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團”本為形容詞,表“圓,圓形”,也引申用作名詞、動詞。唐朝時,“團”發展出量詞用法。量詞“團”先是稱量[+圓形]或[+球形]事物,后發展出稱量“氣體、氣味、顏色、聲音”等[+聚合成一體,+具體]的事物,再引申稱量“情態”“景象、景色”等[+凝聚成一體,+抽象]的事物。和量詞“團”搭配的數詞先限于“一”“千”“萬”,以數詞“一”為主,后逐漸豐富。數詞“一”和量詞“團”搭配,既可稱量具體名詞,也可稱量抽象名詞。而“一”以外的數詞和量詞與“團”搭配稱量的都是具體名詞。在結構形式上,先是出現了“數+團+名”組合形式,接著出現了“名+數+團”“名+數+團+動”的組合形式。量詞“團”的稱量范圍越來越廣,與之搭配的數詞、代詞及其結構形式也更加豐富。
關鍵詞:量詞;團;發展演變
郭先珍(2002)在《現代漢語量詞用法詞典》中把量詞“團”的功能和用法總結為:
1.計量團狀的物體:一團毛線/一團亂麻/一團雜草/兩團棉花/幾團碎紙/數團鐵絲/一團團白面/一團團黃泥/一團烏云/一團濃霧/一團濃煙/一團一團的雪花/一團又一團光影。
2.修飾某些抽象事物,泛指事物的全部量,含夸張色彩。數詞限用“一”:一團漆黑/一團和氣/一團糟/亂作一團。
3.軍隊的編制單位。比“旅”小,比“營”大。一團約有一千人。計量軍人、兵力:三團人/兩團兵力。
《說文解字·囗部》:“團,圜也。從囗,專聲?!薄皥F”本是形容詞,本義為圓、圓形,如《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團兮?!薄皥F”又可以用作名詞,指圓形或球形的東西,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亦有全擲一團著湯中,嘗有酪味。”后來“團”引申用作動詞,用法較為豐富。1.指把散碎的東西揉捏成圓球形,如賈思勰《齊民要術》:“以手團之,大小厚薄如蒸餅劑?!?.會合在一起,聚合,如南朝宋顏延之《寒蟬賦》:“折清飚而不淪,團高木以飄落?!?.圍,環繞,如晉代陳壽《三國志·魏書·楊阜傳》:“徙使六軍團于山谷之間,進無所略,退又不得,非主兵之道也?!?.事物變成圓形,如南朝梁吳均《八公山賦》:“桂皎月而常團,云望空而自布?!钡搅颂拼?,“團”出現量詞用法。自此之后,量詞“團”的稱量范圍、與之搭配的詞語、結構形式等日益豐富。
量詞“團”的稱量范圍
(一)唐代量詞“團”的稱量范圍
在稱量對象上,唐代的“一團”既可以稱量具體名詞,也可以稱量抽象名詞。例如:
(1)a.凡人無所識,喚作一團花。(王梵志《五言》)
b.毛寒一團雪,鬃薄萬條絲。(白居易《有小白馬乘馭多時,奉使東行至稠桑驛,溘然而斃……題二十韻》)
(2)君家赤驃畫不得,一團旋風桃花色。(岑參《衛節度赤驃馬歌》)
(3)松柏樓窗楠木板,暖風吹過一團香。(花蕊夫人《宮詞》)
(4)一團青翠色,云是子陵家。(戎昱《閏春宴花溪嚴侍御莊》)
(5)后宮宮女無多少,盡向園中笑一團。(王建《宮詞》)
(6)未有長錢求鄴錦,且令裁取一團嬌。(段成式《柔卿解籍戲呈飛卿三首》)
(7)柳底花陰壓露塵,醉煙輕罩一團春。(李山甫《公子家二首》)
例(1)~(5)是稱量“圓形或球形”及“聚合成一體的氣體、氣味、顏色、聲音”等具體名詞;例(6)、例(7)是稱量“情態”“景象、景色”等抽象名詞。例(1)“一團花”“一團雪”中的量詞“團”稱量的是“圓形或球形事物”,源于“團”的本義“圓形,或圓形事物”。例(2)~(5),“一團旋風”“一團香”“一團青翠色”“笑一團”中的量詞“團”,稱量的是表“聚合體”的名詞,該用法應是源于“團”的“聚集,會合在一起”之意。量詞“團”在稱量氣體、氣味、顏色、聲音、情態、景象、景色等感官名詞時,增強了厚重、量多、濃烈的藝術效果。如“一團香”表達香味濃烈;“一團青翠色”表達青色濃郁;“一團嬌”表達嬌艷之態,惹人愛憐;“一團春”表達春意盎然;“笑一團”表達極其歡快愉悅的場景。量詞“團”稱量感官名詞的用法也應是從“團”的“聚集,會合在一起”之意引申而來??傮w上看,唐代量詞“團”的用例并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五代十國時“團”出現了兩種新的稱量對象。例如:
(8)其犬須臾之間化為烈焰一團,騰空而去。(何光遠《鑒誡錄》卷二)
(9)頭上梳釵,變作一團亂蛇。(《敦煌變文選·破魔變文》)
例(8)“烈焰一團”中的量詞“團”是用于稱量“聚合體”,它是后來經常出現的“一團火”的雛形。在例(9)中,量詞“團”還出現了“一團亂蛇”的表達,此時量詞“團”用于稱量“雜亂無章地糾結、累疊在一起的事物”,這是量詞“團”用法的新發展。
(二)宋代量詞“團”的稱量范圍
宋代量詞“團”除了繼承前代的用法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用例。例如:
(10)a.不仁之人,渾是一團私意,自不奈那禮樂何。(《朱子語類》卷二十五)
b.是性可以為善,亦可以為惡,卻是一團人欲窠子。(《朱子語類》卷一百一)
(11)佳期還已誤。細細一團愁緒。薄幸疏狂何處。(黃機《謁金門·風又雨》)
(12)看縱橫才美,雍容談笑,一團和氣。(楊無咎《選冠子·海上樓臺》)
(13)其形骸雖是人,其實只是一團天理。(《朱子語類》卷二十九)
(14)但若論其時,則當時聚一團惡人為天下害,不能消散。(《朱子語類》卷二十五)
(15)昔人有以合子合得一團光,來日看之,乃一腐葉。(《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六)
從上述用例可以看出,量詞“團”在稱量抽象事物時,例(10)是用來稱量“人的心意、欲望”;例(11)是稱量“人的情緒”;例(12)是稱量“氣氛、氛圍”;例(13)是稱量“天理”。量詞“團”在稱量具體事物時,例(14)是用來稱量“聚集在一起的人”,例(15)是稱量“光”。
(三)元明清量詞“團”的稱量范圍
元代量詞“團”出現了一些新的用法,例如:
(16)a.隔粉墻,付香囊,一團兒志誠誰信道謊。
(張可久《越調·寨兒今·閨思》)
b.一團兒剔透玲瓏。心聰,性聰。(趙顯宏《南呂·一枝花·行樂》)
c.一團兒智巧心靈。(關漢卿《溫太真玉鏡臺》)
(17)萬種嬌嬈,一團俊俏,十分妙。(程景初《仙呂·點絳唇·省悟》)
在例(16)中,“團”用來稱量“人的品性”;例(17)中,用來稱量“人的外貌”。
明代量詞“團”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用法,例如:
(18)當時到家里,殿直焦躁,把門來關上,傓來傓了,唬得僧兒戰做一團。(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卷一)
(19)一團恩愛從天降,萬種情懷得自由。(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三十四卷)
(20)這賓朋中也有尊敬長上的,一團禮節待我。(方汝浩《東度記》第四十六回)
(21)佛爺爺可憐見,小的是一團好意。(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第九十七回)
在例(18)中,量詞“團”用來稱量“由心理狀態引起的體態特征”;例(19)稱量“情懷”;例(20)稱量“禮節”;例(21)則出現了后來常見的搭配形式“一團好意”。
清代量詞“團”也發展出一些新的用法,例如:
(22)a.萬點槍刀,滾滾楊花,一團刀影。(褚人 獲《隋唐演義》第五回)
b.看見角子上一團黑影,窸窣有聲。(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二回)
(23)a.仰面觀之,只見兩團彩毫,霞光萬道。(汪寄《海國春秋》第三十回)
b.古柏蒼松夾于兩道,遠遠望去好似一團 烏云蓋住。(《狄公案》第四十回)
(24)小事一團,不便行禮。(坑余生《續濟公傳》第四十九回)
在例(22)中,量詞“團”用來稱量“影子”;例(23)稱量“云霞”;例(24)稱量“事件”。
(四)現代漢語量詞“團”的稱量范圍
在現代漢語中,量詞“團”稱量的范圍愈加廣泛。例如:
(25)一位交通警身陷交叉路口的一團惡夢中。(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
(26)他現在正被一團團的誘惑所纏住。(瑪格麗特·魏絲、崔西·西克曼《夏焰之巨龍》)
(27)一團溫馨的記憶使他的歌舞富有靈氣。(池莉《你是一條河》)
(28)一時間政治家、文學家、畫家、音樂家,攪成一團團印象,實難一一消化,所能引發的,只是一種情緒,一種對歷史,對人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金香《<讀書>服務日新書錄》)
(29)對于瀏河方面,尤應準備三團兵力。(陳廷一《蔣氏家族全傳》)
(30)后來,看到導游和司機來了,我不好意思讓他們難堪,就打住了。但我已經感覺到,一團人中,至少有三到四位會把這兩本畫冊悄悄丟掉。(楊恒均博客,2009-07-02)
(31)只心里一團明天的希望,還未落入渺茫。(錢鍾書《圍城》)
(32)蹇洪秀腦子里一團空白。(《人民日報》,1996-01-24)
(33)兩個人低著頭扒摟飯,都有一團不愛說的話,同時,都預備著一團要說的話。那團要說的話,兩個人都知道說也沒用。那團不愛說的話,兩個人都知道不說是不行。于是兩個嘴里嚼著飯,心里嚼著思想,設法要把那團要說的話說得象那團不愛說的話一樣真切好聽。(老舍《趙子曰》)
(34)身上一個個燒破的補釘,一團團煤炭的痕跡。(歐陽山《三家巷》)
(35)流浪漢跟著自然一團豪興。(梁遇春《談“流浪漢”》)
(36)但它的身體(路徑)卻是一團迷霧,沒有人可以說清。(曹天元《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
(37)頓致前后相擠,變成了一團糟。(蔡東藩《唐史演義》)
量詞“團”在稱量“聚合體”時,還可以用來稱量“夢”“誘惑”“記憶”“印象”等,如例(25)~(28)。量詞“團”還可以稱量“軍隊編制、軍力、兵力”,如例(29);稱量工作或活動成員的集體,如例(30);稱量“愿望、希望”,如例(31);稱量“人的思維狀態”,如例(32);稱量“話語”,如例(33);稱量“痕跡”,如例(34);稱量“人的興致”,如例(35);稱量“煙霧”,如例(36)。同時,也出現了“一團糟”這種常用的表達形式,如例(37)。
總的看來,量詞“團”的稱量范圍經歷了如下演變軌跡:
我們還通過對CCL等語料庫的考察,分別統計了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量詞“團”稱量排在前十位的普通名詞,具體如圖1和圖2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在古代漢語中量詞“團”經常用來稱量“氣氛、氛圍”“聚合物”“心思、心意”“事物的狀態”等。從圖2可以看出,在現代漢語中量詞“團”經常用來稱量“聚合物”“事物的狀態”“景象、風景”“氣氛、氛圍”“光影”等。
二、量詞“團”和數詞、代詞的搭配
(一)唐代量詞“團”和數詞、代詞的搭配
在唐代,和量詞“團”搭配的數詞僅限于“一” “千” “萬”,并以“一”為主。數詞“一”在和量詞“團”搭配時,既可以稱量具體名詞,又可以稱量抽象名詞。如前面所舉用例中的“一團花”“一團雪”“一團旋風”“一團香”“一團青翠色”“笑一團”等,是稱量具體名詞,“一團嬌”“一團春”則是稱量抽象名詞?!扒F”“萬團”都是稱量具體名詞,例如:
(38)李輔國葬父,碑石用豆屑一千團,磨瑩如紫玉。(馮贄《云仙雜記》卷五)
(39)風吹楊柳絲千縷,月照梨花雪萬團。(劉兼《春夕寓興》)
五代時,和量詞“團”搭配的數詞沒有新的發展。
(二)宋代量詞“團”和數詞、代詞的搭配
在宋代,和量詞“團”搭配的數詞更加豐富,除了和唐代相同的搭配方式外,也出現了新的現象。此時,數詞“一”在和量詞“團”搭配時,依然是既稱量具體名詞又稱量抽象名詞。“一”以外的數詞及代詞與“團”搭配時,稱量的都是具體名詞。
(40)進納黨項所劫回鶻玉二團,尋卻賜之。(《冊府元龜》卷九百八十七)
(41)進玉三團、岡砂、羚羊角、波斯錦、茸褐、白價、生黃金、星礬等。(《冊府元龜》卷九百六十一)
(42)三年三月,西京奏百姓侯可洪于楊廣城內掘得玉四團。(《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九)
(43)忽見空中有火六七團。(《太平廣記》卷一百二十七)
(44)獻馬三百六十匹、玉二十團。(《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二)
(45)進馬七十五匹、玉三十六團。(《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
(46)良馬百駟、白玉百團,謝冊命也。(《冊府元龜》卷九百七十一)
(47)令京兆府兩稅青苗錢,市草百萬團,送苑中。(《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九)
(48)燕燕鶯鶯相并比,的當兩團兒雪。(辛棄疾《念奴嬌·謝王廣文雙姬詞》)
(49)是那團旋來,卻到那起頭處。(《朱子語類》卷七十)
在例(40)~(48)中,出現了“二團”“三團”“四團”“六七團”“二十團”“三十六團”“百團”“百萬團”“兩團”新的搭配形式。在例(49)中,還出現了量詞“團”和代詞“那”的搭配“那團”。
(三)元明清量詞“團”和數詞、代詞的搭配
元、明時期,量詞“團”和數詞的搭配繼承前代。在清代,代詞和量詞“團”搭配現象增多,兩者搭配也可以稱量抽象名詞。例如:
(50)可見我的這團浩然之氣,鬼也嚇得退的。(文康《俠女奇緣》)
(四)現代漢語量詞“團”和數詞、代詞的搭配
在現代漢語中,“一”以外的數詞和量詞“團”搭配還可以稱量抽象事物。例如:
(51)a.狄公疑惑地望著玉蘭眼中射出的兩團怒火,不由渾身戰栗了一下。(高羅佩《狄仁杰斷案傳奇》
b.重逢啊,是把兩團積蓄得太久的感情熔在一起。(東瑞《人生短曲》)
總的看來,量詞“團”和數詞、代詞的搭配經歷了如下演變軌跡:
三、量詞“團”的結構形式
(一)唐代量詞“團”的結構形式
在唐代,量詞“團”的結構形式較為豐富。例如:
(52)a.毛寒一團雪,鬢薄萬條絲。(白居易《有小白馬乘馭多時,奉使東行至稠桑驛,溘然而斃……題二十韻》)
b.萬顆真珠輕觸破,一團甘露軟含消。(盧延讓《謝楊尚書惠櫻桃》 )
c.尋有一團紙落。萇便開視,中得一帖。(戴孚《廣異記》卷十三)
(53)牙床舒卷鹓鸞共,正值窗欞月一團。(史鳳《鮫紅被》)
(54)a.山榴逼砌栽,山火一團開。(李郢《雨中 看山榴落花》)
b.初蟬數聲起,戲蝶一團飛。(李廓《夏日途中》)
例(52)是“數詞+團+名詞”形式,例(53)是“名詞+數詞+團”形式,例(54)是“名詞+數詞+團+動詞”形式。
五代十國時,量詞“團”在結構形式上基本延用了唐代的用法。
(二)宋代量詞“團”的結構形式
宋代量詞“團”在結構形式上,出現了“動詞+做+一團”的形式。例如:
(55)其畏謹者,又縮做一團,更不敢說一句話。(《朱子語類》卷七十六)
(三)元明清量詞“團”的結構形式
在元代,量詞“團”出現了新的結構形式“動詞+成+一團”與“動詞+做+一團+的+動詞”。例如:
(56)四女打成一團,攬在一處。(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
(57)一家老小都在那里攪做一團的啼哭。(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四十)
在明代,量詞“團”出現了新的結構“做+一團+動補”。例如:
(58)遂把徐達做一團捆住,只等天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
在清代,量詞“團”出現了“一團團”這種新的重疊結構。例如:
(59)a.繼而片片鵝毛,后來索性手掌大的一團團亂飄甜墮。(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二十三回)
b.自己也被李通等三人圍住,四面莊兵一團團的越聚越多。(貪夢道人《彭公案》第七十二回)
(四)現代漢語量詞“團”的結構形式。
在現代漢語中,量詞“團”發展出了“一團一團”這種重疊結構。例如:
(60)a.雨水沖到道路兩側的陰溝里,一團一團
的花球時聚時散。(陳廷一《宋氏家族全傳》)
b.綠綠的麥苗、豆苗,一團一團的樹、竹篷,一團一團的桃花、杏花,點綴些土掌房的黃墻粉墻。(《人民日報》,1993-11-15)
總的看來,量詞“團”的結構形式經歷了如下演變軌跡:
綜上所述,“團”本為形容詞,也用作名詞和動詞,自唐代開始有了量詞用法?!皥F”自有量詞用法以來,大致經歷了這樣的演變歷程:
在稱量范圍方面。唐代,量詞“團”可以稱量(1)圓形或球形事物,(2)聚合、凝結在一起的事物,(3)情態,(4)景象、景色。五代時,量詞“團”也可以稱量(5)雜亂無章地糾結、累疊在一起的事物。宋代,量詞“團”也用來稱量(6)人的心意、欲望,(7)人的情緒,(8)氣氛、氛圍,(9)天理,(10)聚集在一起的人,(11)光。元代,量詞“團”還用來稱量(12)人的品性,(13)人的外貌。明代,量詞“團”能用來稱量(14)人的感情,(15)由心理狀態引起的體態特征,(16)禮節。清代,量詞“團”還可以稱量(17)影子,(18)云霞,(19)事件。到了現代,量詞團也能用來稱量(20)軍隊編制、軍力、兵力,(21)工作或活動成員的集體,(22)人的思維狀態,(23)話語,(24)愿望、希望,(25)痕跡,(26)人的興致,(27)煙霧等。
在和數詞、代詞的搭配方面。唐代,和量詞“團”搭配的數詞僅限于“一”“千”“萬”,并以數詞“一”為主;數詞“一”和量詞“團”搭配,既可稱量具體名詞,也可稱量抽象名詞;“一”以外的數詞和量詞“團”搭配稱量的都是具體名詞。宋代,和量詞“團”搭配的數詞更加豐富,還出現了量詞“團”和代詞的搭配。元明時,和量詞“團”搭配的數詞越來越豐富。清代,代詞和量詞“團”搭配可以用來稱量抽象事物。到了現代,“一”以外的數詞和量詞“團”搭配可以稱量抽象事物。
第三,在結構形式方面。唐代,出現了(1)數詞+團+名詞、(2)名詞+數詞+團、(3)名詞+數詞+團+動詞等結構形式。宋代,量詞“團”發展出(4)“動詞+做+一團”結構。元代,量詞“團”出現了(5)“動詞+成+一團”、(6)“動詞+做+一團+的+動詞”等結構。明代,量詞“團”發展出新的結構(7)做+一團+動補。清代,量詞“團”出現了(8)“一團團”重疊結構。到了現代,量詞“團”發展出了(9)“一團一團”重疊結構。
參考文獻:
[1]郭先珍.現代漢語量詞用法詞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2]李學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3]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4][漢]許慎.說文解字[M].[宋]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