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魏志強
科創板是我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產物。在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科創板是獨立于現有主板市場的新設板塊,并在該板塊內進行注冊制試點。
2018年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設立科創板。
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首批公司上市。
至此,中國資本市場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與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等不同,科創板的設立有其明確的定位。《關于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實施意見》強調:“在上交所新設科創板,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在行業選擇方面,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科創板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引領中高端消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從上市條件看,科創板更加注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允許符合科創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綜合考慮預計市值、收入、凈利潤、研發投入、現金流等因素,設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
科創板定位顯示,在這個新板塊上市的企業均為“科技創新型”企業,生產的產品基本是工業品。與消費品不同,工業品是購買以后用于加工生產或企業經營用的產品。工業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前者包括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后者如機床、光刻機等。由于工業品的用戶是企業,并非消費者,所以,生產工業品的企業一般不為大眾所周知。德國赫爾曼·西蒙教授把這類企業做到世界前三的稱作隱形冠軍。科創板正是為隱形冠軍而生,換句話說,科創板可稱作培育隱形冠軍的搖籃。科創板不僅能使隱形冠軍融到大量的資金,從而增強創新能力,同時還能夠通過上市使隱形冠軍建立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科創板的設立,特別是為“科技創新型”企業服務的全新定位,將吸引大量的“專精特新”企業來到這個新板塊上市,從而一批隱形冠軍將在這里孕育而出。這些隱形冠軍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新的產業基礎。
科創板不同于其他板塊的定位,決定了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必須是“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也就是說,在這里上市的企業,都有成為細分領域隱形冠軍的潛質。這些細分領域就是科創板重點支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六大行業。這就要求上市企業在業務方面不僅要聚焦,而且還要深度專注,使其技術和產品達到世界級水準,也就是說,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科創板是我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一個成果。但企業上市后如何做成行業領軍企業即隱形冠軍呢?

我們以即將在科創板上市的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微”)為例,來說明一個高新技術企業如何通過業務聚焦和深度專注發展成為隱形冠軍。芯片制造前道工序有3個主要設備:光刻機、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設備。中微是生產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設備的企業。
中微創辦于2004年,是國內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制造裝備產業的領先企業。中微有三大產品:芯片制造前道等離子體刻蝕設備(D-RIE)、硅通孔刻蝕設備(TSV)和金屬有機物化學氣相沉積設備(MOCVD)。這三大產品在各自的細分領域都位居世界前三強。目前,中微是國內僅有的一家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持續地和批量地銷售極大規模集成電路高端制造裝備的企業。中微生產的刻蝕機已經進入臺積電7納米生產線,5納米的合作也已展開。
中微在向隱形冠軍的發展進程中有一句口號:“咬住國際先進水平不放松。”其對標公司是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15年來,中微堅持做刻蝕機不動搖,聚焦而專注,最終實現了對世界級公司的追趕,目前已實現并跑。
對于中微的原創產品,美國應用材料公司曾表示不信,并在美國狀告中微侵權,但法院經過取證,證據并不支持原告,最后美國應用材料公司與中微和解。中微用自己的原創技術贏得了競爭對手的尊重。
再如,上海拓璞數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拓璞數控”),也是一家即將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拓璞數控成立于2006年,10多年來聚焦并專注于機床行業。他們堅持“市場導向、自主創新、重點突破、引領行業”的科技發展戰略,研制出了全球首臺多軸鏡像銑裝備、國內首臺自動鉆鉚裝備、國內最大的重型五軸機床、五軸車銑復合數字化生產線等一系列打破西方禁運的高端裝備。拓璞數控還為C919的批量生產提供了兩部自主研發的智能裝備,以及其他高端智能裝備。
這兩家企業都是其所在領域的領軍企業。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的原因是長期堅持聚焦和專注戰略。可以說,聚焦和專注是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的必要條件,也是發展成為行業領軍企業即隱形冠軍的第一個支柱戰略。

聚焦和專注通常是一個企業達到世界水準的前提,然而聚焦也會使市場變小。盡管中國不同于其他國家,自身就有一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巨大市場,但因工業品的競爭本身就有世界性的特點,所以,在一個開放性的國家,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國際化的。這一點與消費品不同,消費品市場通常要受文化、習俗、宗教、制度等因素影響,例如,中國人喜歡唐裝,外國人就不一定喜歡;外國人喜歡吃西餐,中國人喜歡吃中餐。工業品則不同,比如飛機制造商購買飛機發動機時,誰的質量好,就買誰的,并不受文化、習俗等影響。我國要進口飛機發動機、高檔數控機床,以及大量的芯片等工業品,就是因為這些產品的競爭是世界性,我們國內的廠家目前還競爭不過外國廠家。所以,中國工業品制造企業一旦在某一個細分領域達到了世界水準即成為了隱形冠軍,就必須實施全球化戰略。這也是企業成為世界級隱形冠軍的第二個支柱戰略。我們以國內企業的兩個成功案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個是巨石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石集團”)的國際化戰略。巨石集團是玻璃纖維的專業制造商,是世界玻纖的領軍企業,目前玻纖生產能力達到90萬噸,玻纖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全球的20%。
巨石集團的使命是“從中國制造走向世界制造”。其國際化發展之路始于1995年,初期的“走出去”是單純的產品“走出去”。2011年,巨石集團在埃及建立玻纖生產基地。經過5年的建設,巨石埃及年產20萬噸的玻纖生產基地全面建成。埃及公司生產的產品主要供應歐盟市場,以及周邊的土耳其、中東和北非市場。截至2016年年底,其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5.45億元,繳納稅收970萬元,直接解決當地就業1900余人。2016年,巨石集團又在美國投資3億美元建設年產8萬噸的池窯拉絲生產線。此外,巨石集團還加緊研究東歐、東南亞等國家的投資環境和經濟政策,計劃在時機成熟時啟動新的海外項目。
從單純將國內生產基地的產品賣到國外市場,到玻纖產能的戰略轉移,巨石集團走出了一條將海外生產基地生產的產品直接銷售到國外市場的新路,實現了“以外供外”的新盈利模式。
第二個是上海海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立”)的國際化戰略。海立是全球最大的獨立空調壓縮機供應商。全球空調排名前十的廠商都是海立的用戶。每年有2000多萬臺海立的產品走進全球165個國家的億萬家庭。
海立不僅在技術、質量、智能制造等方面成為業界標桿,在國際化方面也是業界榜樣。海立從最初的引進技術到自主創新,再到制勝國際化,走出了一條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經典成功之路。
海立國際化戰略的成功,源自于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全球研發戰略布局。自1998年在上海設立技術中心后,海立先后在南昌、廣東也設立了技術中心,又根據技術和市場的需要在海外設立技術中心,構成領先世界的全球研發中心平臺,全球研發資源形成共享。2008年海立在印度新德里建立印度技術中心,2013年在千葉市設立日本技術中心,同年在意大利米蘭設立歐洲技術中心,2015年在芝加哥創立美國技術中心。這些海外技術中心更好地貼近市場,第一時間反饋市場和客戶需求,同時服務屬地化客戶,提供銷售和技術支持,實現產品需求與開發匹配的本地化運營。
正是因為堅持國際化經營、全球化布局,海立才能夠最終成為全球最大的獨立空調壓縮機供應商,即名副其實的世界級隱形冠軍。
以上說明,科創板為工業品制造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平臺,但企業上市獲得研發和發展資金后,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堅持聚焦和專注主業;當企業生產的產品達到國際水準并具有國際競爭力后,還要牢記適時地實施國際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