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周
摘要:藏民族因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地域風貌屹立于中國西部的青藏高原,在解放、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等過程中對其傳統景觀的影響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景觀設計的融合過程中衍生出了諸多矛盾,甚至是破壞高原生態鏈的問題。本文以現代景觀設計方法對高原藏區景觀設計作研究探析。
關鍵詞:高原景觀;傳統文化;地域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052-01
一、城市與景觀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城市化是一種必然的社會進步現象,它以巨大的資源集中性成為人類社會集聚的終極形態,城市其實等同于民族、文化、地域、國家、聯盟這類人類社會的劃分,在未來的社會現象中會越來越顯著。文化從古至今都不是說教形態,而是以一種具體的形態面世,例如以藝術、城邦、禮儀、語言等這類具體的形態存在。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們的城市與城市化進程都有巨大的變化,面臨的不利因素也愈發增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相關學者們提出大城市論、中小城市論、山水城市論等城市發展模式。我們的城市到底會往怎樣的理論靠攏尚且還不清楚,但是筆者認為城市化進程不管到那種地步,其文化性要有理可依,要有道在其中,其景觀首要體現的是整個民族的文化性,這是筆者對現代城市景觀設計的考量。
二、高原景觀概述
藏區的公共景觀主要以文化景觀為主,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藏傳佛教傳統景觀。高原地區地貌特征繁多,有林區、草原、隔壁、沙漠、河谷等諸多地貌特征,所以其自然景觀特征富麗多彩,傳統人文景觀也較多受制于不同的地貌特征。例如藏族牧民以帳篷居住、林區農民居住以木屋為主、有些地區以石頭建造房屋。所以高原地區的景觀特征不能以地貌特征統一歸納,環境對其景觀的影響主要以使其多樣化為主要特征。如果非要需找高原景觀的共性,那么可能也就只有“藏族民俗文化”這一核心要素,在藏區傳統景觀中由里向外、自始至終都是藏族民俗文化在主導。
三、藏區景觀設計探析
(一)高原景觀的基本問題
1.從文化景觀設計的層面上而言,藏區的景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其顯著的高原景觀讓世人向往。但高原“城市”的景觀還是缺乏傳統文化的體現,與外部的城市景觀雷同。
2.城市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地域主體的市民很少參與到景觀設計中,尤其在民族地區往往都是由決策者胡作為亂作為。
3.旅游拉動地方經濟,但生態法規薄弱,旅游管理落后,導致其行為危害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
(二)改善方法
1.村落景觀。村落是藏區最小的聚集形式,藏區村落因地制宜風格多姿多樣。重整村落景觀的措施是,在傳統筑建理念的基礎上,應用現代設計的理念對傳統村落景觀加以深化,使其科學、生態、文態、可抗自然災害。藏區的村落景觀類型有:帳篷,帳篷是藏族牧民的主要居住形式,因草原上缺少建筑材料,人們以牛毛編織帳篷,方便牧民在草原上游牧。木屋,木屋是藏族主要的建筑形式,多見于山區或者寺廟建筑。石屋,藏族石房多見于安多藏區,也是藏族主要的建筑形式,在木材匱乏的山區藏族人以石頭筑建房屋。
2.寺廟景觀。寺廟是藏區最顯著的建筑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也是藏族重要的聚集區。其景觀特點以藏傳佛教為主,輔以獨特的高原風格。寺廟的整合需要以“引導設計規劃”為主,因其自身具有獨特的建筑理念。
3.自然景觀。自然始終是最成功的設計者,高原地區的生態系統在嚴酷的環境中尋以生存之道,如遭受迫害就很難以恢復,在其“景區,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應避免觸及自然生態循環系統,深入研究其本身的生態結構,規劃建設的核心理念也以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為主。
4.高原城市景觀。城市離不開自然環境,離不開山和水,所以藏區文化城市的建設首先要處理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其次建設具有主題文化的城市。環境和藝術結合的標準既非震撼、高科技、高成本,環境與藝術的結合只有一個標準可循,就是要在空間當中尋求一種“和諧”要恰到其位、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在時間里經得起考驗,那樣的景觀就是經典。
四、結語
藏區景觀設計的核心理念是改善高原地區景觀設計建設模式,尋求藏族傳統文化景觀與現代景觀結合方式,整合宗教思想、人文觀念、科學規劃、地域條件之間的關系,建立生態加文態的系統景觀。傳統文化是景觀設計產生的源泉,所以景觀設計所體現的必然是“文化”這一核心要素,高原傳統景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在研究高原景觀文化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承上啟下”。在宣揚文化的今天,設計師們注意到文化底蘊的表現對于城市形象的對外傳達起著重要的作用,將高原傳統文化的元素應用于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整合落后的高原傳統景觀與現代景觀設計的關系,增強本土文化的歸屬感,只有融合了傳統文化內涵的設計才經得起異質文化的沖擊,散發其自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