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晌
摘要:對于中國古典園林來說,詩意的蘊含是其一大顯著特點,這一特點始于全盛期的隋唐園林,在私家園林中尤為突出。由于文人的直接參與,唐代園林藝術具有文人化的傾向,逐漸形成了中國古典園林“蘊含詩意”的特征,反過來又對文藝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唐代以后對于古典園林來說私家園林的造景水平與審美內涵逐漸高于其他類型的園林。雖然兩者具有共同的藝術形式,但私家園林更體現了文人士大夫們的審美心態。從唐詩中可以看出,文人園中的詩畫藝術與園林藝術藝術相協調。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唐私家園林;園林詩意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23-01
一、引言
園林是一門藝術,從藝術的領域和角度,對當代景觀環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以及建筑室內設計有相當大的指導作用。分析研究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尤其是唐代這樣文化興盛、藝術氛圍濃厚的朝代,通過不同層面的解讀和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深入、更加準確地認識這樣一門藝術。
中國古典園林中那些浪漫的風格在詩句中進發出獨特魅力,在莊重典雅的背后蘊含著善和美,清靈和典雅等內容。但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園林,這些魅力更突出的表現在了私家園林中。私家園林類型興盛于唐代,此時期文人造園藝術無論是其美學宗旨還是其藝術手法,都達到了圓熟的境界,凝聚成為高度完美的藝術典范。唐詩作為唐文化甚至中國文化的一顆明珠與唐代園林密不可分。身處西安這樣一座古都,時刻感受到盛唐文化的感染,通過對園林史的初步了解,通過對周圍許多唐遺址的欣賞,希望從這些文人精神和人文詩意中重新理解人與園林,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中國古典園林詩意的蘊含
作為最具靈性的藝術,詩歌可以表達意識所能想到的所有藝術形式。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古典園林與詩歌互動,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利用審美意象,審美時空,審美意蘊,在有限的空間中突破具象的物化,將形似升華為寫意般的神似,將人與第一自然,人與天地合一,促進園林與詩歌審美心理的交流,從而增強了古典園林的審美認知,增強其場所精神。為了加強這種精神的傳播,對聯,詩歌和匾額在園林的創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里也能看出,文學藝術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將人們從第一自然中升華到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里來。當我們游覽、欣賞中國古典園林時,經常感覺就像在讀詩一般。正是由于山水詩與園林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才能創造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引人入勝的古典園林。
三、唐代私家園林的興盛與詩歌向園林藝術的滲透
對于中國古典園林史來說,隋唐時期是一個承上啟下標志著中國園林走向全盛的重要階段。并且這時人們在進行造園活動時也放棄了早期園林以山體為中心的集中式構圖,取而代之的是把水面作為造景的核心地位。私家園林更是創造了一種以平視為主的內向、避世的空間意象。代表性的私家園林出現了如白居易履道里園、廬山草堂,裴度集賢里園等文人園林,這些園林為后世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的設計奠定了基本格局。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大量文人士大夫寄情于山水,由此山水藝術各門類開始被大量關注,時人鑒賞大自然,享受山水風景的樂趣,借助于山水藝術成為他們避世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此時,由于沒有統一的中原王朝,知識分子精英也不被重視,以往的儒家思想解體,被以隱逸哲學為主的玄學思潮取代。出現的“招隱詩”、“游仙詩,對后世造園活動的主流美學思想、場地精神影響較大。晉代對園林影響最大的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孟夏草木長,繞屋樹復疏”,陶淵明的田園情趣和美學思想對后世的深遠影響直至中國古典園林的成熟晚期。到了唐代,中國古詩藝術高度到達頂峰,其中山水詩也逐漸成熟,不僅出現了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詩派,還直接產生如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創作詠園詩甚至于直接參與造園活動。
四、唐詩人參與的私家園林(文人園林)的代表——王維
中國山水畫、山水詩、山水園林被認為是“同概念下,異質媒介的藝術表現”,這三種藝術形式的共同基礎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也能夠反映中國傳統美學的審美核心是對第一自然的崇拜。我們從不同藝術形式都可一窺古人對山水美學的追求。這種山水文化體系,從而也促使這三個緊密相連的形式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中相互融合滲透。
唐代王維,著名的田園詩人、畫家、政治家,與其私家園林“輞川別業”流傳千古,繼承了魏晉以來的文人風骨,代表了詩畫藝術與園林藝術的完美結合,并根據輞川別業優美的風光,以園林小詩和組詩結集成著名的《輞川集》。王維在他晚年亦官亦隱,“別墅在藍田縣惘川,亭館相望。嘗自寫其景物奇勝,日與文士丘為、裴迪、崔興宗游覽賦詩,琴蹲自樂?!彼摹遁y川集》二十首成為這一生活的寫照?!遁y川集序》說:“余別業在惘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華子崗、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英洋、宮槐陌、臨湖亭、南宅、敬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土宅、竹里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弊x王維詩不可不讀《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詩描述了幾個場景:花,山,月,鳥,澗,表現出詩人對官場,名利,世俗糾紛的厭惡和回避,傳達了詩人獨特的寧靜。這種空寂寧靜的境界動靜結合,以有聲寫無聲,被王維再次加工,使客觀事物都帶上了主觀的感情色彩。詩人的情和詩句中的景緊密結合,處處體現在每句每詞上,將物鏡、情景、意境融合成為整體。這種表達使人讀詩如游園,創造出了一個優美的園林,把詩化為園,寄托了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對理想的追求。
五、詩意的蘊含——詩園相通
正如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痹姼韬屠L畫彼此融合、相互對應。中國古典園林尤其是私家園林又恰好包涵繪畫與詩歌的審美特色與藝術特點,在體現出繪畫意境的同時并互文詩歌意境。從唐代所興盛的私家文人園林更是講究詩情畫意,其大量借鑒詩畫,以詩入園,從畫知園。園林與詩歌同為文人雅客的審美載體,表現出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達了與自然融合的情懷,意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和超脫的人生追求。
詩園相同,不僅是園林與詩之間的關系,也不單是文人、詩人與園林的情感,對于游人來說園林也是一首流動的詩。在游園的過程中,隨著游人的游覽路線不斷轉換,所謂“步移景異”,這種空間的變化帶來不同的景觀畫面,形成了連續的富有魅力的園林空間序列。對景的認知,對美的感受,這正如讀詩一樣,平仄不同,鏗鏘婉轉,起有詩頭,結有詩尾,有轉折發展,更有名句高潮。一處合格的園林空間在造景、觀景的過程中通常分為起景、高潮、結景三段式處理,通過一系列的設計手法,做出整體和諧統一的如詩般的效果。
六、結語
唐代的私人園林為文人提供了一個精神庇護所,使他們能夠在出世和入世之間找到平衡,試圖做到兼濟天下又能獨善其身的理想。這些文人士大夫在自己的園林里,不僅能褪下入朝為官的外衣,暫時寄情于山水問,獨樂于壺中天地,還可以雅集聚會、修道習禪、讀圣賢書。這些能夠反映出園林活動對古代文人的重要意義,也能看出園林的發展和文人士大夫精神風貌的演變密切相關,他們思想轉變歷程對園林的營造、興廢或者傳播等帶來特殊的影響。
通過探究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園林詩意與中國古典園林中成就最高的私家園林、文人園林的對比,探討古詩尤其是“盛詩唐朝”的詩歌文藝活動和古典私家園林文化的底蘊,探究詩歌、詩詞和古典私家園林甚至整個園林類型的共同藝術魅力,促成園林與詩意審美內涵的共鳴,啟發和指導當代景觀設計及理論創作,借此摸索提升空間格局的造景能力和場所精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