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潔
摘要:本文從虛構名詞的定義入手探討虛構名詞是否有指稱對象這一問題。我們認為,虛構名詞是客觀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的語言稱名單位,且應是邏輯的語言。而且我們從“可能世界”的角度認為虛幻名詞是有指稱對象的,它們雖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中,可是存在于某一可能的世界中。
關鍵詞:虛構名詞;指稱對象;可能世界
中圖分類號:H315.9;1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005-01
一、引言
關于虛構名詞有無指稱對象這一問題,語言哲學家們觀點不一致。一些語言哲學家認為虛構名稱具有指稱對象。就如,邁農認為,虛構名詞指稱的是觀念對象,是心智和思想的對象。他們雖不具有“存在”的性質,可是具有“有”。塞爾也認為,在關于虛構世界的言談中,表示虛構人物的詞語有無指稱對象;而在關于虛構世界的言談中,這種詞語則有指稱對象。而另外一些語言哲學家則認為虛構名詞有意義無指稱,如弗雷格與奎恩持這種看法。
二、虛構名詞
我們認為,要解決“虛構名詞有無指稱對象”這一問題,首先要明確到底什么是虛構名詞。一般認為,虛構名詞是客觀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的語言稱名單位。比如“龍”、“美人魚”、“飛馬”、“圓的方形”、“林黛玉”、“孫悟空”等這些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的稱名都屬于這一范疇。也就是說只要是與真實相對立,現實世界不存在的事物的稱名都屬于虛構名詞,然而不盡然,我們認為人的思維是要遵循邏輯規律的,而邏輯有嚴密的系統性,要根據確定的公理和規則進行推理,“圓的方形”這類邏輯矛盾表達式在語言系統內沒有存在價值,而虛構名詞則不然,雖可遠離現實,但符合思維的規律,有其存在的價值,所以,“圓的方形”這類表達式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之內。
簡言之,我們認為虛構名詞不僅要符合虛構的事物這一條件,還應是邏輯的語言。也就是說,虛構名詞是客觀現實中不存在的事物的語言稱名單位,且應是邏輯的語言。
三、指稱對象
正如上文所述,語言哲學家們對于“虛構名詞有無指稱對象,,這一問題提出過不同意見,從中可以看出,對什么是“指稱對象”他們的意見是不一致的。一些學者認為,指稱對象必須是客觀現實中實際存在的事物,所以虛構名詞沒有指稱對象;而另一些學者認為,指稱對象也包括雖不存在客觀世界但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事物,所以虛構名詞有指稱對象。克里普克就是從可能世界的觀點出發,認為虛幻名詞也是有指稱對象的,它們雖不存在于現實世界中,可是存在于某一可能世界中。現實世界也只不過是可能世界中的一種組合。但是“圓的方形”這種矛盾的表達式在任何可能的世界中都沒有指稱對象,因為這類稱名詞不符合邏輯的語言,首先它們不屬于虛構名詞,何談指稱對象.
四、虛構名詞與指稱對象
我們認為前一種看法是不可取的。首先,我們的語言世界并不是以真實與虛構世界來界定的,人類語言涉及的對象遠不僅限于客觀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和現象,現實世界的事物相對于廣闊的人類思維以及語言表達來說是很有限的。其實虛構名詞已經大量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其中或許包含著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我們知識儲備的一部分,如:孫悟空——神通廣大,林黛玉——以淚洗面,龍——中華民族的象征……,再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說,那人簡直就是林妹妹本人,這里的“林妹妹”實指憂郁的性格,可見我們日常交流中已經把這些虛構名詞內化,有些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象征,所以,此時再以真實世界或虛假世界來定義語言就毫無意義了。
再之,語言是世界的一種體現,反映了語言世界圖景,但是這種反應并不是一一對應的,語言是我們對世界的一種認識,但是這種認識不是全面的,是逐步發展的一種認識,也就是說我們的認識是有限。所以,我們現在所定義的不是真實存在的事物,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只是由于我們認識不足,還沒發現而己,這樣以來,真實世界和虛假世界的界限其實是模糊的,其實它們都屬于可能世界。
五、結語
綜上所述,指稱對象的問題反映了語言與世界的關系,我們不能簡單的區分為真實世界或虛假世界。所以,指稱對象也包括雖不存在客觀世界但存在于人的思想中的事物,換言之,虛構事物是有指稱對象的,它們雖然在現實世界中無指稱對象,但是在其他可能世界存在指稱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