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紫玉 曾佳 莫璆璘 鄒亞俊 李涵萱
摘要:師范生具有“學生”與“準老師”雙重身份,校園文化的多元化有利于師范生加強自身素養,地方戲曲作為元素之一,有利于促進學生了解地方戲曲,傳承傳統文化。本文以湘劇在湖南某師范院校“進校園”的途徑為例,為地方戲曲與師范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方戲曲;師范;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b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50-01
地方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精髓,地方戲曲在校園文化中傳播,可以讓學生認識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學生對地方戲曲的學習亦有利于戲曲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工作大會上提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這一要求提示我們:愛國主義情懷需要文化傳承,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文化自信。師范院校是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樞紐”,校園文化則是促進高師學生全面發展的沃土。
一、師范院校民俗戲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關聯意義
當今社會上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快餐主義的消費觀念,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地方戲曲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經過繼承、發展與創新,其中不僅蘊含了民族生命力,還富含傳統倫理道德的優良品質,有助于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養。以湖南湘劇為例,該劇咬字行腔以長沙方言為基礎,有著濃郁的方言特征。湘劇人物是湖湘人民形象的縮影,折射了地方傳統文化,透過湘劇也影響著當地的意識形態,可引導人們正能量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價值追求。
強調文化自信的今天,國家對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高校師范學生有著較為特殊的屬性——在讀為學生,畢業即教師。師范校園文化中地方戲曲的傳承既有利于培養戲曲愛好者培養,又有利于培養未來的基礎教育戲曲傳播者。
二、師范院校民俗戲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
為響應“戲曲進校園”的號召,長沙某師范院校在以湘劇為主的“戲曲進校園”活動上進行以下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邀請戲曲名家進行講座。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大學生對地方戲曲熱情不高,究其原因不一定是地方戲曲不得大學生的喜愛,而可能是戲曲的表現手法、欣賞角度不被大學生認知。為了讓大學生了解戲曲審美,可以邀請戲曲名家開展講座,介紹戲曲其中的“美”。如:湖南省湘劇院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永光先生,同時也是某電視劇演員。當電視里的“明星”出現在講臺上,親身示范湘劇唱段時,學生們因為對王老師的喜愛,對湘劇的熱情也高漲起來。湘劇名家講唱結合、深入淺出的解說湘劇藝術特點與審美特征,為學生了解湘劇搭起了一座藝術的橋梁,建立了學生喜歡湘劇的基礎。
2.組織開展戲曲學習課程。名家講座、距離表演的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后,便可進入戲曲學習階段。將戲曲曲目學習形成興趣班、大師課等課程,是快速擴大戲曲學習受眾的方式之一。如某師范院校在戲曲課程建立之初,先對學生進行選拔,從形象、表演、歌唱能力、音樂素質考慮選拔具備戲曲表演潛力的學生,通過選拔的學生根據不同角色、劇目,可按自己的喜好決定進入相應專家的班級開展學習,一旦確定班級,則中途不可退出。健全考查制度,建立標準,而未被選上的學生可以跟班聽課訓練,不參與匯報演出。
3.實地觀摩與學習。地方戲的本源和發展,與當地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學生參與地方傳統戲曲的體驗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戲曲采風、觀摩劇團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把課堂帶進劇團,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地方高校可以聯合地方劇團,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主動走近戲曲的臺前幕后,真實的觀察戲曲服裝,道具,音響效果,專業老師的表演等,體會戲曲表演的獨特之美。通過近距離的接觸,學生擁有對戲曲的直觀感受,展現了戲曲的親切之美、典雅之美和底蘊之美,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4.積極舉辦展示活動。引進優秀地方戲曲劇目進校園展演,同時組織在校內學習的學生積極展開匯報演出、成果展示,建立學生自信,同時對觀看的學生也起到帶頭作用。幫助學生建立戲曲社團,并指導開展社團活動,在“幫帶”過程中,擴大地方戲曲在高師校園內的影響。
5.開展公益宣傳。在學校戲曲活動之外,可立足于公益,開展系列公益展演,例如:福利院愛心義演、重癥患兒愛心捐贈義演、送戲下鄉等。運用現代技術,以直播或錄播展演的方式在全校開展宣傳,讓更多學生體會到地方戲曲的“與時俱進”,有利于校園文化的繁榮發展,營造出濃郁的戲曲學習氛圍,增強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地方戲曲融入校園文化,是弘揚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信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應以校園建設為途徑,弘揚地方戲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又以地方戲曲為媒介,豐富校園文化,促進其多元化發展。
指導老師:劉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