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龍
摘要:木雕作為傳統的藝術形式,如何適應當下人們的審美需要,怎樣以全新的藝術視角進行看待和解讀,本文以木雕語言的拓展和自己創作研究為主線,探討木雕創作的幾個方向點。
關鍵詞:木雕;創作;創新;當下文化
中圖分類號:J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5-5312(2019)11-0017-01
木雕作為傳統工藝,它的可開發的空間很大,研究木雕在當下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有著繼承中國優秀文化的使命,對中國木雕藝術的發展有很好的價值和意義。
1.在當下的雕塑創作中,雖然材料已經拓展的很寬泛了,任何材料都可以介入雕塑形態,但是木質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它的質感、肌理、特性可以恰當的介入當代語境,材質語言的可延展性及寬,這為創作形態的多樣性提供了前提。
2.具有靈活多樣且方便易行的技術操作性。作為硬質材料,木雕比石雕更易進行獨立操作,石雕的制作周期長、強度大,且對工作環境要求比較高。木材取獲方便,加工簡單,制作周期相對可以控制,且由于木材種類多,材料成本相對比較低。與其他青銅、樹脂等材質比較,木雕直接面對材料完成作品,沒有翻制或鑄造的中間環節,最終效果可以控制,雕塑家全程參與創作,作品品質易于把握。
3.從展覽層面上來講,作品材質獨特,相對一般材質更具視覺和觸覺吸引力,在木頭的獨特材質映襯下,作品的品質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中國傳統審美系統中,木質的鑒賞是由來已久的,木文化作為木雕鑒賞提供了先決條件,也使觀者易于介入到作品的精神層面表達。相對于其他普通材質,木雕在展覽中更具有視覺吸引力,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有理由對傳統木雕的發展做出自己的努力,木材的使用和處理會有一些令人想象不到的效果。
4.木材和人類的相關性很強,其社會和文化屬性在木材(尤其是加工木材:如建筑、家具、日常物等等)上體現尤為明顯,這為木材介入當代生活提供了更好的前提。
總之,在當代雕塑語境中,木雕作為一種傳統雕塑而言,在觀念與符號的驅動下,傳統形態和技藝依然能夠易新的方式介入進來,無論是被解構后的材料性,還是拓展后的木質媒介,異或更為傳統的寫實木雕語言,都在觀念性思考的結果中作為一種資源被利用,以往木雕創作的慣性思維在被解構和否定后以某種新的狀態被重構和拓展。
這一組作品,大部分的材料以木頭為主,另外結合其他材料結合,希望給木雕,尤其是當代木雕一個從新的定義。大家一提起木雕,出現在我們的腦海里就是栩栩如生的關公、雕工精湛的達摩、以及相知瑞獸形象。木雕藝術大部分是我們在熟悉不過的工藝美術作品和家具裝飾品,時下很少有人將與其當代藝術與新銳美術創作結合在一起討論,很少人在文化創造和生活經驗的格調中去談論木雕。因為傳統的工藝和藝術門類因為創作者的經驗性和材料表現效果的迷戀而喪失了對其改造和創作的文化信心,當代美術的快節奏的展覽和藝術交流,木雕創作周期長、技術要求苛刻,因此木雕藝術的創新成為藝術家的夢魔。雕塑作品如何能夠“拉動空氣,境超象外”當我們在欣賞繪畫作品和新媒體藝術時,往往會注意到一點我們會在其表現的方寸之內去體驗一個和邊框之外不同的世界和環境。
我們可以將框外的環境和條件濾去,而單獨去凝視藝術家所表現的虛擬空間,而雕塑卻很難達到這種欣賞效果。雕塑以往都是創造一個情境中的主角,對空間的意境沒有太多的支配權和選擇權。我希望作品可以基于雕塑形態的表現,觀看特質的創造性和表現性結合起來。不止關心作品本體的造型,讓讀者可以從空間結構方式上拉動空間形成比例和量感上得視覺心理,使雕塑作品塑造出一個可以拉動周圍的空氣,形成一種氣氛,這樣才會使立體造型的能量得到釋放。這一組作品的組合,是一種不合常理的情境性描繪,而是由象征邏輯錯位所達到的一種悲劇的崇高感。作品周圍的氣氛變得凝結而又消散不去,這是一中境超象外的視覺表現效果,一種新的嘗試,這種嘗試是在阻斷傳統木雕刀砍斧劈和精雕細琢思維之外,關于藝術品張力和效果的嘗試。我希望這組作品可以有一個新的突破:(1)空間中的繪畫;(2)活動雕塑一空間觀念的拓展:(3)材料觀的新起點一聚合雕塑;四、借物還魂——現成品的挪用。在藝術創作中,除了對材料的物理特性進行把握和應用以外,還要使形式的生命在作品中呈現出來,如果把木雕和材料的隨意擺放,這樣,材料就是一堆無生命的物質。形式是藝術品的外在呈現,也是材料的組織運用方式的展現。通過自己的藝術組織能力,對造型規律美得把握能力,把木雕、金屬、陶瓷和現成品進行組織和再造,去尋找原有的生活意向,使之成為承載審美思想的藝術形式。在我這里提到的藝術形式組織能力,是一種將現象的雜多通過一定的模式,符合主題的主題思想,對形式語言能力的把握能力。在這里遇到的困難是,形式與材料的關系共存一個視覺結構中,在這個視覺結構中不僅有自身的張力,而且還要暗示“飛行的詩意”,自由與迷失的兩面,把現實和非現實融合在一起,,主題性的把握,對其中的文化與精神的循環有一定的暗示。形式是為了主題所服務的,同時又要遵循一定的藝術規則,讓觀者解讀作品一樣的含義,進入作品的思想語境。因此,以什么樣的形式來對材料進行組織或者在加工,是一個自由的問題,在自由中體現藝術的個性上的把握。不管是傳統還是當下的藝術形式,對雕塑創作都是一種可以利用和創新的思路的把握。
總之,當代木雕的發展應該是多元的,和其他多門類藝術相互融合,結合傳統與當下文化,敢于創新,才能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