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亞飛
摘要:淮劇的打擊樂器主要有板鼓、大鑼、鐃鈸、小鑼四個主要的成員。淮劇中打擊樂器的組成和其它的劇中有所不同,除了板、小鑼、鏡錢與京劇和揚劇中的使用狀況一樣外,其它的都有自己單獨的特色。本文將主要針對淮劇中的板鼓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班固在淮劇戲曲演出中的作用。
關鍵詞:淮劇;板鼓;戲曲演出
中圖分類號:J607;Ts9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52-01
淮劇又被成為江淮戲,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江蘇地方戲。淮劇是在民間說唱音樂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豐富發展而來的,是民間說唱類型各腔調體系中的一個劇種,從古制“淮六屬”中的兩淮、鹽阜和“揚八屬”中的寶應等地方發源出來的,也是從東下河地區和西上河地區的兩大支流音樂匯合形成的。在寧滬一帶和長江的南北兩岸極為流行,是江蘇省主要的劇中之一,尤其在蘇北等地,擁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淮劇一直以來都對唱腔的伴奏有著嚴格的要求,它需要樂器的演奏和演員的演唱緊密的配合,唱腔和樂器的伴奏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淮劇的樂隊組合是由打擊樂組、弦樂組所組成,在表演的過程中打擊樂和弦樂各司其職同時又彼此相互配合,形成統一的一個整體。樂器的演奏可以通過伴奏把演員的喜劇情緒細致的給表現出來。要把對唱腔的伴奏給做好,需要去深入的分析劇本的內容,去了解任務的感情,探究唱腔的特點是什么,還要和演員相互配合好,把握好握托腔保調的演奏技巧和風格特色,這樣才能夠通過樂器的演奏深刻精確的表達出想要表達的內容。
和其它的劇種有所不同,淮劇中的板鼓可以根據情節的不同來根據不同的情節環境要求選擇高、中、低音來運用。板鼓作為淮劇中的指揮官,要統一對燈光、音響、演員的表演、唱腔的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調度等進行指揮。在大鑼中有頭鑼、蘇鑼、高、中、低、虎音鑼等,也是要根據情節內容來進行調節運用,饒錢為色彩點綴,小鑼是貫串和陪襯。
板鼓是淮劇演出過程中對音樂進行指揮和創造的關鍵要素,它架起了淮劇演員、淮劇樂隊還有臺下觀眾之間的溝通橋梁,把戲曲節奏的生命給表達了出來。淮劇的舞臺戲曲演出需要板鼓演奏這來進行指揮。在淮劇演出中,板鼓掌握著全部的節奏,不管是大的舞臺場景還是小的演員念白都要依靠板鼓的指揮才能完成。此外,淮劇中的唱腔、鑼鼓、曲牌等也都有板鼓來進行指揮。
在淮劇的演出過程中,板鼓的演奏這需要掌握全部的演奏技術。戲曲界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話叫“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對板鼓演奏者來說亦是如此。板鼓的演奏者必須要有一副好的腕力,這是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段才可以練成,需要做到“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差一天、一個時辰、一分、一秒都不可以。單單的練好手腕還是不夠的,板鼓的演奏者還需要對淮劇的鑼鼓經也十分精通。鑼鼓也是淮劇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它是由板、大鑼、蘇鑼、小鑼、水镲、鐃鈸、扁鼓組合而成,音色渾厚,聲調明朗粗獷。淮劇的打擊樂是在香火調的基礎之上廣泛汲取了民間麒麟鑼、花鼓鑼、童子鑼以及番鑼鼓等有著濃厚地方風味并且有著完整而又豐富的音樂詞匯組成,因為它突出的個性特征,在淮劇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些都是板鼓演奏者所要了解和掌握的。淮劇演出中的鑼鼓可以對感情進行渲染、環境進行進一步的按時,對表演進行深入的強化,是加強演出的表現力,對表演進行輔助的一個重要的手段。
淮劇自發展以來,音樂和唱腔隨著劇種的發展也在不斷地豐富,既有婉約細膩之音,也有粗獷樸實之美,在加上濃厚的鄉土氣息,使得整個淮劇演出既有特色又風格多變。
淮劇唱腔的結構從沒有伴奏的高強音樂發展到戲曲腔調,有著腔少字多、敘述性強、口語化強的特征,沒有伴奏的唱腔更容易被人聽清,長長的疊唱可以一氣呵成,卻不混亂。弦樂器和鑼鼓夾走,演唱的時候鑼鼓聲蓋不住唱腔,腔聲、鑼鼓聲交相呼應,有著特別的風格。
作為淮劇表演重要表現手段之一的打擊樂,板鼓是其的核心樂器。從各種經典的淮劇比如《八賢王尋子》、《王寶釧與薛平貴》、《皇帝與公主》、《碧玉簪》、《珍珠塔》、《恩嫁義娶》等劇目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板鼓是全劇的指揮,在演出的時候必須要做到獨攬大舉,心中有物。必須要配合全劇的發展變化來抒發喜怒哀樂,來和演員進行默契的藝術創作,不可以喧賓奪主。如果合作不好則會影響整個演出的氣氛,導致劇情變得不夠緊湊,不能夠調動起觀眾的興趣,進而影響演出的效果。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淮劇的一些老的調式也都做了靈活的調整,更加適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音樂和鑼鼓的結合,給劇情和人物更有力的刻畫。
每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只有一個模式。尤其是現代的戲曲更是不能對傳統的程序進行生搬硬套。只有不斷地創新,緊跟時代的步伐才能夠豐富舞臺人物形象,真正的打動觀眾。我們要根據當代的審美觀和欣賞觀去對淮劇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新,讓淮劇更加具有旋律美、韻味美,更加具有特色,以此來讓更多的人了解淮劇、喜歡淮劇。作為新時期的戲曲人,我們更應該去認真仔細的繼承傳統,敢于突破,為淮劇藝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