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藝術不會局限于單一的聲樂藝術形式中,需要不斷融合民族與世界的音樂形式,實現創新發展。本文從民族聲樂概述入手,深入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明確民族聲樂演唱技法,了解技法與歌曲風格之間存在的關系,以供參考。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演唱技法;歌曲風格;關聯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全球化發展步伐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更為頻繁,促使我國的民族聲樂得到長足的進步。實際上,民族聲樂技法是以傳統民族唱法為基礎,融合西方的聲樂理論,呈現出良好的民族特色,并展現出不同的文化,實現創新發展。
一、民族聲樂概述
民族聲樂是我國獨有的中華民族特色音樂形式,其包含的內容較多,范圍較廣,如民間的戲曲、民間的民歌等,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并蘊含豐富的民族精神,實現精神的傳承。民族聲樂是音樂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音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音樂的創新,加強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形成中國特色的演唱藝術。中國民族聲樂與傳統民歌存在較大的區別,同時與現代流行歌曲不同,其自身更具有藝術性,演唱技巧具有明顯的適應性特征,呈現出豐富的形式。民族聲樂發展速度較快,尤其是在當前的背景下,大量的藝術家不斷創新,如當前的新歌劇唱法形式,不斷進行創新應用,并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二、民族聲樂演唱技法分析
對于一名優秀的演唱者來說,自身必須具備良好的演唱技法,通過合理的訓練,提升演唱者的熟練度,通過咽腔的共鳴、呼吸的韻律以及咬字清晰,到達理想的演唱效果。
(一)共鳴
喉腔是重要的發聲器官,在進行演唱過程中,喉器的移動會對聲道產生影響,促使其產生明顯的變化,如喉口的收縮直接影響共鳴質量,同時喉腔也是重要的共鳴器官。咽腔位于喉腔的上部,直接影響嗓音的共鳴,通過合理的控制可以有效的促使演唱者進行共鳴調控,并影響其音色,提升演唱的效果。共鳴是現代嗓音研究的重要內容,通過分析其機理與物理機制,促使演唱者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將聲樂學習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新發展。
(二)呼吸
呼吸主要是指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的呼吸韻律,其與正常呼吸存在較大的不同,差異較為明顯。聲樂演唱過程中應保證演唱者可以隨著旋律的變化進行呼吸變化,表達出聲樂藝術的情感,實現音樂色彩的變化。合理對演唱者進行訓練,如進行呼吸訓練,通過平緩、短促、氣息以及節奏訓練提升其整體演唱技巧[1]。
(三)語言
語言是演唱者進行發聲與共鳴的載體,通過語言表達出演唱者的內心情感,滿足當前的演唱需求。實際上歌唱語言與日常生活語言存在明顯的區別,尤其是在吐字、咬字等方面,應保證其具有良好的傳播功能,與演唱者的共鳴存在一致性或者韻律性,靈活利用語言表達出歌唱情感,加強與觀眾之間的情感共鳴。例如明確語言發音存在的規律,以語言的基本單元為基礎,通過元音的腔體變化進行發音,呈現出響亮、清晰的優勢,并保證其時值良好,而對于輔音來說,與元音存在明顯的區別,如無聲帶振動、有聲帶振動等,呈現出明顯的干凈利落、短促快速等特點,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滿足當前的需求。合理進行吐字、咬字練習,采取合理的方法進行訓練,如進行“頭、腹、尾”訓練,實現字頭清晰、字腹端正以及字尾準確,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
三、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歌曲風格之間的關聯性
(一)民族聲樂演唱技法對歌曲風格塑造產生影響
相對來說,民族聲樂技術對民族歌曲起到促進作用,尤其能提升歌曲整體風格,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提高表演的整體藝術性。因此在進行歌曲演唱過程中,應靈活應用嫻熟的演唱技法實現風格的創新,并深入進行研究。明確演唱技法與歌曲風格之間的關聯,對于聲樂藝術來說,具有較為明顯的藝術規律、技能性與審美性,通過合理的技法訓練,從整體上提升演唱者聲樂能力,實現全方面發展,并解決存在的吐字不強、聲尖、聲白以及聲淺問題,滿足當前的需求。在進行發展過程中,民族聲樂演唱需要以熟練的聲樂技法為基礎,并合理融入傳統聲樂中的藝術元素與韻味,如曲藝、戲曲等,促使演唱技法與當前的民族歌曲進行融合發展,呈現出科學性與民族性。實現創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明確演唱技法的科學性與歌曲風格民族性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例如雖然演唱技法屬于共性范疇,風格屬于個性范疇,但其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如要求演唱者在進行演唱過程中針對不同風格的歌曲應保證其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演唱,以滿足當前的需求。以實際為例。在演唱某豫劇歌曲時,表演者需要具有良好的豫劇表演習慣,充分發揮出自身能力進行演唱,對語言習慣進行合理的掌控,保證表演呈現出地方特色,與民族性保持一致。民族聲樂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主要來源于生活,通過民間素材的整合,表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需要了解音域的廣度與調性,提升表演效果。
(二)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歌曲風格之間存在良好的互動性
實際上,其之間的互動性涉及的內容較多,如歌曲風格的呼吸、歌曲風格的混合聲等,均表現出明顯的互動性,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于歌曲風格來說,在進行表演過程中可以對呼吸方法進行鑒賞,演唱者在進行演唱過程中需要合理科學的進行呼吸訓練,通過提升自身的呼吸技巧,提高其整體的演唱能力,并影響其演唱的風格,例如通過良好的呼吸換氣促使其整體歌曲風格得到創新,優化整體效果,把握正確的氣口方式,實現演唱速度的轉換與換氣時機調整。例如以實際案例為例,在進行歌曲《思戀》演唱過程中,“清晨醒來”與“心即隨著歌聲”兩句在演唱過程中經常出現中間換氣情況,直接導致其作品的完整性受到破壞,甚至影響整體的旋律,造成不良的影響。應通過合理的呼吸進行調整,保證呼氣與吸氣兩個過程呈現出一定的規律,通過平衡其關系促使其整體效果得到完善,提升其整體效果。保持呼吸勻暢,實現柔和集中,促使其氣息均勻,從根本上杜絕呼氣過多情況。同時進行合理的氣息控制有助于歌曲表現效果提升,對于演唱發聲來說,合理進行呼吸可以保證演唱者提升發聲動力,從整體上進行優化,優化歌曲的風格,詮釋歌曲內容。
第二,合理進行歌曲風格混合聲借鑒,當前的混合聲主要是指假聲、真聲的混合,其自身具有明亮的特點,如假聲較為流暢,并且圓潤,而真聲則較為結實,通過二者的有效結合促使其從整體上進行完善創新,以滿足當前的需求。對于真聲與假聲的要求也較多,尤其是其數量,通常包括三種,第一種為真聲多,假聲少,第二種為真聲少,假聲多,第三種為真假參半,演唱者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完善,以提升其整體表演效果。與此同時,還應合理對風格發聲位置進行分析,積極進行優化,保證其發聲位置實現腔體共鳴,保證聲樂滿足當前的需求[2]。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在發展過程中屬于一項藝術學科,應將傳統的聲樂與西方的演唱技巧相結合,從整體上進行完善,實現系統專業的表演。在進行民族聲樂藝術學習過程中,應合理進行完善創新,提升自身的音樂基礎素養,優化整體藝術能力,豐富民族聲樂藝術內容,促使我國音樂實現創新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民族特性,提升中國音樂水平。
參考文獻
[1]喬夏紅.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歌曲風格之間的關聯性分析[J].北方音樂,2018,38(5):35.
[2]馬丹.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歌曲風格之間的關聯性探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36(2):98-101.
作者簡介:李敏(1984—),女,漢族,河南濮陽人,助教,碩士研究生,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