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璐璐
摘要:文森特·梵·高是荷蘭后印象派的畫家,19世紀末后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梵·高是一位用靈魂作畫的大師,他的作品不只是單純地強調對客觀自然再現形式的表達,更蘊含著藝術家的主觀見解和內在情感的抒發。在現代藝術誕生的時代,梵·高以全身心的激情和虔誠捍衛著個體生命的尊嚴與人格精神的價值。本文從梵·高的繪畫作品所傳達出的情感表現出發,通過追尋他筆畫中的色彩和厚厚的油彩條,以及整體的畫面效果,體會繪畫中梵·高的思想情感與藝術精神。
關鍵詞:文森特·梵·高;激情;精神追求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156-01
1890年7月29日,當歐維的炎炎烈日照射到這片麥田的時候,梵·高在銀色橄欖樹枝椏之間的庇蔭下安然長眠了。這個曾經被人嘲笑愚弄的“鄉巴佬”生前窮困潦倒,受盡了人間的冷遇和歧視;他曾努力地作畫,希望得以出售從而在經濟上達到獨立,但他的作品無人問津,他生前只賣出了一幅《紅色的葡萄園》。但在他死去的一百年后,他的盛名幾乎無人能及,作品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一幅名作《向日葵》拍賣價竟高達上千萬美元,震驚了全世界。此后《鳶尾花》和《加歇醫生》分別以五千三百萬美金及八千二百五十萬美金賣出。這確實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梵·高的作品開始受到世人的重視,這除了社會發展觀念所帶來的藝術風潮的變化影響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這位瘋狂天才所具備的獨特的精神氣質和藝術品格。
梵·高出生在荷蘭的一個牧師家庭,少年時代經常為畫商們工作。由于從小就生長在宗教氛圍濃厚的環境里,梵·高在自我心靈救贖的過程中轉而沉迷于宗教。他在二十四歲時開始研讀《圣經》,準備作一名神職人員,后又幾經周折才到比利時波里納日的煤礦區做了一名牧師。傳教期間梵·高目睹窮人的苦難生活,決定以最大的熱情幫助那些煤礦工人。希望以撫慰之詞和自我犧牲精神幫助弱者搏斗。也正是因為這一階段的經歷對梵·高人格精神的形成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并為他以后的藝術創作打下了情感基礎。在這短暫的幾年時光里,梵·高經歷了世間少有的痛苦與磨難,他身體力行的去體現耶酥的精神,他對工作的熱忱奉獻卻遭到教會權威們的指責和詆毀。他變得更加孤傲、疑心、固執己見,但同時也更增強了他的慈悲與奉獻之心。
就梵·高整個十年的藝術創作發展來看,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為什么僅僅十年的藝術創作卻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梵·高為什么用他極具情緒化的手法來描繪物質世界,他對太陽和向日葵又因何情有獨鐘呢?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最終不得不歸因于他對生活經歷以及精神追求的詮釋與解讀,他在藝術表現中顯示出來的對生命、對藝術的熱情,以及對上帝仁愛和人道主義精神的虔誠信仰與追求。
梵·高作為后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體現后印象主義特點的同時也凸顯著其獨有的一些特色,這源自其獨特的視角、無拘無束的創造性和敏感的性格。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他的每幅作品都融進了對生命的渴望和人道主義精神。《向日葵》一畫就是其精神理想很好的見證。可以說梵·高的藝術特點就是大膽運用自由奔放的、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烘托一種夸張但又震撼人心的熱情。梵·高注重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在此后的藝術創作中,他更多的透露著對生活的激情,對卑者深切而樸實的仁愛之心和對生命精神的虔誠信仰。
梵·高繪畫的另外一大特點就是他那流動的筆觸。事實上梵·高永遠處于矛盾的中心,對自然的對抗與尊重,生活的激情與現實的不平,這種被壓抑了的心理活動長期處于靈魂深處。但是梵·高把這種普遍的精神狀態第一次在繪畫創作中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真誠地展示在世人眼前,在《奧維的教堂》中梵·高將他情感體驗獨到地體現了出來。
梵·高短暫且悲劇性的一生令人深深嘆息,在他短暫的藝術家生涯中,梵·高不斷與艱難生活和精神障礙做持續的斗爭,由于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生活給他帶來的只有痛苦與灰色,其個人生活不幸而且艱辛,但他至死無悔的用生命和熱情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在自我表現的過程中尋求著心靈物化的方式,追求更為理想的精神境界,用藝術再現他對周遭世界的強烈感情。正如梵·高所說:“我希望100年后,當人們在欣賞這些畫作時,仍有栩栩如生的感受。我不只是畫出精確的外表,更希望能夠將感情帶入畫中,讓欣賞畫作的人能夠產生同樣的感受。”誠然,他實現了生前對于畫作的期望。
梵·高繪畫中所強調的充分激發自我個性的成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值得我們去慢慢消化的。他給予我們以快樂、勇敢生活下去的啟示。在表現主義、抽象主義流行的當下,我們是否已經忘卻了在現代主義萌芽的時候那些為之反抗過、斗爭過的藝術家,而他們嘔心瀝血完成的作品又觸動了多少世人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