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雅
摘? 要:“驛動”是一個新詞,出現于1987年之后。語義、語法、修辭三個方面促進了該詞的產生,其中,語法與修辭是該詞形成的主要原因。“驛動”是對古語詞“驛傳、驛召、驛遞、驛奏”的仿擬造詞,屬于詞匯翻新。
關鍵詞: 驛動;仿擬造詞;詞匯翻新
一、引言
1987年,臺灣流行歌手姜育恒以一首《驛動的心》紅遍了大江南北,從此“驛動”作為一個新詞開始進入現代漢語詞匯。三十多年來,雖然它并未得以推廣,使用頻率較低,但卻在一定范圍內零星出現,直至今日仍有使用。經筆者統計,在現代漢語書面語材料中,“驛動”共有48個用例,最早出現于1994年,最晚在2013年,出現載體有報紙、雜志、學術期刊等,文體類型有新聞、通迅、散文、影評、學術論文等。
在“驛動”產生之初,曾有過關于其詞義來源的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這是由于歌星在演唱時,誤把“騷動”看成了“驛動”所致[1];第二種意見認為,這是一個生造詞,它來源于古籍中的“驛馬星動”,是“驛馬星動”的縮略[2]。
這兩種意見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仔細推敲,卻又都有欠妥之處。先看第一種意見?!扼A動的心》是歌曲名稱,處在最顯眼的位置,出錯的機率很低;同時,該詞是歌曲的關鍵詞,在歌詞中反復出現,即使出現誤認,也應早就糾正過來。再看第二種意見。封常曦認為這是一個生造詞,筆者對此表示認同;但把其來源說成是“驛馬星動”的縮略語,卻存在一定問題。我們且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有關“驛馬星動”的用例:
(1)又有容城令徐路善占候。世宗時坐事系冀州獄,別駕崔隆宗就禁慰問,路曰:“昨夜驛馬星流,計赦即時應至?!甭∽谙刃胖?,遂遣人試出城候焉。俄而赦至。(唐代李延壽《魏書·術藝傳》)
(2)又明元時,有容城令徐路,善占候,坐系冀州獄。別駕崔隆宗就禁慰問之,路曰:“昨夜驛馬星流,計赦須臾應至?!甭∽谙刃胖烨踩顺龀呛蜓桑矶庵?。(唐代李延壽《北史·藝術傳上》)
(3)魏徐路,知星文。坐事系冀州獄。別駕崔隆宗就禁慰問之,路曰:“昨夜驛馬星流,赦須臾當到?!甭∽谒匦胖?,遂遣人出城候焉,俄而赦至。(宋代孔平仲《續世說》卷六)
(4)文菘道:“昨日兄弟偶爾起了一課,父親驛馬星動,大約不日就有遠差,兩位哥哥莫若等父親出外,再議良策,豈不是好?”(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十七回)
在古代人的觀念中,“驛馬星”是一顆主管人的遷徙、運勢的星。一個人如果長期奔波在外,或是官職經常調動,古人就認為是“命帶驛馬”。驛馬星若是突然出現,也就是例文中所說的“驛馬星流”“驛馬星動”,這將預示著世間會有大事發生或有人要到遠方出差。從上面的用例可以看出,只有例(4)為“驛馬星動”,其余則為“驛馬星流”。
那么,“驛動”究竟是不是由“驛馬星動”縮略形成的呢?俞理明將縮略語定義為:“縮略是語流中,表意固定、高頻率使用的多音詞、詞組、短語等,在整體意義不變的前提下,出于表達上的需要,截取其中部分形式湊合成一個結構殘損的新形式來代表原來的全形式,把它作為一個話語的基本單位在句中使用?!保▍⒖从崂砻?,1999[3],2000[4],2002[5])這一定義包含著下列條件:一,來自多音詞語;二,表意固定,高頻使用;三,整體意義不變;四,結構殘損;五,原形式可以大于或等于詞,縮略后成為詞或構詞成分。筆者在古籍文獻中只查到4例有關“驛馬星動”“驛馬星流”的用例,可見其使用頻率很低,遠遠達不到縮略語“高頻使用”的要求。同時,它的形式也不固定,既可以表示為“驛馬星動”,也可以表示為“驛馬星流”,“驛馬星流”的用例甚至比“驛馬星動”還多。此外,“驛動”和“驛馬星動”的意義也不一樣。綜合上述因素來看,“驛動”不大可能是由“驛馬星動”縮略形成的。再從語言的實際用例來看,不僅古代文獻中沒有“驛動”的用例,就是在1987年以前,現代漢語語料庫中也沒有出現過“驛動”的用例。它首次出現在臺灣歌手姜育恒的歌曲《驛動的心》中,之后才流傳開來。筆者既然否定了“驛動”來源于歌手誤讀和來源于“驛馬星動”兩種意見,那么,“驛動”一詞究竟來源于何處,恐怕只有《驛動的心》的詞作者梁宏志可以解釋清楚了。可惜此人現已作古,我們無從得知他在創造“驛動”一詞時的心理狀態與語言理據。有鑒于此,筆者擬從語義、語法、修辭三個方面對該詞的來源進行探究,以期有所發現。
二、“驛動”的語義來源
從意義構成來看,“驛動”屬于狀中式的偏正結構,“驛”是用來修飾“動”這個中心義素的,表達“動”的方式。動的構詞能力很強,有“騷動、激動、沖動、涌動、攢動、變動”等,那么,“驛動”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動”?重點是在于“驛”的意義特征?!稘h語大字典》中有關“驛”的義項有[6](1903):
①驛馬。古代驛站專供傳遞公文或官員來往使用的馬。
②驛站。古代供傳送公文的人或往來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也用于地名。
③驛路。
④用(驛馬、驛車、驛船)傳遞。
⑤量詞。計算路長度的單位。兩個驛之間的路為一驛。
⑥通“譯”。翻譯。
⑦通“圛”。古代卜筮的一種征兆。
⑧姓。
在這8個義項中,①是“驛”的本義,②③④是本義的引申,⑤是②的引申。⑥⑦是文字通假,⑧是文字的使用問題,皆與詞義引申無關。
筆者又對現代漢語書面語材料中的“驛動”進行了考察,將有關義項歸納如下:
①動蕩,不安寧
這是一個緊合時代,又極具前瞻性的展覽。年輕一代展示了亞洲主體性的內在風景——一個驛動的建設中的荒原——一個沉寂著,正經歷全球化風暴的荒原。(蘇磊《身體,驛動的荒原——評展覽〈赤裸的生命〉》,《美術文獻》,2013年第4期)
②感情因受刺激而沖動
在那個蹣跚而行的夏日城,我遲遲疑疑地走出了一半純真一半成熟,旋風帶來了南方火熱的燥音,煨熟了冰冷的情感、驛動的心。(方偉《青春無悔》,《江蘇農村金融》,1994年第7期)
③變更著交替活動
土重量相同,這是巧合,還是天意?已無需考證。總之,他們焚燒了驛動的帳篷,用黃土砌起了庭院和溫暖的家。(《人民日報》,1996-05-21)
④變化,改變
本文旨在分析其在早期呈現出來的“綺艷、離愁別緒、疏狂”的風格,并分析其風格驛動的成因。(阮素芳《朱敦儒詞青少年時期風格摭談》,《名作欣賞》,2010年第35期)
⑤(香氣)彌漫貌
喜歡五月的味道,因為五月的陽光下流光溢彩著各色的神奇,空氣中也都驛動著各色花蕊的甜香氣息。(楊靜茹《五月槐花香》,《綠化與生活》,2010年第5期)
⑥傳遞
讓心靈牽手 讓愛心驛動 (白曉:《讓心靈牽手 讓愛心驛動》,《中國宗教生活》,2011年第12期)
經過分析可知,“驛動”包含的六個義項,都與“驛”的本義“驛馬、驛站”相關。其中,義項⑥是“驛”本義的直接引申,“傳遞”在《漢語大字典》“驛”字義項中已收:“④(用驛馬、驛車、驛船)傳遞?!辈⒁墨I用例如下:《六書故·動物一》:“驛,置騎以傳曰驛。”唐佚名《海山記》:“詔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宋歐陽修《胡先生墓表》:“驛召至京師議樂,復以為大理評事。”又唐許敬宗《代御使王師旦彈莒國公唐儉文》:“瀝膽隳肝,未答謬官之刺;驛魂飛魄,豈謝匪服之榮。”[6](1903)義項①③④是“驛”本義的間接引申,②⑤是更遠的引申。由此可知,“驛動”的含義應是“像驛馬一樣地動”。
此外,上述六個義項,分別可以用“騷動”“悸動(或激動)”“波動”“變動”“氤氳”“傳遞”等詞替代,意思基本不變。從語義角度來說,“驛動”一詞可以總括這些義項,簡潔凝練而內蘊豐富;同時,驛馬“長途奔徙,或行或止,傳遞訊息”的含義使得該詞更為形象生動,這或許是“驛動”一詞得到社會認同的主要原因。
三、“驛動”的語法來源
與語義因素相比,語法因素在“驛動”的形成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古代漢語中雖未見“驛動”的用例,但用“驛”字組成的詞語卻有很多。其中,“驛”與動詞結合,可組成“驛召”“驛遞”“驛奏”“驛傳”等雙音節詞。下面,筆者對這四個詞語進行詳細分析。
(一)驛召
“驛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未成詞,“驛”為前一動詞的賓語,與“召”并未結合為一個詞;另一種是“驛召”意義凝固,成為一個雙音節動詞,意為“用驛馬傳召”。先看“驛召”未成詞的情況,例如:
(5)二十二年,高祖幸懸瓠,其疾大漸,乃馳驛召謇,令水路赴行所,一日一夜行數百里。至,診省下治,果有大驗。(《魏書·術藝傳》)
(6)母在長安疾篤,太宗令驛召之。(《舊唐書·皇甫無逸傳》)
(7)真卿迫蹙,棄平原,夜渡河走.肅宗在鳳翔問狀,真卿以不用寧言對.肅宗發驛召寧,將以右職待之,會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宋代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七百五十九)
(8)太平興國中,上言陳取交州之策,太宗大喜,令馳驛召歸。(《宋史·侯仁寶傳》)
(9)天德初,授世襲謀克,馳驛召之。雄州父老相率張青繩懸明鏡于公署,老幼填門,三日乃得去。(《金史·完顏宗賢傳》)
(10)問處士羅英,誰可大用者,對曰:“張雄飛真公輔器?!钡廴恢A召雄飛至,問以方今所急,對曰:“太子天下本,愿早定以系人心。(《元史·張雄飛傳》)
(11)四年正月,高宗崩,仁宗即馳驛召珪,聞命奔赴。(《清史稿·朱珪傳》)
在上述例句中,如果“驛”前有動詞“馳”“發”“令”時,“驛”作前一動詞的賓語,同時又是下一動詞“召”的主語,“驛”此時是兼語,它與“召”并未結合成詞。如果“驛”前有介詞“以”,那么“驛”與介詞“以”構成介賓短語“以驛”,表示動作的方式,作動詞“召”的狀語,意為“用驛馬召回”。此時“驛”與“召”的聯系也較松散,并未凝固為一個詞。
再看“驛召”凝固成詞的情況,例如:
(12)高仲密以北豫州來附,周文親接援之,乃驛召思政,將鎮成皋。(《北史·王思政傳》)
(13)是敬宗忽隨太子在定州,忽隨太宗草詔,語殊不明?!缎聲犯奈谋咀?,驛召敬宗至行所。(清代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十八)
(14)太祖皇帝御極之初,親總庶務,嘗驛召一邊臣入對,將授以方略,訝其到闕已數日而未見。(宋代司馬光《涑水記聞·輯佚》)
(15)韓令坤有棄城之意,即驛召拱赴行在,拜淮南節度,依前宣徽使兼緣江招討使,以令坤為副。(《宋史·向拱傳》)
(16)河南平章囊加臺薦察罕,即驛召至上都,賜廄馬二匹、鈔一千貫、銀五十兩。(《元史·察罕傳》)
(17)一御史異而詢之,自言建文帝,欲歸骨故土。遂驛召入宮養之,時年已七八十,后不知所終。(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一)
(18)爾真連數郡之眾,乃不勞師旅,先命來降,其視竇、李奚讓焉。今特驛召來庭,錫爾名爵,以旌有德。(明代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卷十四)
(19)尋兼右春坊右贊善,代鄭賜總裁《永樂大典》。帝幸北京,屢驛召赴行在。(《明史·梁潛傳》)
(20)子玄修國史,會天子在洛,將西還,子玄自乞留東都。或言不宜,乃驛召至京。(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十七)
(21)其人斂退就懦,粥粥若無能者,而遇公正發憤乃若此,上卒不用部使者議,而驛召張公,命以白衣領倉場職。(民國葛虛存《清代名人軼事》卷一)
在上述例句中,“驛召”前面或有主語,或主語承上省略,“驛召”后可帶名詞或代詞構成動賓結構。賓語如果是代詞,那么這個代詞可以省略,后面再接動詞構成兼語結構。例(12)、例(20)“驛召”前有副詞“乃”,例(15)、例(16)有副詞“即”,例(17)有副詞“遂”,例(18)有副詞“特”,例(19)有副詞“屢”,副詞的基本功能是修飾動詞、形容詞;例(21)前有連詞“而”,古漢語連詞“而”是不接名詞性結構的。由此可見,這里的“驛召”已經凝固成詞。
(二)驛遞
“驛遞”原本也不成詞,只是一個短語中兩個相鄰的詞。例如:
(22)省司每年但據應支物數,進書頒行,每州不過一兩紙,仍附驛遞送,敕旨依。(唐代王溥《唐會要》卷五十九)
(23)自今已后,諸郡太守等謝上表,宜并附驛遞進,務從省便。(唐代王溥《唐會要》卷六十一)
(24)徙兩浙,辭不行,乃具疏付驛遞奏。(《宋史·張根傳》)
在例(22)~(24)中,“附驛遞送、附驛遞進、付驛遞奏”系兼語短語,“驛”為名詞,作動詞“附”“付”的賓語,同時又是下一個動詞“送、進、奏”的主語,屬于兼語成分。因此,這里的“驛遞”尚未成詞,不過,因位置相鄰,有凝固成詞的可能。
后來,“驛遞”逐漸凝固成詞,有兩種用法:一作名詞,意為“用驛馬傳送公文的事務”,亦指郵件或驛站;一作動詞,意為“用驛馬傳遞”。為了更好地與“驛動”進行比較,這里只討論其動詞用法。例如:
(25)或詣留臺稱有密者,梁公問密謀所在,對曰:“公則是也。”乃驛遞赴行所,及車駕于相州。(唐代劉餗《隋唐嘉話》卷上)
(26)十九年,太宗親征遼左,命太子于定州監國。將發,太子悲啼數日,因奏請飛驛遞表起居,又請遞敕垂報,并許之。飛表奏事,自茲始也。(宋代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卷二十七)
(27)陳恭公執中以衛尉寺丞知梧州,驛遞上疏,以乞立儲貳。(宋代魏泰《東軒筆錄》卷三)
(28)南坡之弒,帝雖與聞,然立執其使,驛遞以告。其未及達者,天也。(清代昭梿《嘯亭雜錄》卷二)
(29)振古奇功一日收,捷書驛遞看星流。(清代震鈞《天咫偶聞》卷一)
(30)先文莊怒,擬疏彈劾豐潤玩寇之咎,已將驛遞,幕客汪小彭曰:“公勿爾。不日行見豐潤敗矣,公何所圖而取怨于友?”(清代劉體仁《異辭錄》卷二)
(31)馬日龁水草百斤,大麥小麥十斗勻。小豆大豆驛遞頻,馬夜龁豆仍數巡。(清代孫靜庵《棲霞閣野乘》卷上)
(32)遇有勝仗,即用紅旗報捷,飛折八百里驛遞。(清代何剛德《客座偶談》卷一)
(33)在外將軍、都統、副都統、督、撫、提、鎮各進賀表、箋,匯齊驛遞送部。(《清史稿·禮志八》)
(34)嘉始浼禹轉達表文,自請效順,將表文驛遞洛陽,并言廖湛一死,赤眉失勢,近日赤眉將逄安,又被延岑擊敗,約斃十余萬人,臣料赤眉不久必滅,俟臣籌足軍食,便可一鼓殲滅等語。(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十二回)
例(25)“驛遞”前有副詞“乃”,例(30)有副詞“將”,可以肯定此處的“驛遞”已凝固成詞。其余例子中的“驛遞”皆單獨使用,作句子的謂語中心語或狀語,與兼語結構中的“驛遞”大不相同?!绑A”如果是兼語,前面的名詞必定會對它起支配作用,但在例(26)~(29)、例(31)~(34)中,前面的名詞沒有一個對“驛”起支配作用,因此,這里的“驛遞”即使沒有凝固成一個新詞,也已經具備了這種傾向。
(三)驛傳
“驛傳”本來也是兩個不相關的句子成分,例如:
(35)或被發徒踐,或夜折關,或踰墻入,或乘車騎奔馳,以置驛傳行,經歷郡國二十六,至京師。(《漢書·五行志上》)
(36)俄而山陽至荊州,為蕭穎胄所執,即遣馬驛傳道至雍州。(南朝梁蕭衍《凈業賦》)
(37)恐傳抄后有所泄漏,反使干臣難以施為,故一時機密事件,皆命軍機大臣封緘嚴密,由驛傳遞,名曰廷寄。(清代昭梿《嘯亭續錄》卷一)
(38)興祚遣驛傳道王國泰等招降錦將蔡沖琱、林忠等三百八十五人,兵萬二千五百。(《清史稿·吳興祚傳》)
“驛傳”凝固成詞后得到廣泛使用,有兩種詞性,一種是名詞,意為“驛站”“驛站傳遞的事務”;一種是動詞,意為“傳遞”之義,此時“驛傳”為同義連文。這里只探討其動詞用,例如:
(39)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斗之,驛傳權書,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猶豫不能去。(《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40)定立諸王使臣驛傳稅賦差發,不許擅招民戶,不得以銀與非投下人為斡脫,禁口傳敕旨及追呼省臣官屬。(《元史·世祖本紀二》)
(41)今奉先殿每月薦新,仍沿明制。而列圣秋狝木蘭,凡親射之鹿獐,必驛傳至京,薦新于奉先殿,即《月令》王親漁之意也。(清代昭梿《嘯亭續錄》卷一)
可見,“驛傳”的情況與“驛遞”類似,至少有凝固為一詞的傾向。
(四)驛奏
“驛奏”本來不是一個詞,在古帶漢語中多有“馳驛奏聞”“附驛奏聞”等語,意為“駕乘驛馬疾行向帝王報告”,又有“發驛奏辨”一語,意為“駕乘驛馬向上級奏報并分辨”。例如:
(42)吏部尚書尉瑾性偏急,以贍舉措舒緩,曹務煩劇,附驛奏聞。(《北史·崔贍傳》)
(43)帝與綽臨觀,喜噱不已。謂綽曰:“如此樂事,何不早馳驛奏聞?”(《北史·齊宗室諸王傳下》)
(44)有言義人懷反側者,撒里臺將屠之,榮祖馳驛奏辨,事乃止。(《元史·王榮祖傳》)
(45)二十年,丞相阿塔海命馳驛奏出征事,入見,世祖問曰:“江南之民,得無有二心乎?”(《元史·管如德傳》)
(46)趙德明僻守一隅,畏王師問罪,數馳驛奏,愿備藩臣。(清代吳廣成《西夏書事》卷八)
后凝固為“驛奏”一詞,一作動詞,意為“驅使驛馬稟報”;一作名詞,意為書信、公文。同樣地,本文只討論其動詞用法:
(47)濟諭民取鵝翎代輸,仍驛奏其事,因詔旁郡悉如濟所陳。(《宋史·王濟傳》)
(48)及聞有詔修河北行宮,德權又驛奏,請車駕毋渡河,及至澶州,德權單馬間道赴行在。(《宋史·謝德權傳》)
(49)逾年,詔迨以每歲收支之數具旁通驛奏,迨乃考其本末,具奏曰:……(《宋史·李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