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雪瑩
摘要:本文借以《談美》文中朱光潛對于“美”的觀點及論述,來表述自己對中國畫近現代發展歷程的想法以及自己關于繪畫的一些認知與認識,從而引起讀者對繪畫精神層面上的思考與認識。
關鍵詞:朱光潛;談美;思想;影響
中圖分類號:1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58-01
“個人的情趣不同,所以各人所得于景物也不一致。”
這里提及到了繪畫中重要的一個因素:意象。子曰:“夫圣人立象以盡意,觀物以取象”從此“立象盡意”論的提出,就為日后藝術創作的理論發展奠基了基礎和可能。而后者——“觀物取象”卻要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著的。這里引用朱光潛《談美》的話:
“這番話似乎有些玄渺,在這里本來不應說及。不過無論你相信不相信,有許多思想卻值得當作一個意象懸在心眼前來玩味。”
“立象盡意”這個詞中所反映和體現的繪畫創作思想才是我想要表達的主題;跟我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我的導師的研究方向是相關的,在學習“中國畫花鳥方向”這個美術學下的專業方向前,我原是學習繪畫(國畫、油畫等都畫一些)的。按照我實踐方面的經驗以及選擇一個研究問題的基本思路來講——我會選擇把一些相對自己感興趣的題材(比如美麗的花卉、可愛的珍禽小動物的)作為自己的創作對象。進入研究生階段,我在選擇這個研究對象時也基本延續了我原有的這樣一種美術實踐的思維慣式,但在形式上嘗試著從我之前喜歡的工筆轉向寫意。
在逐漸對花鳥畫有了較之從前更為全面的了解后,更深刻的感受到花鳥畫筆下的氣勢、韻律與筆墨格外吸引人。又因筆墨是作為20世紀末中國畫理論之爭的一個重要概念(有學者認為:(1)強調筆墨是對于傳統的一種割裂;(2)承認筆墨傳承的斷裂,且在此基礎上更強調其連續性需要繼續繼承)。因此,我們在強調這三者的聯系時,更多會強調其三者問的連續性。
當下通行的是以打通近現代美術、當代美術的學科隔閡的研究方式,并把20世紀美術的發展過程,視作一個有機的整體,并且是連續發展著的(從懵懂到知道一從知道到懂得一從懂得到身體力行)現代性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自晚清以來,中國美術史的發展是有一個上下文的承接關系,不光是跟西方所謂的現代有上下文的關系,其實它是我們自己獨有的一個具有歷史性的發展變革,當然這個發展變革中是包含了現代發展的,也有更直接的上下文關系,所以我認為:當下的我們對于花鳥畫的感受和表達方式是具有現代性的一個整體,將升華到藝術與生活之中。
回過頭來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也不過是這個現代生活過程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整個現代發展中的一個片段。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應可概括朱自清在《談美》序中對于朱光潛這本“小書”的評價。在序言中朱自清認為:
“孟實先生還寫了一部大書——《文藝心理學》。但這本小冊子并非節略;它自成一格完整的有機體;有些處是那部大書所不詳的;有些是那里面沒有的。——‘人生的藝術化一章是著名的例子。”
總的來說,《談美》主要講的是想象和情感的問題。就如同朱光潛所言:“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種作品”。因為,它帶有人主體性的一種主觀關照,就像魯迅在評價《紅樓夢》之中所說過的:“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這種對于浪漫主義巔峰的古典名著《紅樓夢》的審視,是由于觀者的主觀能動性加諸其生活環境及所經歷的經驗綜合而成。就如魯迅所說,從事不同工作、有不同信仰、及處于不同階段的人,他們對于審美、藝術的關照往往是建立在他們自己所處語境之中的,純粹脫離這個語境進行審美實踐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正如如朱光潛則在《談美》中所認為:
“所謂藝術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0或者進一步講“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這就是人生的藝術化,或者說藝術與人生之間關系的生成脈絡;換言之是藝術與生活存在關系的歷史。不論《談美》,而單就對我而言,“家”,一個可以讓內心回歸的地方,就是最美的事物,是我最好的棲居之所,也是我在向前努力之下,心底不忘的精神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