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群
摘要:婚姻習俗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反映,湘西苗族由于地理環境、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具有濃郁的民族地域風情,其中,原始舅權殘存是其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因此,研究苗族婚姻禮俗,對傳承苗族優良傳統文化,改革陳規陋習,提倡科學文明的婚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湘西苗族婚姻習俗;舅權文化
中圖分類號:C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4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支系紛繁,小聚居,大雜居,苗族婚姻習俗在主體方面基本一致,如一夫一妻制、同姓(同宗)不婚、舅權制約等,以自由戀愛為主,但也存在不少的包辦婚姻。各支系(村寨)同中有異,大同小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苗族婚姻文化。保靖縣葫蘆鎮大巖村是人文歷史悠久的古寨,也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全村苗族人口占97%以上,是一個研究湘西苗族婚姻習俗、婚姻文化的良好窗口。
二、湘西苗族婚姻習俗舅權文化的起源
(一)苗族社會歷史變革的必然
原始社會中末期,在苗族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發展變革中,舅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舅舅首先在女權社會的內部逐漸擴大權力,進一步取代了女性在氏族中的主導地位,初步建立起了“舅權制社會結構”,在男性取得了社會的主導權之后,舅權與父權共同支撐起了父系社會的氏族體系。男權的典型代表是父權,但先行者卻是舅權,舅權即是父權的早期代表。所以,在湘西苗族家庭的重大事務特別是婚姻上面,舅權是不可忽略的強大力量。
(二)保護苗族女性權益的產物
婚姻家庭,父與母分屬于不同的氏族(宗族),兩個氏族(宗族)之間就有一個利益平衡問題,作為舅舅來講,自己的姊妹身在異族,與父系氏族(宗族)、姊妹的子女與本族中其它同輩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在苗族習慣上,系家族中的兄弟輩人,舅舅是“娘家門上的人”,是娘家的全權代表,是本氏族對父系氏族中的本族血親及其子女的保護者。作為氏族間的平衡與調解,舅權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涉及母親的離婚、改嫁,外甥(外甥女)婚嫁、分家析產等方面,舅舅有著很大的話語權,這都是舅權平衡作用的歷史遺存。
(三)苗族原始感恩心理的結果
在湘西苗族古歌《梁文王、楊武王開親結義,楊妹姐、梁巴生帶頭婚姻》中,楊武王的唱詞是這樣的:你們梁家大家大業,和我們來討種,同我們來討妹。借地方掛蓑衣,找地方掛斗笠……不放是我楊家的女,放了是你梁家的媳,放女傳宗接祖,養子發孫,去做祖公祖婆,去傳香火龍脈……“吃水莫忘水源頭,種地要討苞谷種。源頭水井清又清,苞谷結穗甜蜜蜜。”苗族姑表親,舅舅家的叫果江(漢語意:竹根),姑姑家的叫果麻(漢語意:竹筍),舅族是后輩親。“你們是樹大根深的馬鞭子(竹鞭),發得我們嫩竹子滿山滿坡。”種子是向舅家討來的,沒有舅族,就沒有我們兄弟姊妹這一輩人,沒有現在的一切,這就是“娘親舅大”。苗族原始的感恩心理,決定了在婚姻習俗中的舅權。
三、湘西苗族婚姻習俗中舅權文化的發展
湘西苗族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涿鹿之戰,苗族先祖蚩尤失敗,舉族遷徙,苗族古歌遷徙過程中為了保存民族的有生力量,苗族實行了嚴格的族內婚,姑娘只許在族內婚配,不許嫁出族外。湘西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婚姻的締結多為自由自主,自由選擇,父母極少干涉。苗族青年“趕邊邊場”,對話唱歌,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可請媒人前往女方家正式求婚,一般媒人去的次數越來越好,俗稱“親以多求為貴”。如果女方家同意,必須經過家族喝了“放口酒”表示贊同之后,才能正式訂婚。然后男家再擇吉日向女家過禮,即送糯米粑、茶油和酒肉等。女家還要請家族人吃喝兩天三晚。但湘西苗族傳統普遍存在姑表婚,尤其是單向姑表婚,將“舅權”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姑媽家的女兒首先應是娘舅家的兒媳,“打媽的傘,回娘的家,這是老規矩”。娘舅對姑媽家女兒的婚事擁有優先權和決定權。舅家來說親:“有根才發筍,有藤才結瓜,娘親是我姑媽,黛帕(話語意:女兒)該歸我家。黛帕的媽,姑娘的爸,兩人沒有話,古理都這樣,大家遵守它。”舅家不娶或同意,姑娘才能婚配別家,而且男方要拿一大筆錢給女方,由女方交給舅家,叫做“舅爺錢”。
湘西苗族婚姻習慣法是不論是否到民政部門登記,只要沒按照苗族傳統習俗辦喜酒,婚姻是不被承認的。“娘親舅大,”外甥(外甥女)結婚,舅父必須到場,坐頭席尊位,開席時,要待舅舅舉箸,他人才能動筷。如果一時疏忽漏請,舅爺到場后可以掀翻酒席鬧場合,喜事變禍事,一輩子在人前抬不起頭。
四、湘西苗族婚姻習俗中舅權文化的式微
舅權源于母權,舅家孩子有娶姑姑女兒的優先權,亂點鴛鴦譜。很多苗族姑娘心中已有戀人,不愿嫁到舅家,在母親和舅爺的雙重壓力下,或輕生,或一輩子郁郁寡歡,釀成無數人間悲劇。女方要“舅爺錢”,逼得男方家賣牛賣田,因此退婚的也不在少數。舅權文化人為地制造事實上的包辦婚姻,粗暴干涉婚姻自由,變相地借婚姻勒索錢財,姑表婚制度這種落后的婚姻習俗,遭到大多數青年情侶的抵制和反抗。沒有浪漫纏綿的愛戀,就沒有溫馨甜蜜的婚姻。自由奔放、敢愛敢恨的苗家姑娘,與戀人約定接送時間和地點,采取“奔婚”的方式,來到男方家里,等生下孩子、造成事實婚姻后,再由男方家挑選吉日,回訪娘家,補辦喜酒。這時不論是娘家,還是舅家,都無回天之術,只能認可。
隨著湘西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經過長期的斗爭,湘西苗族婚姻習俗中的舅權文化逐漸削弱,姑表親優先婚這種陳規陋俗越來越被摒棄,解放后基本中止了。舅權的式微并不意味著舅權的消失。在逐漸失去實質權力之后,舅權更多的表現為一種象征,被作為民俗保留了下來。“娘親舅大”這種民間規則,在湘西苗族社會生活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約束力,雖然沒有從前的強制力來維持,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被很好的遵守著。現在姑媽娶親嫁女,不需再經過舅舅同意,也無需給舅家賠償錢財,但須在出嫁前通報舅舅以示尊重。婚宴酒席,舅爺的尊貴地位,也是主家和賓客們共同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