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順飄
摘要: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五千年的傳統文明,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進入新時代,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對于這項核心工作,文化館作為政府機構,責無旁貸。本文主要從開平市文化館如何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工作進行分析,以拋磚引玉。
關鍵詞:文化館;地方傳統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170-02
一、前言
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文化事業機構,其目的在于為社會群體宣揚教育,普及相關的文化知識,同時也是組織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文化館的工作任務,第一,輔導當地群眾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并培養當地的文化骨干;第二,搜集并且整理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推動當地的文化傳承工作打下基礎;第三,通過各類的文化活動向人民群眾傳播愛國以及共產主義思想,宣傳黨的發展方針以及社會主義的建設成就,為我國的文化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二、文化館推動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優勢
(一)專業人才隊伍優勢
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一般都為當地的文藝骨干,在長期文化活動的策劃中,積攢了大量的經驗,很多都是全能性的專業文化人才,有的甚至還可以稱得上是這方面的專家。文化館在推動地方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一現有資源,用文化館的專業工作人員來帶動當地的文化發展,使其整個地區都充滿著當地文化特色的氛圍。
(二)陣地優勢
文化館還可以充分利用地位優勢,通過各種文化活動,提高人民群體的精神境界和社會主義覺悟,培養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情操。其次,讓廣大人民群體在勞動和工作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氛圍,這樣有利于勞逸結合,陶冶情操,豐富人民群體的業務生活。如: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平民歌”的拜師學藝活動等開辦相應的傳習講座,將傳統的手藝教給新時代的接班人。
(三)開展文化活動優勢
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在平常的生活中加深對人民群眾的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這樣才更容易的推動傳統文化的繼承工作。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逐步提升,為了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政府文件規定文化館必須有演出的設備和舞臺等等,每年都會組織各類型的文藝演出到城鎮以及鄉村。
(四)網絡傳播手段優勢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全面覆蓋,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也不應該一成不變,要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在信息技術的全民應用時代,文化館也應該充分的引進數字化管理設備和監測設備,將物質化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化的保護成果,這樣可以在傳播的過程中起到不可比擬的作用。開平市也可以有效的結合本地的實際發展情況,在建設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庫的基礎上,不斷的對數字化的宣傳手段進行創新,其目的在于傳揚我國優秀的地方性文化。
三、開平市文化館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實踐
(一)開平“非遺”,代表開平傳統文化的精髓
至目前為止,開平市普查出并列入縣級“非遺”項目的多達23項,這些“非遺”項目,是開平文化中的“老字號”,開平民歌、賣雞調曾唱到北京,唱出國門;泮村燈會、開平灰塑、新風龍舟等活躍在開平鄉間;還有廣合腐乳、鎮濠泥雞等。
(二)開平市文化館開啟“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
2006年,開平市專門成立了工作小組,設立專門的辦公室,由專人負責組織“非遺”項目的日常普查、申報工作。同年11月,開平市府辦還頒發了《關于印發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同時,開平市政府專門制定了《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在具體工作上,一方面加大“非遺”申報工作,讓一批“非遺”項目入選國家級、省級、江門市級“非遺”項目名錄,一方面對瀕危的民間藝術項目和民間藝人進行搶救性保護和記錄,并制作專題片,同時確立一批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不斷增強其生命力。到2010年,開平市成功普查并落實了23項開平縣級或以上的“非遺”項目。同時,成功將泮村燈會申報成為了國家級“非遺”,將廣合腐乳釀造技藝、金聲獅鼓制作技藝申報成為了省級“非遺”。
(三)開平市文化館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不停步
開平“非遺”保護工作并沒有就此停止腳步,從2011年至今,開平市文化館又掀起了“非遺”護工作的“續集”。近年來,開平市文化館對開平民歌的深度挖掘工作一直沒有停步。前些年,對開平民歌進行了再次整理,選錄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有特色的民歌,錄制了cD光碟,并出版發行,同時還為cD光碟發行舉辦了首發式暨民歌專場晚會,次日,邀請了一批音樂專家召開開平民歌發展與傳承研討會。
這是開平市文化館推動當地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實例,也是工作的一個縮影,在這里不一一列舉。
四、開平市文化館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寶貴經驗
(一)打造“非遺”協調推進平臺
開平市的領導比較注重對地方文化的保護工作和繼承工作,并特定頒布《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為開平市的文化繼承工作指明方向。十多年來,開平市主要以非遺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來對地方文化的發展工作進行協商,在當地文化館成立了“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并逐步在全市推廣地方文化發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打造“非遺”保護名錄平臺
一方面,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傳承人隊伍建設是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中。近幾年來,開平市就開展了一系列的拜師學藝活動,比如“泮村燈會”的花燈制作、“開平民歌”寫唱等傳統文化的學習過程,使得很多瀕臨滅絕的手藝可以后繼有人。另一方面,加快傳承基地的建設。傳承基地的建設也與傳承人的培養是一樣重要的,當前開平市文化館入選第二批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每年都會開展大量的傳統文化的展示活動以及傳承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打造“非遺”設施網絡平臺
在傳統的傳播方式中,結合數字化的宣傳作用,開展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屬展覽館,以其達到保護非物質文化發展的目的。一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建設和開放。開平市文化館在場館建設中增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通過相應的實物和圖文介紹的方式展示,并定期邀請傳承人現場展示,有效的增加人民群眾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印象,并獲得了廣大人民群體的一致好評。二是積極推進非遺傳習所、傳習基地建設。開平市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地有15個,其中,主要以展示馬岡鵝、廣合腐乳和金聲獅鼓示范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有3個;從開辦“開平民歌”培訓班活動以來,已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培養了1000左右的學員,近年來還為開平民歌傳承人舉辦了授徒拜師儀式,使得開平民歌的傳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也開設了“金聲獅鼓制作技藝”“開平灰塑”等培訓班。
(四)打造“非遺”活動傳承平臺
1.結合文化遺產保護,推動“非遺”品牌性傳承。在“非遺”的傳播過程中,要充分的借助品牌效應,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發展。比如我市可以有效的借助“倉東計劃”項目,在祠堂內部開展相應的“非遺”文化講座,促進群眾之間對“非遺”傳承的交流,有效的完成相應的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發展工作。
2.結合旅游產業,推動“非遺”生產性傳承。旅游行業的發展其實就是一個文化流動的契機,當前開平市是國家全域范圍內的一個示范性的旅游景點,對此,在發展旅游行業的過程中,可以對相應的“非遺”進行生產性的保護。而且,還可以鼓勵傳承人將本市的文化特點,進行批量生產,然后打包銷售,出口到全國各地,帶動旅游文化產品的發展。
(五)打造“非遺”宣傳展示平臺
當前的年輕人對“非遺”的了解都比較少,對此本市就可以利用當地的教育基地,不定時的開展“非遺”活動進校園、進課堂的活動。同時,還可以將非遺的文字以及圖片編著進校園課本里面,作為必修課程,突出“非遺”項目傳承教育活動的重要性。開平市文化館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