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宿寧
摘要:什么是大眾文化?研究視角不同,研究者對其定義也會不同,大眾文化是有別于精英文化、官方文化的流行文化、民眾文化。當下,經濟一體化帶來了全球一體化,中國社會已經普遍走向了消費文化的代,因此,作為文化一體化主要構成的大眾文化,以通俗易懂易推廣的特點,擁有強大的受眾,發展迅猛,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周憲在論述大眾文化的成因中提到:“1920年到1930年,城市大范圍形成,大批城市居民隨之涌現,源于新生群眾類型的需求,一種帶有文化產業性質的大眾文化應運而生。”。誠然,城市化帶來了大眾文化的產生,除此之外,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的革新、經濟富足帶來消費文化的出現都是促使大眾文化產生發展必不可缺的因素。大眾文化促成了精英文化的轉型,精英文化通過媒介化的處理,成為可被消費的商品。
關鍵詞:大眾文化;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B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200-01
一、文化媒介化
大眾消費、物質文化、媒介傳播是文化產業的三大基礎,文化產業的盛行得益于大眾文化強大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文化媒介化,使得玄虛的文化思想,有了物化的產品,便捷了傳播交流。通過特定的傳播媒介實現文化的實體化,人有了直觀的體驗對象,縮短了思想上的隔閡,更加容易接納曾經存在距離感的文化。我國的工業生產、城市化進程和市場經濟都處于飛速發展的狀態,媒介越發豐富化和科技化,無論是滿足日常生活實用性的媒介,提升日常生活質量審美化的媒介,還是刺激大眾感官好奇心的創新型媒介,在設計和生產過程中,以消費者喜歡為參考,有目的的物化而非隨意嫁接,完成更精致、契合、完善的再生結果,是從業人員需要關注的。
二、技術崇拜
生產技術決定了生活方式,人們對技術的崇拜推動著生產技術的更新換代,縱觀“手作時代”到“機器時代”再到“數字時代”生產技術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影響大眾文化的變革方式,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乃至未來發展趨勢,在時間的流轉中,技術呈現著多樣化追求新鮮性的趨勢,形成了“只怕你想不到,不怕實現不了”的設計生產現象。曾經,因為稀缺而寶貴的藝術品、獨一無二晦澀難懂的高雅文化、價格昂貴品,因為技術的發達,成為大家都可以消費的對象。這些無疑拓寬了大眾文化的視野,新途徑的出現提高了人們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發展出新的消費類型,帶動經濟生產。雖然技術是大眾文化成型的骨架,但是忘記真正的設計目的,物品將是毫無生氣的。日本學者今道友信談及現代社會時說,“現代社會是人、自然、技術三者并列的關系。”所以我們不能單單重視技術輸出的結果,忘記過程中對人本身情感體驗的思考。
三、共享文化
不同于古代“自上而下”一元引導的文化活動,如今的大眾文化突破了雅與俗的界限,老幼咸宜,以滿足公眾的喜好為基本要求,成為人見人愛的對象。教育的普及,物質經濟的提升,大眾對所有的文化體驗,都擁有發言權,交流分享的權利。正如德國學者彼得·科斯羅夫斯基所說:“當代消費文化正在從大眾消費向充滿審美和文化意義要求的消費過度,文化觀念在商品設計的價值評估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作為被精英文化所推崇的美的表現、文化含義,如今慢慢的走出了特定的“圈子”走進大眾日常生活,兩者互相影響,文化消費更加的“民主化”“全民互動化”“日常審美化”。
四、享樂主義
消費主義引誘著公眾沉溺于享樂主義的愉悅中,同時要求商家做出更多滿足自己享樂精神的產品,形成一個經濟生產循環的過程。消費時代下的中國城市化居民文化,就是典型的消費文化,它側重于對大眾輸出一種享樂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眾在擁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生活緊張感的雙重刺激下,享樂主義就適時而生了,在享受中找到精神的放松,在物質得到滿足的條件下,尋求精神的歡娛。大眾文化儼然成為了現代生活中文化消費的主要內容。
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作為文化的兩大陣營,如今發展出精英文化開始向大眾文化轉化的局面。究其原因,早期的文化服務于貴族階級的,具有階級性,文化的產生和分享只是這一類人的事情,更多的人群是束縛于溫飽的。
現在,大眾階級迅速發展起來,并且占據了消費市場的超大比重。大眾文化因其自身強大的誘惑力、號召力,呈現著蒸蒸日上的勢頭。而受眾小的自娛自樂型精英文化,在市場經濟里慢慢失去了競爭力,幾乎退卻到了邊緣的位置。這意味著文化的格局要發生變革,兩者互相整合,發展出了既具有文化內涵又可以迎合大眾趣味的文化消費日用品。所以深入了解大眾文化特征有助于我們發展更加多樣、靈活的大眾文化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