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玖倩 張芃
摘要:在現在的古文字研究中,大多是受明清文字研究理論的影響,存在“八卦”、“結繩”等傳說,有一些想象的成分,本文將結合考古資料來探討古文字因何起源,商系文字與周系文字的聯系,以及西周文字對六國文字的影響。
關鍵詞:文字起源;商文字;周文字;六國文字
中圖分類號: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26-01
一、文字起源
關于中國文字起源,有“倉頡造字說”、“八卦說”、“結繩說”,但這不一定是事實。八卦本來是根據算籌組合的“爻”、“象”來測算吉兇,“結繩”通過繩結來幫助人類記憶,都屬于記錄事件的方式,與語言起源不大。可能原始文字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到啟發,從中吸收了一些有用的成分,如古文字爻、(教)就采用了八卦符號做偏旁,但這并不意味著漢字起源于八卦或結繩。目前,考古發現的與原始文字有關的“符號”,主要是原始時代陶器上的幾何形刻畫符號和繪畫形象形符號。有的陶器上這類符號與古體漢字并存,但二者決不相混,這說明這類陶符與古文字的聯系是不多的。它可能是器物所有者或陶工為了某種需要做的一些標記。或許古文字創制過程中曾吸收了其中的某些符號,但這類符號本身并不具備文字的性質,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繪圖象形符號與漢字的關系可能近一些。
現在,我們能見到的早于殷墟甲骨文而且能肯定與殷墟甲骨文有密切聯系的原始文字主要有河北藁城臺西陶器刻符等,數量不多,也較零散。臺西遺址早期地層中的陶器刻符,屬于商代前期。這兩處遺址出土的陶器刻符,盡管有些還不認識,內容也不能完全理解,但卻可以肯定它們與殷墟甲骨文同屬一種體系。從臺西和吳城文字的圖畫性、形象性還很強來看,當時離文字的形成似乎還不太遠。原始漢字很可能在夏商之際(約在前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文字的創制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對文字的搜集、整理、定型起主要作用的應該是古代的部落首領或為他們服務的巫、史一類人。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發現大量玉器,可能在這個時期就出現了祭師這種職業,在崇拜自然神靈的時期,需要有人承擔與神靈溝通的工作,良渚文化發現有骨頭燒過的痕跡,證明這個時期已經有占h的活動,但還沒有發現文字,可能是村寨地區的祭師還沒有達到一個國家對宗教人員的需求量,沒有制定文字來便于交流。
二、商周文字的聯系
我們現在見到的商代文字,主要是考古發現的商后期遺留下來的文字材料,其中主要是甲骨文,商朝的文字主要是為王室服務,商代重視祭祀活動,利用宗教集團來管理國家,當上層宗教人數達到一個規模時就可能需要文字進行交流。商代甲骨文只在殷墟被發現,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都有發現骨頭燒灼的痕跡,但是和商王室的占卜龜甲不同。西周早期文字和商代第五期文字近似。在西周發現的周原卜甲,時代大概是周文王至周成王時期,據推測是商朝祭師在西周初期時推廣商代占卜,而周成王更偏向于周易八卦來測算天象,西周最初接受了商朝這套占卜文化但從事宗教人員沒有商代多,更多的是選擇用禮樂制度和血緣關系來維護國家的統治。西周時期甲骨文發現較少,主要流行的是金文。西周時文字性質發生變化,從宗教行為變成了行政用途,行政文字在西周到春秋時期最為發達。在西周中后期在青銅器上大量刻文字,主要用于祭祀活動,上面記錄貴族的等級身份。
三、春秋戰國文字劃分
六國文字的資料非常豐富。這一時期發現的實物資料有金文、陶文、璽印文字、貨幣文字、帛書和竹簡,除此之外,《說文解字》(仨體石經》等書籍、殘石也保留了一些戰國時人用六國文字寫的經書文字。對于春秋戰國文字的描述最早見于許慎《說文解字》:“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羅其不與秦文合者。”根據許慎的這段話,近現代學者嘗試對這個時期文字進行了區分。唐蘭將春秋與戰國時期的秦文字以及秦代的小篆合稱為秦系文字,把東方各國的文字合稱為六國文字。商周時期周圍方國都有占卜的習慣,但并沒有發現文字,周文化通過分封制在陜西,河南,山西,山東地區進行了文化的擴張,在這些地區用周禮進行規范,通過文字的學習來維持貴族的身份。文字在周禮中起了較大作用,從黃河流域向淮河和長江流域擴張。趙國文字是從晉國文字,晉國文字則來自于西周。晉國是周王室旁支,受西周文化影響最深,齊國,燕國同是西周分封而成,文字來源于西周。楚國,吳越國文字來源有些爭議。春秋時期,文字普及到士的階層。在秦國統一文字后,會把其他的國家的習慣文字刪去一部分。齊國和晉國文字在西周文字的基礎上發展后,可能將這些文字帶到了南方地區,楚國在根據當地的語言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各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不一致也導致了各國文字的不一致。習慣用詞可能會發生變化。
四、結語
上文粗略的討論了古文字的起源問題,通過考古實物可以把文字產生的時間定在商代早期,但古文字具體如何產生、商周文字是如何變化、六國文字之間的相互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