塘仿生態等養殖模式,調整漁業生產結構、加快科技創新、扶持龍頭漁業企業等幾項發展策略。目前,遵義已引進低碳循環節水池塘工程化養魚示范企業5家,特色水產養殖特色養殖85家,全市高位循環水養殖2家,大水面生態漁業增殖初見端倪。
據專家介紹,根據湖庫承載量來確定魚苗投放量,只要品種合適,養殖方式健康,完全可以實現兩條底線一起守,兩個成果一起收,達到“以水養魚,以魚凈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