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目前對這門課程的教學模式主要存在 “重量,不重質”的現象,不利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只有不斷改革教學考試方法,引進先進的考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社會變革。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采用“學習通APP”進行授課的現代化信息教學模式,提倡綜合考核考評,加強日常學習的過程考評,降低考試壓力,最終提高學生本課程專業知識水平。
關鍵詞:數字電子技術;學習通APP;考核方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16-0129-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數字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本門課程的開設主要是讓學生掌握數字電路中的邏輯關系,電路的分析設計等知識,能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大部分教師都是以講課為主,“重量,不重質”,也就是說把課程上完就好,而不管學生是否掌握。因本門課程章節與章節之間知識點的聯系很緊密,且前面章節學習的知識點都是為學習后面章節作鋪墊,如果前面沒有聽懂,那么就不利于學生后續章節的學習,從而導致學生不能融會貫通知識要點,大大降低學習效率,這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只有不斷改革其教學考核方法,引進先進的教學考核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才能適應學校的轉型發展以及社會變革。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種采用“學習通APP”進行授課的現代化信息教學模式,并結合每個學期設置三次階段性的測驗,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本門課程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
1 傳統教學考核模式的弊端
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現今高校所培養出的人才能否很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傳統的教學主要采取“老師講授,學生聽課”模式為主,課堂中缺乏互動,缺乏練習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期間,老師主要看重教學進度,而忽視教學質量,從而導致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感到困難,失去對本課程的興趣,從而在期末考核時,學生掛科比例增加。這樣的教學模式明顯不符合當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目標。另外,對本門課程的考核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大部分的考核方式都是采取期末紙質閉卷考試,通過卷面成績,來反映學生對本門課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這樣的評價模式并不能真正的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真實水平[1]。在期末考試前,老師為了提高本班學生的及格率,往往會在期末考試前給學生劃重點,給題庫。而學生也僅僅是在考前“臨時抱佛腳”,看看老師劃得重點,背下老師給的題庫,從而在考試中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因此,這種考核方式比較單一,評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不全面,更加不利于教師根據考核結果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不利于發揮考試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2 信息化教學模式
教學的真正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堅實的理論知識以及綜合駕馭基本理論的能力,而考核的真正目的則在于驗證學生把握課程綜合知識的能力。針對傳統教學的弊端,為了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本門課程采取了信息化教學手段-超級學習通。學習通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一代教學生態系統。學生可以通過手機下載“學習通APP”就可以登錄進入進行學習。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學習通軟件可以進行簽到,從而及時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在上課期間,講完一個知識點后,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通發布相關知識點的小測驗,從而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對本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與進度。學生有什么問題也可以在學習通中進行討論,增強了學生與老師的互動。另外,學習通還提供了開放學習空間,學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本門課的學習。因此,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采用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學形成性評價,提升教師教學的效率,甚至可以提高課堂活躍度。
3 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實施
本文將傳統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試一考定成績的考核方式,轉變為按“課程考核方式向多樣化轉變、考核內容向注重綜合能力考核轉變、成績評定向綜合性轉變”三個轉變為指導原則,來建構一套符合本課程特點與性質以及培養學生技能為目標的體系,適應新的形勢下對高職人才培養的需要。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及教學方法討論制定課程考核方式,具體明確要求學生階段性的以及課程學習結束時應掌握的知識點和應具備的能力。
為了符合本課程特色和當前職業崗位的需求,以提高專業基本能力與綜合素質為目的,為了突出考試方式的多樣性,針對性,生動性,實行多個階段、多種形式類別的多種方式的組合成績平定方式[2]。學生最終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課堂測試成績與期末成績相結合,成績評定分布如下表1所示。
在表1中,第一項“平時成績”包括學生考勤,作業兩個方面,出勤以及課堂表現占20%,作業占10%。學生曠課一次扣5分,作業缺交一次扣20分。若有學生曠課達1/3課時,直接取消期末考試資格。第二項“課堂測試成績”分三次進行,每次測試各占20分。教師在完成部分教學內容后,進行階段測試,而測試形式采取筆試或學習通APP軟件在線測試的形式進行,測試內容如下3次進行:(1)基本邏輯運算規則以及邏輯函數表達式的化簡;(2)邏輯門電路以及典型組合邏輯電路的應用;(3)時序邏輯電路與555定時器的應用。此項考核方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為接下來的教學計劃做出相應調整,也讓學生能更好地投入學習。第三項“期末成績”在學生成績中占有很大比例,主要通過電路分析與設計以及筆試考核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這種方式考查學生在整個知識體系下,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設計問題的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驗證和鞏固課堂講授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使學生加深對數字電子技術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研究、敢創新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4 課程考試改革的效果
針對本文提出的數電改革方案,我院從2016年就開始進行,主要面向了15級,16級,17級電子類和計算機類的學生。改革后我院學生數電成績分布比例相對于改革前三年前我院學生數電成績部分比例如下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改革后學生的成績符合正態分布。最重要的是學生的掛科率為8%遠遠地低于未改革前的22%。
由此說明,通過改革,學生對本門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大大地提高了,也促進了學生平時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期末成績的及格率也大大地提高。
5 總結
通過教學與考試改革,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模式以及實行多個階段、多種形式類別的多種方式的組合考核方式。使學生能在上課時少玩手機,讓學生能在學校轉型的大環境下,結合學校已有的教學設施,提高課堂到課率,增強課堂學期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走進課堂,上好每節課。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專業基本能力與綜合素質,從而符合本課程特色和當前職業崗位的需求,達到我院應用型本科轉型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韓靜, 張福軍, 懷保付. 高職學院數字電子技術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與實踐[J]. 科技信息:科學·教研, 2007(30):243+311.
[2] 蔡蓉. 應用型本科院校下數字電子技術課程項目式考核方式改革[J]. 科教導刊, 2017(24):112.
【通聯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