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亞松
(天津美術學院,天津 300350)
正如每個人的臉都不一樣,指紋也各不相同。由于每個人對世界的認識、理解、感知、行為亦不盡相同。每個藝術家用自己雙手創作出的作品也各不相同,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溫度……
現代人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不僅僅是對物質的使用需求,更多的是凝結于藝術品中的文化精神需求。說到陶瓷,與之最為密切的是陶泥和瓷泥。選用陶泥,因為它高溫素燒出來的顏色更接近黃土的顏色,回歸本色。陶泥具韌性、吸附性、吸水性和可塑性。
西方教堂在舉行的圣灰禮儀時,神父將圣灰撒在信徒的頭上,說到“人啊!你要記住:你原來是灰土,將來仍要歸于灰土。”提醒教友要謙誠認罪、悔改、做補贖。在這里,提到人與土的關系。
在中國的人類起源神話中,“女媧摶黃土作人”,而后幫助這些最早的人類在大地上生活勞作,繁衍喪葬。泥土造人的神話也確認得是人與土地的本質聯系,即人的土地根性。土地,就是人類魂魄與形體的來源和歸止。從與人密切的物件出發,找到大家的共同所有物,那就是大家的鞋子。每個人一生會穿很多雙鞋子,不同年紀穿不同樣式的鞋子,將鞋子擬人化,比喻人。一只只大小、樣式不一的鞋子,代表人一生的經歷、發展、歸宿。
作品可以看出,突出時間的延續,空間的延展,更強調的是人的由來和歸途。所以選擇“歸”字。“歸”在字典中的其一解釋是:返回,回到本處;其二解釋是:歸宿。“歸”字正契合設計的作品。作品名稱為《歸》,強調人的本質,人源于土,來自自然。在經歷凡空的洗禮,世俗的教化,人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和終向。人在不再呼吸的那一刻,又回到最原始的狀態,又回到土,歸于自然。塵歸塵,土歸土,葉落歸根,“歸”也體現人的歸宿。
2.2.1 選擇編織技術的理由
在這個講究個性的社會,追求獨一無二已然成為一種必然的時尚。怎樣讓作品脫穎而出,成為在創作過程中的重要思考對象。在制作陶瓷過程中,手給陶泥的力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意境與風格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同的。獨特的氣質與現實感受憑借強烈的手部觸覺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想到了手指畫。手指畫起源于唐成于清,至近代瀕臨失傳。到了當代,手指畫又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從紙上發展到了陶瓷上。這是一種新的嘗試。手指畫就是畫家以手代替筆蘸墨或進行繪畫,別有一種特殊的趣味和技巧。作畫時一切可用的身體部位進行合作,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融入了感情,這使作品有了溫度。沒有借鑒傳統的大而嚴謹的規整模具翻型,而是運用方法是泥條盤筑法。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南北方就采用泥條盤筑的方法制作陶器。傳統工藝多用此方法做規整的器皿造型。由于此法能充分顯現材料性能和工藝制作的特點,表現創作的隨意性,具有質樸、粗放、自然的特點,所以成為陶藝創作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手工編織的方法,編織每一只鞋子,讓每一只鞋子加入自己的溫度,留下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痕跡。
2.2.2 編織中的形態表達
陶瓷設計形態要和諧美觀,結構巧妙,色彩協調。單純齊一,這是最簡單的形式美,在編織的款式上表現單一或反復,風格上的一致性給人有序感,體現節奏感。多樣統一,多樣是指形式中各個整體之間和整體中各個部分之間因差異而具有一種組合。統一是指各個組成部分的協調及和諧,這是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產生的整體效果既體現事物的千差萬別,又體現事物的共性。將陶泥搓成細長均勻的泥條,泥條之間進行纏繞,交叉,形成編織狀,又將一部分陶泥壓成泥板,使泥條和泥板結合,盤成一只只有生命氣息的鞋子。幾何有一般是由點、線、面構成的。點是有位置是不確定的,沒有面積的。如果點面積太小則沒有了它的意義,想要表現點,點就要具備一定的面積,一定的比例,才能表現出點。將泥條繞中心旋轉,轉成螺旋狀,形成點。線的形態直接影響著圖形,例如粗與細、曲與直、長與短、虛與實。線可以單獨作為各種不同具象和抽象的形體。利用粗細、長短、虛實、曲直可以表達出空間感、運動感、方向感和韻律感。面在幾何學中是線移動過的軌跡。在圖形中面與面的合成或是重疊、切斷會出現新的面。鞋子在編織過程中,就是運用了點、線、面結合的方法,編織出來的鞋子帶來不同視覺的效果。

2.2.3 運用編織技術的寓意
編織是一種技術,也是一次手指運動,將情感編織在每一只鞋子里。運用編織手法,更切合作品的主題,象征每個人靠自己來編織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不同的材料燒出來的效果不一樣,不一樣的釉色給人的不同視覺感受。不同的視覺感受能夠表達不同的情緒,具備不同的象征意義。色彩是最抽象化的語言,具有審美性和裝飾性。作為首要的視覺審美要素,色彩的影響人們的視覺感受和心里情趣。為了保留鞋子的紋理,同時保留陶土本色,選擇高溫素燒的方式。幾次嘗試后,發現沒有釉色的鞋子缺少靈動性,所以將一部分鞋子局部上釉。在鞋子的破口處、泥條的連接處點紫金紅釉,燒出來的顏色棕中透紅。這些顏色代表人在人生道路遇到的困難、挫折后留下的痕跡。這樣保留了陶土的本身顏色——回歸本色,暗示人要返璞歸真,回歸本色。

創作共42只鞋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顏色整體統一。在預期展示過程中選用棕紅色鐵皮為背景,白色沙子鋪成一條蜿蜒的路為襯托,其一是為了區分土和沙子的顏色;其二是回歸主題《歸》:來自灰土,歸于灰土。白色的幕布紙作為背景,白色的沙子鋪成的路為鞋子做背景,將空間分割為立面和平面,給作品營造出一個獨立的空間。在中間穿插的樹樁,暗示人要懂得歸根。白色的紙具有延展性,更充分表達人生路漫漫,人的本質是一樣的,是灰土,在空白的路上逐漸編織獨特的人生,編織過去和未來,但經歷世俗的洗禮和教化,結局都是一樣,將回歸本色,歸于土。

將陶藝當作一件快樂的事,學會在傳承傳統工藝與藝術創作中努力尋求平衡節點,嘗試用各種新的觀念、新的方法、新技術去詮釋對各種媒介語言的認知和理解。藝術源于生活,并因生活而改善。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手工陶瓷是為了消除機器生產帶給大家的冷漠情緒,是為了讓人們近距離地欣賞藝術和體味藝術。每一件注入生命力的作品,都包含手藝的溫宿,都投入了設計師情感,對生活的體會和對生命的敬畏!設計師也作為一個載體,將歷史與現實,自然與社會充分的融合,使得陶瓷藝術文化不斷的延伸,創新,放射出更多的魅力。此時,并不是藝術的終點,它會像生命一樣作為美好的節點繼續延伸,讓我們帶著期待的心情放眼未來,繼續編織美好的明天。作為一個藝術生命的傳遞者,使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藝術得到飛躍的發展。讓手藝的溫度溫暖每一個作品,感動每一個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