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增長面臨著一些新紅利,同時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全民通控股集團黨委書記、總裁張恒國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新時期產業投資已經有了新變化。
《經濟》:伴隨著產業互聯網的崛起和中國產業轉型的深化,產業投資人的時代已經到來。新時期產業投資有哪些新特點?
張恒國:產業投資,顧名思義是以某一產業為核心著力點,圍繞產業鏈上下游而展開的股權投資行為。新時期產業投資有如下特點:一是產業投資機構本身需具備深厚的產業資源或者背景,長期跟蹤產業的發展,對產業具有深度的理解;二是產業投資要注重協同性,能夠對核心產業起到有效的補充或提振作用,創造協同價值并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和生態循環,從而實現更大的可持續的價值;三是產業投資也可以跨界進行,其邏輯和支點則在于可以為產業嫁接新的活力;四是產業投資將有更緊密的產融結合,包括供應鏈金融的有機嵌入;五是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相結合;六是產業投資將更多地與產業互聯網的建設相結合。就退出而言,產業投資退出將開辟更多的渠道或方式,而非過度依賴傳統投資機構的IPO退出。
《經濟》:消費被認為是未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中國的消費總量已經趕上美國,但是從人均消費來看,跟美國的差距還是很大。未來消費升級將帶動哪些產業的發展?
張恒國: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上升,人們對于物質的需求重心將逐漸從量轉變為質。未來的消費升級將發生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例如:住的方面,城市房價的上升,年輕人購房的面積趨小化,整裝家居可以提升房屋利用率,智能家居可以幫助年輕人減輕家庭家務的負擔;吃的方面,目前新零售所帶來的便利性已勝于以往的農貿商超,未來應該會更加注重安全與品質,綠色蔬菜,高品質肉類的供應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除了衣食住行之外,風險保障、健康養老、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費將逐漸上升為更必需的消費。
《經濟》:大量的資金在尋找投資對象,但從產業的角度來講,選擇好的項目并不容易,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當前正處在歷史的結構轉型的關鍵時點。從產業角度來講,相比于傳統的“鐵公基”,哪些投資領域會存在較大的投資價值?
張恒國:從產業角度講,未來以下投資領域仍具有較大的投資價值:一是前述的消費升級領域;二是節能環保產業領域,諸如其中的生活垃圾處理,據前瞻產業數據,2017年我國垃圾焚燒處置占比為40%,而瑞士、日本等發達國家焚燒處置占比為80%、73%,在城鎮化和垃圾處置“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的情況下,垃圾焚燒處置相關產業具備較好的發展空間;三是醫養產業,隨著家庭財富的上升及老齡化的到來,醫養產業具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四是新能源;五是高端制造;六是現代物流等。
《經濟》:當前商業模式創新的熱度有所下滑,相比之下,技術投入不斷加碼。國家不僅出臺政策支持科創企業發展,您怎么看科創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張恒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創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技術創新是層出不窮的,不停迭代的,這也注定了科創企業的風險會比較高,技術創新需要與運用場景有較好的結合,科創企業成功的概率才會比較高。另外,技術創新若能很好地與模式創新相結合,創造的價值會更可觀。
《經濟》:中國人均GDP9700美元,跟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是否也意味著中國的投資空間依然比較大?
張恒國:我國人均GDP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具有很大的差距。人均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宏觀指標,人均GDP的提升過程,會帶動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帶動消費等產業的升級,這個過程孕育著很大的投資空間。但是,未來的投資也不能惟GDP論,從投資的社會價值和福利的高度來看,我們的投資還要考慮社會的平衡,包括地區的平衡、產業的平衡和分配的平衡,從而使經濟具有更強的可持續性。
《經濟》:貴公司非常重視黨建工作,也在打造中國紅色產業集團。您怎么看黨建對于企業發展的助推作用?
張恒國:黨建對于企業發展的助推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使企業的發展更符合國家發展戰略,更具社會責任感;二、改善員工的工作態度,使員工更積極、認真,更具主人翁精神;三、有利于企業穩健發展,更加注重長遠利益;四、黨的建設本身就是組織實現共同目標的方法論和實踐論,其對企業組織目標實現的指導作用具有哲學的統攝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