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嫻
摘要:環境藝術設計是基于人類社會的物質生存資料所衍生出來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植根于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同時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文章立足于環境藝術設計在精神文化內涵層面的曲折探索歷程,梳理其發展期間的新舊內涵,進而分析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主持設計的梅溪湖國際大劇院在設計層面的創新,探索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設計內涵;設計創新;梅溪湖國際大劇院
中圖分類號:J5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017-02
一、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概述
(一)新舊概念
環境藝術設計在八十年代前主要是指室內藝術設計,設計以打造宜居、舒心、美觀的室內空間為目的。1985年的《華沙宣言》是形成環境藝術設計這一學科的種子,國內的有識之士開始探討環境藝術的相關問題。1987年,我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設環境藝術設計和室內設計專業,充實各高校教學資源。發展至2l世紀,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科建設不斷完善,既包含空間和景觀設計,也包括對專門的基礎設施進行設計,設計的可持續發展觀和綠色生態建筑理念成為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重大課題。
環境藝術設計是在適應我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需要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對自然和環境進行重構和利用的一門新興學科,其在中國的發展僅經歷四十余年。由于各專家學者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認識在角度和分類方面存在的不同看法,導致國內學術界至今未形成能獲得普遍認可的專業的學術概念,也沒有形成比較全面、系統的理論體系。《環境藝術設計概論》一書就當前環境藝術設計的現象和問題向藝術設計領域指明其最終目標在于“不斷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審美需求”。它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理解是“為人們打造一個舒適的、綠色健康的且符合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生存居住空間。”
(二)現階段的特點
現階段環境藝術設計在滿足人們感官和情感等多方面需求的同時還要兼具文化氛圍,力求在理性的設計思維中尋求突破,增添適應人性的調味劑。因此,環境藝術設計的特點可以總結為:融合性、創造性和實用性。
環境藝術設計包含的學科眾多,設計對象廣泛且跨度大,與各學科和多個設計對象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藝術設計工作要重點關注其融合發展的趨勢和特征,通過過渡、補充、融合等方式豐富設計作品的形式和內涵。創造力是設計工作者不竭的動力,是環境藝術設計不斷發展的活力,其要求是充分發揮想象力,實現藝術設計的創造活力同環境的有機結合。
當然,創造性不僅要體現在藝術設計作品中,在高校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科建設中也要高度重視創造性的思維。一件成功的設計藝術作品不僅體現在圖紙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實處,讓冰冷的鋼筋水泥通過藝術化處理來滿足人們的情感體驗。在尊重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的基礎上,設計要充分考慮藝術美感,讓溫馨的設計積極的引導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二、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
(一)早期階段
人類適應、改造環境的過程,就是一個環境設計的過程。早期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大都出于人類對自身安全的考慮,包括設計、制作工具及武器來創造安全的生存環境。從原始人類的生存場所可以得知:人類能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從事一定的環境裝飾。在原始社會龍山時期,人們為了美化居住環境,開始用白石灰涂抹墻壁表面或是用火烤外墻壁上的草泥土,打造堅固美觀的墻體,此外還有用于裝飾建筑的浮雕裝飾品。石器的制作、用于室內裝飾的器物以及人類對自身居住環境環境的規劃設計等設計成果均存在環境藝術的表現成分和人類初始的審美意識。
進入奴隸社會后,環境藝術的發展在階級的統治和宗教信仰中表現明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動,如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建造,直至秦統一六國才連城一道的“萬里長城”。瓦當是人類藝術設計中永不凋謝的記憶,自西周開始,一直延續數千年,多用于宮殿的建造和裝飾,以顯示國力。漢代出現的文字瓦當—“長生無極”、“長樂未央”等表達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在戰爭疾苦折磨下的人類亟須精神的寄托,此時,經由北方絲綢之路和南方水路傳入中國的佛教,影響了中國古代環境藝術設計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大量寺院的興建和造像的盛行。
此外,早期環境藝術設計在室內裝飾、園林藝術方面也有較多成果,它們涵蓋了中國古代最根本的生活內涵,沉淀了環境設計藝術的豐厚底蘊。
(二)近代社會
1840年不僅在中國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在中國設計藝術史上也具有轉折意義,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被迫從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受文化變革的影響,此后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呈現出中西交融,古今碰撞的復雜狀態。
八國聯軍侵華使得”學習西方“成為潮流,這一潮流在中國又經歷了從全盤西化到批判性學習的過程,批判性學習的思潮使得我國第一代藝術設計從業人員探索環境藝術設計在工業社會的民族表現形式,實現了理論和實踐層面的重大突破。從完全由西方人參與的環境藝術設計到南京國民政府堅持的中國本位的文化方針,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師有目的的進行了一些列復興傳統的藝術設計探索。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的十年間,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成果豐碩,藝術設計師在探索西方模式的同時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涌現出大批體現中西合璧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主要在南京和上海等大中型城市興起。此時,我國近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潮流呈現出向現代藝術設計的過渡趨勢。
遺憾的是,近代環境藝術設計在經歷初期探索和十年的發展興盛期后,受抗日戰爭的影響,此后的藝術設計風格呈現出簡單和倉促的痕跡,環境藝術設計基本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一直持續到新中國的成立。
(三)當代社會
21世紀是生態理念與文化回歸的時代,當代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呈現出多元融合的景象,設計方向趨向于生態、綠色和人文建設。信息化時代的環境藝術設計核心理念是創造符合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和生態平衡的生態系統。
當代環境藝術設計較之傳統的藝術設計的區別在于,環境藝術設計在今天己不只是局限于對設計對象的主觀性表達和設計,更多的是通過結合環境的綠色生態建筑和設計理念,著手于整體環境的規劃布局和產品的文化氛圍表現。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開始研究和借鑒國外的藝術設計思想,其中以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和高技術派最為顯著。在學習探索過程中,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摒棄了現代主義過分強調功能性的弊端,指出后現代主義是搞得新的折中主義和手法主義的缺點,探索結構主義在文脈性和地域性融合問題后,將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高技術派引入中國,推動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在技術層面的深度發展,上海世博會的展館設計及布局就是以高技術派倡導的運用新材料中獲得靈感。
信息化時代也為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環境藝術工作者摒棄傳統的手工繪圖和重復勞動形式,通過運用科學高效的繪圖手段、電腦設計方式和虛擬技術等,創造出可觀可感的空間環境和設計作品。當代環境設計要通過對傳統文化中優秀元素的借鑒,追求藝術設計作品的形式美感,以滿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下人們對高品質、高標準的生活的需求,促進和保障藝術設計行業目標的實現。
三、梅溪湖國際大劇院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創新
環境藝術設計的創新不僅要實現設計風格的創新,更要致力于設計理念和設計技術的創新。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設計的梅溪湖國際大劇院之所以成為前沿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其創新之處在于以下三點:
1.融合地域文化特色。
不同地域文化特色造就不同的空間形式和社會生活習慣,地域特色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提供充實的素材和靈感來源。梅溪湖大劇院借湖南“芙蓉國”的美名,以芙蓉花落入水面為原型,突出湖南地方的特色文化和藝術的深刻內涵,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具有弘揚湖南特色文化的意義。
2.貫徹綠色生態設計理念。
梅溪湖大劇院的綠色生態設計理念體現在合理利用場地空間、有效利用和循環利用能源和維護生態平衡等方面。扎哈以其在應用數學、物理學、邏輯學方面的研究,使總體空間的得到有效延伸,通過創新設計賦予劇院以新的結構表現和功能,表現出設計的強大張力;在照明設計方面采用時段控制的模式,既能保證技術的先進性,又能有效利用綠色資源成本。以上措施符合現代對于人與以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戰略目標。
3.為人而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為人類創造出最理想化的生產生活空間,其設計成果最終是落實到人類自身,所以藝術設計的人性化和便捷性顯得尤為重要。梅溪湖大劇院的設計除了空間利用率高之外的另一亮點就是留出大面積廣場的部分,以便于公共空間的建設和完善工作和人的休閑娛樂活動,滿足現代人對城市生活的需求。梅溪湖大劇院的設計理念將有效促進環境藝術設計行業的健康高效發展,實現為人而設計的目標。
四、結語
本文基于環境藝術設計的新舊內涵分析梅溪湖國際大劇院的創新設計方式,明確設計內涵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環境藝術設計雖然是一門新型學科,但其發展勢頭不容小覷,在發展和完善自身內涵的同時也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更進一步。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設計人員要深刻把握時代內涵和環境藝術設計的內涵,營造和完善更加舒適和便捷的生活體系,實現設計目的的人性化和設計功能實用性,促進社會建設、經濟發展、藝術行業和環境藝術設計行業更好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