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中央為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部署。宜春廣播電視臺順應媒體發展趨勢,把創新融合作為自身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改革傳統媒體運營機制,搭建了贛西媒體云融媒體平臺,形成了立體式、多渠道信息資源的平臺共享。
關鍵詞:媒體運營 資源共享 融媒體平臺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戰略舉措。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二為一、合多為一,要盡快把傳統媒體之間,以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從相“加”階段盡快邁入相“融”階段。宜春廣播電視臺(以下簡稱“宜春臺”)順應當前媒體發展趨勢,秉承“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的理念,按照“解放思想,轉變作風,融合媒體,爭創一流”的目標,把創新融合作為廣播電視臺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轉型融合初見成效。
宜春臺依托優勢資源,自主研發的“贛西媒體云”融媒體平臺投入使用,該平臺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的先進技術,上通省級臺的“贛云”,下將全市各縣市區新聞資源融合成為一張網,實現了內容、用戶、技術、數據和傳播平臺的深度融合,該平臺統籌了全市宣傳系統的傳播源頭,讓受眾離現場近些,再近些。一部手機,就是一雙眼睛;一個客戶端,就是一支筆;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在現場。大屏小屏的互動,新聞故事直播化、主題宣傳網絡化、廣播電波視頻化,實現了分眾化推出的新型傳播方式,成效明顯。2018年宜春臺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上稿48條;在江西電視臺發稿1100條,其中《江西新聞聯播》發稿694條,發稿數量和質量均比上年有大幅提升。
搭建和優化網絡平臺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放松永遠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核心與靈魂。地方廣播電視臺作為黨的主流媒體,其權威性和公信力仍然在于要及時發出“主流聲音”,構建“主流敘述”。同時,由于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裂變式發展,以及輿論環境、媒體格局的顛覆式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需要創新理念、工作方法和工作內容等,不斷增強其針對性以及實效性。因此,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工作,已經成為全國各級媒體深化發展的重要一步。
在前期整合電視、廣播、新媒體所有新聞有生力量,做強拳頭新聞欄目,集中報道資源和技術,打造電視新聞綜合頻道、廣播新聞綜合頻率和兩微一端統一發布的新聞矩陣的前提下,宜春臺按照初級的中央廚房式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分發”模式,打造了江西省地級市首個融媒體平臺。“贛西媒體云”融媒體平臺已實現了本臺廣播、電視、網站、報紙、手機終端全媒體傳播矩陣,成為地方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用新技術搶占輿論高地的一個新平臺。該平臺集信息收集、輿情研判、采訪調度、記者寫稿、編輯審核、圖像回傳、節目串聯、報紙和網絡新聞編輯、新媒體制作推送、大數據處理等功能于一體,實現了如下功能:
一是融媒集群管理系統。不僅能夠實現宜春臺自己的電視、廣播、廣電報,以及新興媒體“兩微一端”各平臺的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數據共享,還可以實現同宜春市轄十個縣市區電視臺,甚至各個合作單位的平臺共享,打通了宜春全市信息資源制約的共享瓶頸。目前,宜春臺基本實現了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內容共享,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全媒互動。宜春手機臺新聞APP先后與宜春學院、宜春職業技術學院等大中專院校合作,并按制播分離的要求,組建新聞專業師生采編隊伍,為平臺提供稿源;積極加強與行政事業單位合作,讓政府部門為平臺及時提供政府各種公共信息資訊;運用新媒體平臺展示各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新成就,“宜春手機臺”開設了 “縣市區頻道”,各縣市區電視臺設獨立端口,自行上傳本地新聞和資訊,形成了立體式、多渠道信息資源的平臺共享。
二是移動采編管理系統。新聞線索統一采集,集中加工,多平臺分發,后臺數據實時監控。前方記者實現與指揮中心的實時溝通、交流、傳輸,后臺實時查看記者的位置,遇到突發新聞,可以根據定位為記者指派任務。記者可以通過這個系統進行移動辦公,報線索,搶線索,提交稿件和圖片、音視頻。指揮中心可以指揮記者采訪,搜集素材等。
三是多媒體采編播系統。以各種新興技術為手段的文字、音頻、視頻多媒體內容的同步生產制作,并實現分發渠道的同步進行,在融媒體平臺上真正實現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發布”的傳播目標。依托“贛西媒體云”移動直播微信平臺,宜春臺自辦的直播活動每場的點擊率都是上百萬,同時新聞傳播量多了、速度快了、覆蓋面廣了,極大地提升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
讓平臺實現共享? 服務中心工作
實現網絡平臺全覆蓋。宜春臺官方網站于2018年7月27日順利上線,并更名為“宜春網絡廣播電視臺”;手機APP客戶端更名為“宜春手機臺”,于9月29日正式上線;8月5號開通了臺官方抖音號“宜春廣播電視臺”,11月中旬接手運營市委宣傳部官方抖音號“宜春發布”,加上已有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號“宜春廣播電視臺”,強大的新媒體傳播矩陣已經形成,實現了網絡平臺全覆蓋。
為彰顯電視的視頻優勢,將全臺各套電視節目全部放上了網站、APP和微信公眾號,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直播。兩套廣播頻率實現了視頻直播,聽友們既可以聽廣播,還可以看廣播。此外,本著“移動優先、直播優先、短視頻優先”的原則 ,著重對微信公眾號的功能進行了強化,新增微電視、微直播和微互動三大功能,實現大屏小屏互動,大型活動網絡直播一鍵進入,“微互動”架起主流媒體與網民之間的溝通橋梁。另外,為把宜春臺《民生周刊》的內容放上小屏,積極與方正公司進行端口對接,12月已經實現手機電子報功能,至此,宜春臺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四大媒體平臺全面實現融合。
注重內容建設,做大影響。網站、APP、微信公眾號三大宣傳陣地緊跟宜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宣傳輿論熱點,注重發布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本土性,在全市各項重點工作、重大活動中,新媒體做到第一時間發聲、發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截至目前,宜春網絡廣播電視臺共發布視頻新聞4889條,約14674分鐘,發送圖文資訊類稿件127篇;宜春手機臺發送視頻圖文稿件9072條(篇);微信公眾號發稿1253條(篇)。
注重原創,打造精品推文。整合全臺資源,注重網絡推文的策劃和原創,組織發布了一批具有影響力和傳播力的推文。2018年7月26日,宜春臺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幸福!宜春開啟“天真藍”模式,你被get了嗎?》一文,引發大量網民轉發和評論。8月7日,微信公眾號推出的《記者暗訪市車管所 窗口工作人員“慢、庸、散”問題明顯存在》一文,社會反響強烈,閱讀量達10萬+,點贊1300多條。《城南少年》是一首完全由宜春臺員工自編、自導、自寫、自唱、自制的宜春民謠,7月28日在臺微信公眾號首發,受到網民熱捧,點擊量達12000多人次。
從平臺的融合到人員的融合
配合“贛西媒體云”融媒體平臺建設,宜春臺建立健全新媒體考核管理制度,利用臺新聞采編隊伍的“雙重身份”,記者全員轉型全媒體記者,下發全媒體稿件任務。記者在做好日常采訪工作的同時接受新媒體責任編輯調度安排,稿件做到一次采集,多元播發。
當然,媒體融合發展不會是簡單地相加,對于傳統主流媒體來說,要實現深度融合,就需要打破原有的體制、機制、人員和結構,這是一次洗禮,也是一次浴火重生。在目前改革的基礎上,宜春臺實行高效、可持續的融媒模式,實行“三個統一”,實現“三個轉變”,以求達到最終的深度融合效果。
人員“三個統一”。“三個統一”:一是統一身份。除保留重要時政口記者、深度報道記者和名欄目外,將其他部門全部打通,人員身份均為廣電全媒體記者。二是統一指揮。所有記者全部進入融媒集群指揮中心,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所有稿件全部進入融媒集群“新聞超市”,供電視、報紙、網絡和新媒體根據各自的特點抓取選用。三是統一考核。成立大考核部,重新制定分值體系,按照稿件質量和傳播效果比如點擊率、閱讀量等考核打分。記者采訪的新聞,以新媒體采用稿為主進行基礎分值評定,再根據電視、報紙、網絡選用情況進行加權計分,選用次數越多加權越大。
人員三個“轉變”。三個“轉變”:一是記者從單一型向全媒體全技能型轉變。組織對記者的新聞素養特別是新媒體技能進行多次培訓,實現從單一攝像、文字記者到文字、圖片、音頻、視頻、VR運用及制作的全技能記者轉變。二是工作重心從以電視、報紙為主向做精電視、報紙到做活新媒體轉變,以新聞報道的內容為主,實現“移動優先、直播優先、短視頻優先”。宜春新聞、廣電報保留重要時政口記者和優秀評論人員、優秀編輯、名欄目編輯精英團隊,負責從融媒體集群平臺上精選編發新聞,做精做強宜春新聞,守好主陣地。其他人員優化組合進入一線,進入新媒體,采寫新聞,創造亮點。三是工資結構向優質稿件和優秀創意策劃轉變。考核標準量化到新媒體點擊率和點擊量上,用受眾歡迎程度來決定稿件的優質程度。
“贛西媒體云”融媒體平臺通過運行,目前已入選國家廣電總局項目庫,該項目還被評為全國廣電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王選”獎。該平臺不僅是一個全媒體的信息匯集和生產、發布平臺,下一步將整合宜春市三級媒體機構(廣播電視臺和報社、區縣電視臺、記者站等)及媒體資源,打造強有力的宜春市媒體集群,同時將承擔更多的社會功能,從新聞傳播平臺拓展成為功能更強大的社會服務平臺、智慧平臺和經濟平臺。
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突破,將會不斷改變媒體傳播的方式。但無論何時,主流媒體都是輿論引導的主陣地和引領人們思想的主力軍。主流媒體不僅要做時代的追隨者,更應做時代的引領者,要在把握當前媒體傳播規律的同時,研判未來媒體傳播的趨勢,用高瞻遠矚的思維,通過融合發展開疆拓土,引領人們的思想,引領時代的發展。
(作者系宜春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