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動教育模式是以來自游戲理論的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師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為學習方法,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豐富的運動體驗。運動教育模式,旨在解決處于不同運動水平、不同發育階段學生的運動能力,給他們創造一定的平臺,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關鍵詞:運動;教育模式;比賽;角色扮演
一、 運動教育模式概述
運動教育模式是以來自游戲理論的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師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為學習方法,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豐富的運動體驗。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一樣,都是以讓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運動技能,促進身心發展為目的,傳統的體育教學更以運動技能的掌握為重要目標,而運動教育模式運用分組,讓學生體驗不同角色、反思,以競賽為主要方式,使學生獲得真實的、豐富的運動體驗,它不僅僅注重技戰術的掌握,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旨在把學生培養成為有能力、有文化、有熱情的參與者,提供給每一個學生充分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 體育課堂中運動教育模式的運用
(一) 教學對象的選擇
運動教育模式強調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所以水平一的學生不適合運用這一模式進行教學,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處于啟蒙階段,理性思維還不夠完善,自控能力較差;水平二處于可用可不用的時期,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正處于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時期,生理心理特點變化明顯,并開始由被動學習主體向主動學習主體轉變,所以在這個水平,教師根據具體學情選擇是否運用這個模式,選擇運用這一模式就必須做好運動季的規劃安排,才能讓運動教育模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水平三的學生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在體育活動中有一定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給他們創造一定的平臺,學生就完全可以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因此,水平三是適合運用這個模式進行教學的。
(二) 教學內容的選擇
研究表明,在運動教學中,三大球最適宜采用此教學模式,乒乓球和羽毛球的教學處在較適合到適合之間,其他項目如:田徑、武術、瑜伽、游泳、健美操等屬于不適合到極不適合之間。也就是說,運動教育模式對個人項目、以體能為主的項目、技術動作較難的項目不大適用;而對大眾化、對抗性強的球類項目運用這一模式能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好內容的選擇。
(三) 運動季(單元教學)的運動教育模式構建
在體育教學中運用“運動教育模式”,可以把整個運動季劃分為:運動季前準備階段、建立課堂常規階段、明確角色分配和職責階段、技戰術學習階段、裁判規則學習階段、小組自我評價與復習階段、比賽規劃實施階段、獎勵與慶祝這八個階段來進行學練活動。
1. 運動季前準備階段
這個階段的工作必須要在教學工作開始前完成。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幾點:教師在教學前要解讀運動教育模式、教材內容、學生學情等內容;設置好教學目標、制定好單元教學計劃、教學方法;且要考慮對可能影響運動季的因素,并做好預案。
2. 建立課堂常規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以異質分組為主要分組方式,形成固定的小組,并進行隊伍文化建設(隊名、口號、隊徽、隊旗等);給學生介紹運動教育模式,使其明白團結的重要性。
3. 明確角色分配和職責階段
這階段的任務是在運動季的前期,把在整個運動季內所要扮演的角色介紹給學生(如裁判、記錄員、邊線裁判、運動員、領隊等)。
4.技戰術學習階段
這階段是在運動季的前期,以教師指導為主,教授學生基本的技戰術。在這一階段,要注意加強團隊文化建設,適當進行角色轉化的練習,多組織學生進行比賽。
5. 裁判規則學習階段
這階段貫穿于整個運動季,但一般在運動季前期完成基本裁判知識的傳授,可在比賽中、課堂技戰術練習中或者室內體育課上進行裁判知識及精神的傳授。
6.小組自我評價與復習階段
此階段宜在傳授基本技戰術、裁判知識后進行,也可在每節課后進行幾分鐘的自我評價。在評價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組織、反思及團隊協作等能力。
7. 比賽規劃實施階段
本階段分為三個小階段:(1)季前賽:發生于整個運動季前期,在技戰術、裁判的學習中同時進行;(2)常規賽:發生于運動季的中期,也就是在技戰術、裁判規則基本學習完成后進行;(3)季后賽:發生在運動季后期,考驗和測試整個運動季學習的效果。
8. 獎勵與慶祝階段
建議安排在最后一節課,根據各小組在整個運動季的表現,對個人與集體進行表彰。
(四)單節課的運動教育模式構建
在運動教育模式下每課時的教學程序基本相同,唯有時間安排不同,教師要根據不同時期的主要任務靈活安排課堂時間的分配,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在運動季早期技戰術、裁判知識教學、小組練習時間安排較長;運動季中期的技戰術、裁判知識教學和小組練習時間安排開始縮短,比賽時間逐漸增加;運動季的后期基本是以比賽為主,其他教學安排應越來越熟練簡潔、快速。當然,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況調整教學安排,以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基本程序如表1。
三、 結語
運動教育模式要有充裕的教學條件為前提,各類技戰術的學習和比賽要有足夠的場地、器材。學校要結合自身的體育現狀與特點,充分、合理地對場地與器材進行整合與創新。實踐證明,通過運動教育模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運動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劉茂華.新課改視域下高中“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過程構建及教學行為探討[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下旬),2012(6).
[2]高航,高嶸.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2).
[3]梁恒.“運動教育”模式之技能教學有效性探究[J].中國學校體育:教學研究,2012(11).
作者簡介:
黃諸敬,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晉江市金井鎮岱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