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玨
6月29日,日本大坂舉行G20會議,中美兩國首腦會晤,雙方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重啟中美經貿磋商,美方停止向中國商品新征關稅,兩國磋商團隊將就具體問題進行討論。中方指出,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單方面加征關稅是兩國貿易摩擦的起點,如果雙方能達成協議,加征的關稅必須全部取消。
美方一些人員執意認為通過貿易戰、加征關稅可以改變美國貿易逆差狀況,吸引美國企業回到本土進行投資,增加美國國內就業崗位。從2018年6月美國單方面宣布7月開始加征關稅,到2019年6月G20會議期間中美首腦會談重開貿易談判,貿易戰已經進行了一年時間,其效果是否如同美國希望的那樣呢?
就任總統時,特朗普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降低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執政一年來,美國不僅財政赤字沒有下降,且對外貿易逆差額進一步擴大。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即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顯示,2017年美國對外商品與服務貿易逆差達到5523億美元,比前一年擴大了503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前一年的3089億美元擴大到3372億美元。由于美國對外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順差狀況,一定程度彌補了商品貿易逆差額,倘若去掉服務貿易,美國對外商品貿易逆差2017年高達8075億美元,比前一年擴大564億美元;其中,美國對中國商品貿易逆差3758億美元,比前一年擴大287億美元。
從2018年情況看,貿易戰半年,美國商品和服務貿易逆差進一步增加,全年逆差達到6221億美元,其中對中國貿易逆差3808億美元,占比61.2%;該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額進一步推進至8913億美元,比前一年擴大838億美元,對中國商品逆差增至4196億美元,擴大438億美元,二者均超過前一年增額,對中國的商品逆差占比增加到47.1%。按中方統計,美國對中國逆差沒有美國統計的這么多,但也在增加。2018年中國對美商品貿易順差從前一年的2758億美元增加到3233億美元。
顯然,貿易戰并未改變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對華逆差擴大的趨勢。
進一步觀察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的商品進出口情況,可以發現,貿易戰將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美國商品出口波浪式上升的趨勢打斷,商品出口在達到2018年5月最高點1446億美元后,開始波浪式下降;到2018年12月降至最低點1366億美元,其后上下起伏,2019年5月達到1408億美元。進口似乎沒受到貿易戰影響,從2018年5月2112億美元上升到10月2186億美元頂峰,其后在2100億美元上下徘徊,到2019年達到2170億美元。
貿易戰并未大幅度降低美國貿易逆差;相反,美國貿易逆差有所增加。2018年5月美國商品貿易逆差為-667億美元,到2018年12月增加到頂峰-809億美元,2019年5月逆差有所減少,但逆差額仍高達-761億美元,高于2017年1月或2018年5月貿易戰前。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認為,美國的貿易赤字主要是由宏觀經濟政策決定的,受到國內儲蓄和國內投資的影響;特朗普的減稅法案會減少財政收入,增加財政赤字,從而減少國內儲蓄,由此使美國在多個層次、對多個國家的貿易赤字擴大。他認為,美國征收高關稅的舉動為減少貿易赤字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確保貿易赤字一定會改善。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幼文認為,全球化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尋找一切有利可圖的場所進行投資,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進行生產,其后將商品輸回到本國,這種投資和貿易方式必然導致貿易不平衡現象。投資創造貿易,投資改變貿易。貿易不平衡并不能表示逆差國在國際分工中損失。一國通過國際分工是否獲利,不是通過貿易規模來分析,而是通過貿易盈利水平來分析。應該看每個生產要素的收益,要素無國籍,但要素所有人有收益。美元是國際貿易和投資中主要的國際貨幣,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而在今天電子信息發展的時代,網上的交易使得交易中的美元連鑄幣成本都不需要了。
美國一直聲稱自己是全球化受害者。但是,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按現價美元統計,從1990年至2017年美國GDP增加了13.4111萬億美元,人均GDP增加3.5838萬美元;中國GDP增加11.7616萬億美元,人均GDP增加6846美元,中國增額分別為美國增額的87.7%和19.1%。美國跨國公司通過海外低成本加工制造和低價進口商品以及全球美國環流,維持了美國經濟繁榮和民生的高基準。
為保持美國在未來幾十年的技術領先地位,美國對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同時,美國還通過推進美國“再制造業化”和減稅政策,鼓勵美國海外企業回歸美國、投資美國。效果如何呢?
2014-2017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不斷增加,2018年有所減少,比前一年減少623億美元,這一減少主要來自美國對拉美和其他西半球國家、對非洲、對亞太直接投資的減少,但該年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存量卻繼續增加,增加了89億美元。同期,美國國內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存量持續增加,2014-2017年每年增加4000多億美元,2017年和2018年存量增額不如過去那么多,分別增加了2000多億美元和3000多億美元。2018年包括加拿大、歐盟、亞太等國家和地區對美直接投資存量都有所增加,但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從2017年開始有所減少,2017年比上一年減少8.82億美元,2018年又進一步減少4500萬美元。
顯然,第一,貿易戰沒有阻止美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或者說中國市場并未因為貿易戰市場變得封閉,或對美國企業采取歧視政策;第二,美國的貿易限制使得其他國家以投資替代商品輸出,美國的減稅政策吸引不少國家對美投資,但由于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投資限制,導致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存量減少。
美國對中國企業及投資領域的限制,使得中國對美直接投資下降。2016-2018年,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存量最多的是非制造業;投資存量超過10億元的領域,在制造業中是運輸設備,在服務業中是存款機構、房地產與租賃業。制造業中,2016年以來,計算機和電子產品領域一直是空白。2014-2018年,制造業中的食品工業、服務業中的零售貿易以及科學和技術服務投資存量均為負值;這一時段,制造業中的機械、服務業中的信息,中國對美國的投資存量則時有時無。
中國企業難以進入美國高科技領域進行投資,表現出美國對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的警惕與限制。美國認為中國的科技發展已經威脅到美國,必須給予壓制,以保證美國在高科技上的領先地位。
特朗普一直聲稱美國經濟現在很好,認為貿易戰對美經濟影響不大。事實上,貿易戰對美國經濟有著一定影響。
從實際GDP同比增長考察,2018年美國全年增長2.9%,各季度同比增長分別為2.6%、2.9%、3.0%和3.0%,2019年第一季度達到3.2%(美國經濟分析局第三次調整為3.1%)。但這是經過季節性調節的同比增長數據。按同比計算,2018年四個季度分別為3.3%、3.1%、2.7%和2.8%,2019年第一季度為2.6%;其中,2018年前三個季度的同比增長率均超過2017年前三個季度,尤其是2018年第一季度同比高達3.3%。但如果我們按照環比增長率進行考察,可以發現實際上2018年第一季度比之前一個季度即2017年第四季度實際GDP減少1664億美元,環比增長為-3.6%;2019年第一季度也比前一個季度即2018年第四季度實際GDP減少1781億美元,環比增長-3.7%(而如果進行季節性調整數據計算,該季度同比增長高達3.2%);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環比增長只有1.0%和2.0%,大大低于同比增長率2.7%和2.8%。
貿易戰中,中國對美征稅的領域主要在農產品上,如大豆、玉米、小麥,美國農業州的農產品出現嚴重滯銷,國內農產品價格出現下跌,也為美國GDP增長帶來阻礙。
通過減稅等政策,美國再制造業化戰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國制造業的發展,從2017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第二季度,美國制造業增值量有所擴大。貿易保護本是雙刃劍。美國通過高關稅保護國內制造業的同時,其自身的競爭優勢產品出口,也會因為對方的反報復措施受到影響,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資本積累和投資的擴大。美國無論是制造業,還是耐用消費品或非耐用消費品,2018年后三個季度的增值擴大量都少于2017年后三個季度的數據。2018年6月,貿易戰開始后,美國當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制造業增值并未出現顯著擴大狀態。當然,可能存在政策效果滯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