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昕琦
摘要:“說”新聞是媒體整合時代競爭與創新的產物,為了充分展現新聞傳播創作主體的藝術個性,主持人應通過“說”的方式把自己對新聞的感知表達出來,在“說”的時候將作品的普遍性和自身個性結合起來。文章分析了主持人“好”新聞應具備的五種能力。
關鍵詞:主持人 “說”新聞 語言能力
在新聞播報中,“說”新聞是當下較具代表性的方式,《鳳凰早班車》《朝聞天下》《有報天天讀》以及南昌廣播電視臺的《掌上南昌》等都是采用“說”的形式。“說”不是“念”,語言的魅力在于在“說”的過程中進行升華。對于主持人來說,如何“說”就顯得更為重要。
具備內部語言的組織能力
以社會新聞為例,主持人如何在短時間添加自己的語言并表達情緒,對不同的口播作一個更精煉的提取,需要具備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主持人要能讓觀眾獲得更多的信息,更好接納和吸收新聞信息,應在每次節目前做好備稿。
對主持人來說,要“說”好新聞應注重內部語言的組織。內部語言包括思維質量和信息儲備,思維質量由五個因素組成: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獨創性和批評性。主持人在“說”新聞的時候思維要靈活,將沒有感染力的新聞,轉變成為能引起觀眾共鳴的、帶有感情色彩的新聞,這就需要主持人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信息儲備需要主持人在“說”新聞前多了解與之有關的其他信息。這需要主持人日積月累的經驗,要廣泛閱覽播報內容所涉及的有關領域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綜合業務能力和學識修養水平。
具備語言的編碼能力
媒體融合時代,更需要主持人具備集采訪、編輯、播出于一體的能力。如何把新聞用一種具有親和力、生活化的形式“說”出來,考驗著主持人的表達能力。新聞稿件具有隨機性,需要主持人具備一定的語言編碼能力,通過對稿件的反復揣摩并進行第二次創作。在改稿的環節,主持人要足夠熟悉稿件的文字,要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稿件實現有機的融合。主持人將記者從一線發回的信息、文字轉化為腦海中的文字畫面,并通過編排文字組成自己的語言,使之變得生動形象。
應具備確立觀點和準確的理解能力
在新聞實踐中,無論是報道的意圖還是整個節目的編輯思想,記者和編輯不僅要提煉自己的觀點,還應讓主持人參與、總結、提煉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主持人不僅需要把別人的意見轉化成自己的觀點,而且需要探索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在播音中,主持人要對現場新聞進行判斷、分析和評論。《掌上南昌》欄目主持人每播出一期節目,都要做好充分準備,與記者、編輯溝通協調,組織自己的語言。
主持人在節目中對新聞事件的批評應該準確表達出來,掌握新聞的核心事實,精準把控節目風格。在“說”新聞時,要講得流利,引用有內涵的經典,開合自如;要評得到位、準確、有氣勢、有力度、有高度;要幽默取笑,從內心基準出發,輕松、適度、合理、適度、尖銳、適度。同時,主持人無論是對待民生稿件還是政治稿件都要客觀、公正。
具備有聲言語表達和新聞直播的思想能力
主持人在直播新聞節目的過程中,要考慮如何有效實現直播的效果。現在很多“說”的節目如《掌上南昌》主持人在客觀陳述事實的基礎上提煉觀點、發掘看點。這樣就使得節目形式豐富多樣,可以調動觀眾的共鳴,從而更好提升節目效果。其中,主持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重中之重,情聲氣的良好結合能使得節目大放異彩。在“說”新聞的時候,主持人可以通過靈活把握新聞語言的停頓、語氣的節奏、重音方面的技巧來描述新聞所要表達的意境,聲線的變化、豐富能夠引起觀眾傾聽的興趣,并能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說”新聞作為直播的一個重要方面,能有效體現主持人的基本能力。因此,在直播過程中,主持人應注意一些技巧。首先是體現綜合素質。主持人要端莊穩重,語言表達清晰、流暢,同時也要注重自我形象,符合新聞主持的獨特氣質。其次是體現思維能力。雖然主持人在“說”新聞中已有底稿,但在將文字轉化為語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是主持人的能動思維,語言符號的轉換是主持人的創造。在自主并保持客觀的情況下,主持人應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說”新聞符合自己一貫的風格。
具備非語言符號和體態語的素質能力
在“說”新聞過程中,主持人面對鏡頭時的肢體語言也是需要注意的。主持人面對提詞器時并透過它與觀眾交流,在鏡頭下任何一個細微的表情和眼神都會被放大,如果單純盯著提詞器會出現目光呆滯;如果眼神語速跟不上提詞器,鏡頭前目光的位移就很明顯,從而顯得不自然。另外,主持人的面部表情也很重要,在保持客觀的前提下不同的稿件應有不同的表情。主持人通過非語言符號來體現自己對新聞事件的態度,運用肢體語言向受眾傳遞自己的態度,從而縮短與受眾的距離并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
(作者單位:南昌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