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加布里埃·香奈兒 1883年生于法國索米爾,時裝設計師,奢侈品牌香奈兒創始人。她是20世紀時尚界重要人物之一,其設計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為現代時裝業帶來革新。
法國奢侈品牌香奈兒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直到今天,香奈兒在全球時尚界仍備受追捧。不久前,香奈兒美妝系列還正式進入了中國電商市場。
“時尚會逝去,風格將永存。”這是香奈兒創始人加布里埃·香奈兒的名言。在法國,有3個人的名字是不可磨滅的:戴高樂、畢加索和香奈兒。作為其中唯一的女性,香奈兒的人生波瀾壯闊,《時尚先鋒香奈兒》《香奈兒的秘密》等都是以她為原型改編的影視作品。
香奈兒一生與時尚緊密相連,她說:“時尚不僅僅指服裝而已。時尚存在于天空中、街道上。它和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各種變化都有關系。”這是對時尚最精辟的概括之一。她堅持自我,因為“最勇敢的行為就是仍然堅持為自己著想”。她特立獨行,因為“想要無可取代,就必須時刻與眾不同”。
香奈兒有一個悲慘的童年。她出生在法國索米爾,12歲失去母親,父親丟下兒女跑得無影無蹤。香奈兒的兩個弟弟因為可以當勞力而被人收養,她和姐姐、妹妹被親戚送到了修道院,飽嘗了人間冷暖。
18歲時,香奈兒去了一家縫衣店當裁縫。她技藝拔尖,走針利索,靠這門手藝足以謀生。但香奈兒不愿一輩子當個小裁縫。待了一年半,她就拿出了所有積蓄,在貧困區租了一間房,堅決搬了出去。

香奈兒為模特調整服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香奈兒套裝風靡巴黎。

香奈兒設計的小黑裙手稿。
1904年,一位咖啡廳的老板看中了香奈兒的美貌和社交能力,高薪聘請她做駐唱歌手。香奈兒有了藝名“Coco(可可)”,靠著美貌與才情,她進入了富豪圈。然而香奈兒不愿做依附大樹的菟絲花,她更希望以一技之長贏得尊嚴。1910年,在男友、法國貴族艾蒂安·巴爾桑的資助下,香奈兒開了屬于自己的衣帽店。
香奈兒從沒學過設計,僅憑著自己對時尚的理解將衣帽店經營得風生水起。每次去馬場騎馬,她用各種蕾絲、彩帶、帽檐布和嵌布裝飾帽子,騎著馬遛一圈,就是活廣告。貴婦名媛們都喜歡這些別出心裁的設計,總是找香奈兒幫忙,將帽子裝飾得更漂亮。
此前巴爾桑并不相信她能做成生意:“巴黎最不缺賣帽子的!”但一次兩次是偶然,十次八次是人緣,幾十次上百次可就是商機了。香奈兒抓住了這一線商機,占據了巴黎時尚界的一席之地。
只做帽子絕不能滿足香奈兒對時裝事業的雄心,她決定進軍高級定制的領域。1914年,香奈兒開設了兩家時裝店,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時裝品牌“香奈兒”宣告誕生。
當時,女性的服裝是古典的、浪漫的,也是繁瑣的、奢靡的。女帽有著寬大的檐邊和堆砌的羽毛,裙裝則有把人能勒斷氣的胸衣和高高的裙撐。香奈兒的時裝呢?像男式西裝的女性套裝、運動服、針織面料,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糙漢子風”。
靈感從哪兒來?為什么一個沒正經上過學,也沒正經從過商的姑娘能顛覆一個行業?她是怎么了解客戶的? 答案是:不,她不了解客戶,但她了解自己。
剛剛進入富豪圈時,香奈兒能敏銳感覺到自己的不同。和傲慢雍容的貴族女子相比,香奈兒是一個“非典型女子”,她會穿著利落的男裝騎馬,敢于接受新事物。當時汽車剛剛流行,很多淑女覺得汽車又危險又難看,但香奈兒很快就開始乘車盡情兜風了。
一身的反叛和酷勁兒讓她成為特立獨行的革新者。她的設計向過去繁復的女裝宣戰,去掉不便活動的緊身胸衣、冗余復雜的飾品,將海魂衫、碼頭工人T恤、粉刷工人外套等變成一種時尚。針織水手裙、黑色迷你裙、樽領套裝……這些服飾新潮、叛逆、自由自在又不失貴族的優雅。可以說,香奈兒推動了一個時代的女性朝著新形象前進。
1929年,美國華爾街股票崩盤,經濟危機漸漸向歐洲蔓延,首當其沖的就是奢侈品行業。《紐約客》報道稱,依賴對美貿易的小公司兩周之內連一件仿冒的香奈兒套裝都沒能賣出去。
在當時的巴黎時裝業,香奈兒女裝是最貴的。為了減少沖擊,香奈兒想了很多方法。經濟型面料流行起來,她就緊緊跟上大做文章,在1931年的夏季時裝展上推出35款帶提花、花邊、蟬翼紗或者網眼面料的晚禮服。為了節約成本,她開始使用拉鏈等新設計;為了擴大市場,她把推廣新系列的重點放在了英國;為了保住法國市場,她把時裝沙龍的價格降了一半。
然而所有這些,統統無效。
時局實在艱難。香奈兒只能解雇工人,拿著美國電影制片人塞繆爾·高德溫的邀請,暫時放下法國的業務,跑去美國為電影行業設計服裝,酬勞一年高達100萬美元。隨著大蕭條的深入,香奈兒的競爭對手紛紛被危機擊倒,而香奈兒卻憑借每年100萬美元的合同撐了兩年。這是幸運眷顧,也是以退為進。
經濟危機后,正當香奈兒在巴黎時裝界一人獨大時,另一個女人也開始綻放光芒。她就是意大利傳奇設計師艾爾莎·夏帕瑞麗。
一直以來,香奈兒時裝的色彩都以黑白為主,走的是簡約利落的中性大氣風;夏帕瑞麗則大膽采用罌粟紅、紫羅蘭、猩紅等濃烈的顏色。如果說香奈兒是簡約的、解放的,那夏帕瑞麗就是再次引入了奢華。沒有任何時裝設計師可以一成不變,還能保持客戶的忠誠。夏帕瑞麗用新鮮感搶走了很多買家。
但香奈兒不曾消沉,她開始了一系列大動作:為讓·雷諾阿設計電影《馬賽曲》里的服裝,繼續在年度時裝季大搞宣傳。面對外界,香奈兒是一副與夏帕瑞麗不分出勝負不罷休的姿態。
雙方的競爭不相上下,輿論對夏帕瑞麗更熱情,但香奈兒也沒有變成明日黃花。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雙方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夏帕瑞麗放棄了歐洲市場,香奈兒一度關閉大部分時裝店。戰爭期間,香奈兒和男友避居瑞士,直到1954年她才重新出山,回到巴黎。
當所有人都認為香奈兒和男友要在瑞士終老時,她又以71歲的高齡,突然殺回時裝界。
香奈兒是被一個男人激起了斗志,他叫克里斯汀·迪奧。

上世紀50年代,香奈兒重回時尚界,一直工作到88歲。

以香奈兒為原型改編的電影《時尚先鋒香奈兒》。
1947年,42歲的迪奧舉辦了兩場發布會,各推出一個服裝系列。當第一場發布會結束時,他獲得了一項奧斯卡獎,這可能是第一位贏得該獎項的法國設計師。于是第二場發布會的場面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只用了一個下午,迪奧就確立了自己在時裝界的領袖地位。香奈兒在報紙上讀到這一切,按捺不住好奇心和勝負欲,動了回巴黎的念頭。
時裝行業已經發生了巨變。香奈兒剛入行時,面料只有絲、毛、棉。50年過去了,市面上的面料有幾十種,防水的、反光的、抗油的……一天換一身衣服曾是約瑟芬皇后的怪癖,如今普通女人都能實現這個愿望。新面料和新規模化生產加快了時裝業的節奏,香奈兒不但想跟上節奏,還想站在最前沿。
1954年2月5日,香奈兒舉辦了復出后第一個時裝發布會。時尚名流、買家、記者、攝影師齊聚現場,期待香奈兒像過去顛覆時尚界一樣,再次創造奇跡。當模特們陸續走出時,觀眾看到似乎未曾改變過的設計風格,開始交換起眼神,氣氛突然尷尬起來。評論是毀滅性的,媒體甚至用了“20世紀30年代的香奈兒落伍了”這樣的標題,絲毫不留情面。
面對爭議,香奈兒以很有尊嚴的態度接受了。她告訴商業伙伴:我想繼續,不斷繼續下去。3個月后,輿論開始反轉,因為消費者買單了。與那些緊束腰身,面料硬邦邦的衣服相比,香奈兒的設計更舒適得體,更受女性青睞。
從第二屆香奈兒發布會開始,時裝界已然分成兩個陣營。迪奧、紀梵希等同屬一撥,他們設計的服裝有“衣架魅力”,看著很美很有型,但要想穿上就得看自身條件了。另一派則以香奈兒為首,設計的服裝以柔性面料為主,以穿著者的體型定型,揚長避短。
在這之后,香奈兒繼續工作了17年。1971年1月10日,她在巴黎里茲酒店的客房中去世,享年88歲。可以說,她用一生演繹了細致、奢華、永不褪色的香奈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