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柳青黃
電影工業化不僅僅需要完善整個影視生產流程,分工需要深度細化,更需要大量細分專業的高素質人才。
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火了。
這部在國內成為“現象級”影片的作品,被認為是“中國首部媲美好萊塢的科幻大片”。這部電影的誕生,無疑再次引發了關于“電影工業化”這一話題的熱議,也為國產電影工業化之路打開了新思路。
事實上,近幾年來,電影工業化一直是個熱詞。隨著國內電影市場的不斷繁榮,在優質的文化資源、龐大的市場潛力間,缺少一套成熟流暢完整的工業化操作體系,包括產業鏈每個支線人員的專業化素質、技能,以及制片體系的規則、流程制度、工具的建立、完善和提高,等等。


有評論稱,“電影工業化”會助力中國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可以說,《流浪地球》是國產電影工業化的又一次成功嘗試。
不過,對于電影作品而言,其本質是“藝術”,這也就決定了電影工業化并非是程式化、同質化,而是在高度分工的基礎上專業化、系統化,工業化也不是強調大場面、大制作、大投資,而是追求從理念到實操再到人才的理想化產業生態。
電影工業化不僅僅需要完善整個影視生產流程,分工需要深度細化,更需要大量細分專業的高素質人才。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電影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長足進步。從曾經不足百億的規模,到現在穩穩位居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影視產業一次又一次打破了歷史紀錄。
《電影藍皮書: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18)》的數據顯示,近10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以30%左右的平均增長速度領跑全球市場。中國電影產業正在憑借市場規模優勢崛起,預計在5年內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
然而正向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邁進的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
對于電影工業化,很多人還存在一種誤解,將電影工業化同“好萊塢電影”“拍大片”畫上等號。其實真正的電影產業工業化體現在各個細節,體現在產品類型化、制作標準化、人才專業化等多方面。
100多年來,好萊塢電影工業作為歐美影視行業的一個標桿,它的影視后期制作工作流程的工業化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并呈現出流程化、程式化、標準化、協同化、后期前置化、國際化等工業化特征。
中信證券傳媒互聯網高級分析師肖儼衍在研究了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發展路徑之后指出:“片廠制瓦解后,好萊塢整個體系一方面變得更加市場化,需要用好的內容來征服用戶;另一方面也需要重新建立行業秩序,也就是作品工業化體系流程,實現資源與收益最佳分配,實現優質內容可持續產出。”
一般在好萊塢電影產業中,電影從前期規劃到拍攝制作、流程把控到主流影片的敘事結構、獨立電影的發行模式等都有相當細致的標準。如開拍前電影需要有完備的計劃,拍攝周期、預算等必須與制作團隊、創作(導演)團隊達成共識;影片開拍后,項目由副導演監控,按照計劃中的流程進行,細化到每日工作時長、每天每小時的項目進度。
和國內影視行業“進劇組”不太一樣,美國電影的工業化體系下,劇組工作人員是“上班薪酬制”。“就是上班,不提供住宿,全是按小時計費,這就要求你拍攝計劃要無比詳細。當他們擁有作為產業工人的權利時,他們會把拍電影當成自己的工作來做。”制片人岳翔介紹。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認為,電影工業化就是把雜亂的東西標準化,從而對內容進行量化和拆分,之后再進行分工。簡而言之,就是標準、組織與分工。
在行業浸淫30多年的華獅影業總裁、制片人蔣燕鳴認為,電影工業化就是標準化的過程。他指出,從業這多年來,遇到了很多不按標準、規矩辦事的問題。“明明是90分鐘的電影,可能剪完就變成120分鐘了;電視劇更嚴重,明明是35集的劇本,拍完剪出來就成60集,因為每多一集就能多賣好多錢。”
“在好萊塢,工業化的工會電影都有統一的劇本格式,有一套自己的標準,一頁劇本對應成電影里的一分鐘,制片人拿劇本一看,掂分量就知道劇本好與不好,后續工作對接起來特別方便。相比之下,我們的劇本格式各種各樣、千變萬化。劇本格式的標準化、劇本分解的標準化、預算分解的標準化等,每一個環節標準有了,才有可能形成工業化流程。”岳翔認為。

但是,目前中國的電影工業化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大多是分散的小力量,這些力量無法聚攏起來做出一部部成熟的工業化電影。中國電影工業與好萊塢存在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產業鏈、技術、資金、管理方面,更體現在缺乏人才方面的孵化和培育。
“工業化勢在必行,電影不能沒有工業化,但工業化也不是萬能的。”在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劉洪濤看來,電影終究是文化產業,提升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的關鍵在于專業人才,電影作品是從無到有的創意過程,人的創造力是關鍵。“我在做電影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找不到專業的人才。”
有一次,王家衛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分享交流會上問到“有多少人不想當導演?請舉手”,臺下只有零星的一小部分人舉起了手,看著臺下一眾擁有“導演夢想”的同學,王家衛笑著說:“你們都當導演了,誰來拍電影啊?”
這便真實地道出了中國電影產業工業化發展的現狀——劇組人人都想當導演,副導演的終極目標是當導演,攝影大哥的終極目標也是當導演,那么各個細分專業領域誰來做?道具、燈光、后期誰來做?
陳大明曾經是一名導演,他說:“因為大家都想去當導演,沒有人做道具、燈光或是劇組的其他具體崗位。比如說我們最缺的是場記,幾乎找不到合適的場記,但場記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崗位。我記得有一位來自中國臺灣的場記,他去帶徒弟,現在收費高得不得了。”
中國電影要走向真正成熟的工業化體系,最重要的是電影專業人才的培養,因此,這幾年來,細分領域的人才培養日漸受到關注。
萬達影視集團在2018年就宣布了導演扶持計劃,還啟動了編劇、制片、攝影、美術等多個環節的新人計劃。另外,中外合作辦學的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也持續地為國內電影行業儲備音效、特效、美術、化妝等領域的專業人才。
目前,中國影視類的院校約300所,重點大學達到了30所,2018年已有1131家學校開設影視類專業并招生。實際上,每一年影視類的專業報考人數不斷在攀升,但很多名牌院校的畢業生進入到社會以后,卻很難進入行業。
針對電影人才普遍產學脫節的問題,編劇、導演、制片人、奧斯卡最佳音效設計得主理查德·安德森表示,電影學院的教育的確可以幫助個人觸及到電影的方方面面,但想要深入到行業中,適應工業化體系的運轉,就應該從基層做起。“好萊塢體系開始運轉的時候,是沒有專業的電影學院的。”
事實上,龐大的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有了為電影產業鍛煉人才的基礎。
在2019年6月20日上海電影節金爵論壇——中國電影產業報告發布暨復興之路分論壇上,公布了一組數據:2018年中國電影總產量1082部,票房超過10億元的頭部國產電影共有9部,票房超過5億元的國產片20部,超過1億元的共計44部。相比之下,票房在1億元以上的進口影片共有38部,數量已經落后于國產片。但更多的國產影片,連走上大銀幕的機會都沒有。2018年登陸大銀幕的國產電影總量為398部,這意味著將近700部的國產電影在完成拍攝后,并沒有得到上映的機會。

冰冷的數字帶來的不僅僅是壞消息,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公開陳述了對于電影產量的看法:中國電影業每年還需要保持較高的產量,一方面進行電影題材和美學的探索,另一方面電影人才需要歷練的機會,“如果每年只生產三五百部電影,大量的人才是進不來的。”
沒有人才流入,沒有產量保障,無論是中國電影的美學探索還是工業化、標準化進程,都將被延緩。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藝術總監陳大明認為,對于學習電影的人來說,真正的努力不是在學校里而是在學校以外。在學校學到的只是基本知識,要在行業立足,還是要通過各種嘗試,尋找到自己的定位。
理查德·安德森也建議,一些大的制片廠,可以與電影學院加強合作,創立如醫學培訓這樣有章可循的培訓體系,這樣也會使得學校的教育更加具備針對性,專業人才的培養更加聚焦,所匹配的工種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