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瀅
摘要:在揚琴演奏過程中,技術是演奏者表現自身音樂思想和音樂思維的重要手段,也是利用演奏者的音樂表現音樂作品內涵,實現作品與創作者精神統一的重要作品,也是技術和表現方式的統一。因此需要揚琴演奏者根據樂曲的需要對技術方法進行拓寬和運用,將感情貫徹與技術之中,從而實現表達情感的需要?;诖耍疚闹饕獙P琴演奏過程中的技術美學進行分析。
關鍵詞:揚琴演奏;技術;美學要求;分析
中圖分類號:J63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064-01
一、前言
揚琴,屬中國民族器樂,具有打擊樂器及弦樂器的特點。氣息對于揚琴演奏和表演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對于作品情感和意境的表達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為此演奏者需要在了解掌握音樂作品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運用氣息來達到演出效果。
二、氣息在揚琴演奏中的作用
氣息是揚琴演奏的原動力,對于演奏技術和演奏效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也是支撐和調節身體動作的重要因素,引領者演奏者表現自身情感的重要力量。演奏者將氣息用力轉變為演奏過程中的用力技術,使得演奏的效果既具有語言化特征又具有情感表現形式。
氣息從呼吸方式上看分為呼氣、吸氣、屏氣,不同的呼吸方式技術要求也不同。例如用中弱力度演奏一個音,需要吸氣,朝上、靠后發力,并且用小臂力量為主,給予聽眾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用呼氣演奏,則需要用小臂作為支撐,依靠腕指發力,發力點朝下靠前,從而表現出深沉的嘆息。屏氣一般用于擊弦后的瞬間休止動作,用以表現出一個“即止”的動作,即當動作慣性被抑制后,情感感受并未停止,展現出“無聲勝有聲”的意境。
由此可見,在揚琴演奏過程中需要做到用情帶氣,從而做到情氣相濟,以氣引力,氣息支點越深,技術動作就往后靠,氣息指點越淺,技術動作就往前靠,進而形成情感到氣息到技術再到情感的過程,演奏者將氣息融入技術之中,為技術與情感的表現打下基礎。
三、音質、音色在揚琴演奏中的作用
“音質”與“音色”是揚琴演奏過程中兩個重要的發音標準,“音質”是指聲音的質地如“純凈”“渾濁”“明亮”等,“音色”是指聲音的色彩,也是聲音在純凈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具有獨特魅力的音響。由此可見,“音色”是演奏的高級階段,也是用來表現思想感情、渲染情緒、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表現美的重要途徑。在揚琴演奏過程中,“音質純”是對技術的基本要求,演奏者需要通過三指持竹法和指腕臂記性擊弦,并且正確把握擊弦點、觸弦點以及擊弦速度、力度等因素,從而彈奏出具有穿透力的純凈音質。音色是對于技術的拓展,演奏者需要根據歌曲的類型使用不同的演奏方式,從而表現出豐富、具有表現力的聲音。例如在樂曲《將軍令》中使用擂鼓段落來表現剛的音色,臂部用力,動作速度快并且幅度大,從而表現出具有震撼力以及穿透力的效果。
四、肢體動作在揚琴演奏中的作用
揚琴演奏藝術不僅需要利用聽覺塑造形象,還需要通過肢體動作塑造視覺形象,當演奏者走上舞臺之后,每一個動作都是在于臺下觀眾進行交流,增強聽眾的視覺美感。
因此演奏者在演出過程中需要注意自身的身姿,上身腰、肩、脖等部位需要保持自然挺直,稍向前傾,身體隨著不同音樂變化做或向上或向下的動作,自然而然的擺動。其次,動作需要協調。一方面演奏者自身內心感受與外部形象的一致性,不僅需要通過演奏將內心情感表現出來,還需要通過形體表現引起觀眾的共鳴。另一方面演奏動作與技術動作相協調,減少演奏過程中的修飾性動作,根據樂曲的節奏動作或大或小、或快或慢,自然而然地統一起來,讓觀眾感受到動作的簡潔明快與表演性。
最后,在演奏過程中的神態也是一個重要的表演因素。演奏者需要將自身感情融入到音樂之中,神態隨著樂曲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反映出樂曲內部的情感變化。當樂曲悲時,神態則悲;當樂曲喜時,神態則開心。在演奏歡快的樂曲時流露出悲意是不恰當的,同樣在演奏悲憤的樂曲是表現出輕松愉悅也是不適合的。同時,演奏者還需要把握神態表演的“度”,不能過于外露,也不能過于內斂,要與樂曲的感情基調相一致。
五、結語
由此可見,由于揚琴是一種兼具打擊樂器特點及弦樂器特點的中國民族器樂之一,在揚琴演奏過程中,演奏者自身的技術對于演奏效果具有重要影響。例如氣息的運用可以幫助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呼吸節奏,從而為觀眾展示更好的狀態,而且也能夠促進演奏者更好的把握音色,實現演奏者對于美的追求。因此在揚琴演奏過程中,需要演奏者不斷提高自身技術,進行多方面的訓練,從而提高揚琴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