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蘇楠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經濟和科技的激烈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文明前進,社會教育創新的不竭動力。這一問題是關系到全黨全國各項事業的發展的關鍵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創新提出了“人才九條”,突出釋放出黨政機構求賢若渴、招賢納士的堅定決心和寬廣胸襟。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指出,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管人才方針,把人才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積極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體系,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增創更多人才優勢、匯聚更強價值增量。
在這次“人才爭奪戰”中,從創業孵化園、人才公寓,到先落戶后就業、人才補貼、減免稅收等,各地的人才政策主要圍繞戶口門檻降低,住房、生活、科研補助增加和稅收減免3個方面展開。如有城市出臺規定,大專以上應屆畢業生可先落戶后就業,取消住房和工作限制,中專、高中學歷工作滿兩年,無房也可以落戶等。
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個城市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對于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的探索。客觀上,對于通過市場機制不斷優化和配置人才,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對于推動我國的戶籍制度改革,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人才工作是系統工程,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參與,才能形成健康、綠色、可持續的人才發展生態圈。不過隨著城市間引才舉措的彼此趨同,城市“人才爭奪戰”已經進入下半場,逐漸演變為“人才生態環境”的綜合競爭。那么,如何改進我們的人才引進政策?究竟用什么來吸引人才?
當下,無論是通過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還是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跨越式發展,推動人才強國戰略的進行,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發揮好專業人才本領,還需要人才教育和培養方式的創新。
在人才培養中堅持實踐標準,引進、激勵、培養人才政策,改變傳統的人才選拔視野,立足所需行業人才實際,更加注重以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樹立不唯學歷、不唯資歷、不唯權威、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的鮮明導向,讓全社會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氣魄,培育和造就更多英才的勇氣和決心,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熱情。
在廣東,針對教育和培養技工人才首創了“校企雙制”合作辦學模式,全面推行技能導向的“雙證書”制度,并且建立基礎扎實、覆蓋面廣的實習實訓基地,把“學理論”和“重實踐”的過程進行了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江蘇南京一些高校也譜寫校企合作新篇章,開啟國際化辦學新征程,與企業共同建設專業學科,把資源引進來,把教育走出去,共同攜手國內國際市場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這些人才培養創新模式,有的已被國務院納入《關于加強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成為指導推動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創造活力激發出來。人才是具有流動性的戰略資源,人才工作是具有開放性的系統工程。只有解決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上的“瓶頸”和“短板”問題,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不斷增強人才隊伍的活力、發揮人才隊伍的作用。應著眼于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全鏈條,統籌兼顧推進改革創新,提升人才工作體系化建設水平,防止把人才“卡住”“氣跑”“埋沒”,避免人才流失和浪費。
人才流動是人才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然而,現實中各地方、各行業晉升渠道、工資福利等條件仍存在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動。
針對這些制約,上海建立人才流動的“旋轉門”機制,實現了研究者人才在政府、企業、高校智庫之間有序流動。天津市為吸引更多人才參與自貿區、自創區的發展,也打出“組合拳”助力京津冀人才加速流動,實施京津冀人才資質互認互推。
為避免產生“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現象,還應該健全人才評價機制。決定人才資源配置的,歸根結底是市場規律。必須緊盯市場化發展方向,更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注重在行政管理推動上做減法除法,在發揮市場作用上做加法乘法,激活用人主體、服務機構招才引智主動性。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將人才評價由“政府評審單位”放權給“用人主體單位”,充分發揮人才企業在用人地位上的核心主導作用。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人才工作點多、面廣、周期長,要避免出現誰都管或誰都不管、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等問題,堅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抓住主要矛盾、關鍵問題,在人才管理服務上下功夫。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從實際需要出發推出硬招實招,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不斷吸引人才集聚。因人而異、精準服務,針對各類人才特別是高精尖缺人才開展“管家式”“保姆式”服務,及時解決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處理好留住和用好人才“最后一公里”問題。
人才工作需要通過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等措施激發活力。簡政放權要求管理部門對人才要多一些落地服務,少一些重復要求;多一些實際支持,少一些敷衍了事。除此之外,還應該做好人才的監督和激勵,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的宏觀管理上,把工作重點放在為人才發展創造更多良好環境上。
讓人才落地生根,不能光靠“賣吆喝”,還得看一項項政策落實的速度與溫度。為人才提供可供其施展才華的場地,讓人才確有用武之地;充分尊重人才發展意愿,落實醫療、住房等基礎保障;改善客觀環境對人才的硬約束,人才也需要對自身和環境有一個正確認識和把握;既需要中央布好局謀好篇,也需要地方真正拿出誠意。只有打好各方面的“組合拳”,方能留住人才的心,讓人才安心工作、潛心科研、放心創業。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
當下,人才爭奪已經進入“下半場”。“上半場”可謂是做了顯功,各地落戶數量的極速增長,彰顯人才新政的生命力、吸引力。“下半場”則是做潛功,要轉變人才工作思路,將資源用在留住本土人才、用好引進人才、完善人才配套服務上,推動人才價值實現,助力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切實讓人才紅利轉化為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