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去杠桿、嚴控地方政府債務的大環境下,面臨愈來愈激烈的競爭,主做政信類項目的私募想要長期存活下來,風控能力是核心競爭力。
中經宏熙(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誠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私募行業在風控上主要存在幾大問題。第一就是對于風控的態度不端正。私募基金的本源是受人之托,替人投資,管理人的職責應該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要為投資人的最佳利益做出最佳決策,不應該為自己的利益來做決策。
第二是行業還是太年輕,不夠成熟,沒有經驗值參考。“很多投資經理認為只要是有政府平臺公司做背書,有應收賬款、實物資產的抵質押增信,就什么項目都能上,特別是當投資和風控產生沖突時,原來的風控機制能否落到實處,公司是否變為一言堂,就成了最大的問題。”
因此,李誠認為,要盡可能建立正規、嚴格的風控制度,包括投資決策權與風控權的分離才能保證所投資項目的健康有序發展。
實際上,今年私募生存的壓力大,也讓風控難度加大。受宏觀環境的影響,私募的違約率也開始上升,投資人受到很大的損失,對私募基金的資金募集有很大影響。再者私募基金受監管協會的政策影響也比較大,在新產品的成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目前好的私募基金風控成本很高,小私募難以承擔,在求生存過程中很多公司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業績上。當投資與風控發生沖突時,不同私募有不同選擇。
“有不少私募會選擇犧牲風控。我們更愿意犧牲部分收益,來控制風險。有些時候從硬件條件上看一個項目融資主體、擔保主體資質都夠,財務報表也很好看,該有的增信條件都有,但是通過風控系統的判斷,從當地政府整體的債務率,區域是否有違約歷史,債務償還高峰期判斷我們也有可能會否掉這種項目。”李誠說,風險管理是投資管理中的一個環節,不是兩件事情。就像游泳一樣,等你知道爬不上岸了才去掙扎,那可能就來不及了。
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訴求渠道不順、糾紛訴調成本過高、金融監管部門人員力量與經驗不足等被認為是金融消費維權難的癥結所在。對此李誠表示,中經宏熙在基金業協會的指導下,高度重視投資者權益保護工作,從組織架構、整章建制、客服管理等方面積極地開展消保工作,全力推進全流程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建設,梳理內部管理、強化客訴管理、宣傳增強防范虛假金融廣告的安全意識、合理利用法律手段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