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夾江縣發展“宣紙”特色文化品牌的實踐,認為特色文化品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寶貴資源,有必要深入推動特色文化品牌的傳承保護與發展,讓特色文化品牌發揮好其特有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品牌;發展路徑;夾江宣紙
中圖分婁號:G239.2-F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168-01
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最關鍵的是產業興旺。特色文化品牌以其特有的文化屬性和產業屬性,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四川夾江依靠宣紙這一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的新路子,值得研究。
一、特色文化品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寶貴資源
所謂特色文化品牌,就是一個或少數地方所獨有,而其他地方沒有的一種“稀缺”文化資源。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產業是一種朝陽產業,特色文化品牌是這一朝陽產業中的精品。作為一種資源,它有特定的物質形態,又有無形的精神遺產,具有文化性、傳承性、共享性等多種文化特質,既具有文化生產與文化服務的功能屬性,又可以作為文化財富代代相傳,如果得不到有效保護,又容易斷代消失。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些稀缺資源,不僅是傳承和保護特色文化品牌的需要,也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實現特色文化品牌資源價值最大化的客觀要求,為國內外許多地方的文化產業實踐所證明。
二、四川省夾江縣發展“宣紙”特色文化品牌的經驗啟示
四川夾江縣的宣紙,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抗戰時期,張大千對當地“宣紙”工藝進行改良,生產出“大千書畫紙”,與安徽宣紙被稱為“紙中二寶”,夾江由此成為我國重要的書畫用紙基地,著名的書畫紙之鄉。2006年,夾江竹紙制作技藝成為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以夾江手工畫紙為原料的夾江年畫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夾江“宣紙”有著獨特的工藝,它采用夾江及周邊區域內的嫩竹加蓑草、枸皮,利用當地獨特的山泉水,通過72道傳統工序和傳統工藝配方精制而成。全部72道工序均由人工完成。
為保護這一傳統造紙工藝技術,夾江縣通過政府、企業、商會等多方面的力量,加強對傳統原料配制的保護和制作手段的創新,申請并通過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制定了《夾江書畫紙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采取必要的防偽技術,規范使用夾江書畫紙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防止與品種名稱雷同;制定了夾江書畫紙地方標準,解決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流程的問題,促使各造紙企業嚴格執行標準化生產,推動產品上檔升級,為打造夾江書畫紙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成立夾江書畫同業商會,動員社會力量共同致力于夾江書畫紙業的傳承、保護和發展。
截止2018年,夾江書畫紙、機制書畫紙及深加工銷售企業達到400多家,年綜合收入達50億元,超過3萬人從事書畫生產、銷售及相關產業,成為夾江的一大支柱性產業。
三、深入推動特色文化品牌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1.加強對特色文化品牌的產業規劃。特色文化品牌支撐下的產業,其產品和服務必然具有稀缺性和獨特性。產業規劃的目的,就是在摸清特色文化品牌資源家底的基礎上,通過對國內外同類產業的深入調查,摸清市場需求和市場前景,根據市場需求和市場前景規劃區域內的特色文化品牌產業,防止出現一哄而上,魚龍混雜,因質量問題影響品牌信譽的問題發生。
2.加強特色文化品牌保護。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的原則,加大對傳統工藝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對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的,應加大考核和督查力度,督促有關地方和單位按照要求加大保護力度,避免一些地方和單位出現只顧“申請戴帽”不重視保護的問題,真正把對特色文化品牌的保護落實到位。
3.加快特色文化品牌人才培養。采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的辦法,培養特色文化人才。對于學歷教育,政府可以采用財政補貼的辦法,鼓勵高中畢業生報考與當地特色文化品牌有關的專業,在學生畢業在一定時期內后回鄉服務。同時挖掘和整理具有濃厚區域特色的課程體系,加大非學歷人員培訓,對于有獨門技藝的“土專家”,讓他們享受相應的政府津貼,對其他人才應該在職稱評定等方面放寬條件,努力培育出一大批特色文化品牌人才,為特色文化品牌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