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禾 心理學教授 編輯/吳鈺 設計/龐婕

陳禾經歷/親子教育專家、應用心理學教授、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顧問、陳禾親子教育研究室主任。
智慧并非高不可及的上乘武功,也不是解決一切難題的秘笈,因此既不能依靠勤學苦練而得,也不必名師傳授。有些教育專家為了營銷自己的產品,刻意把智慧神秘化,將它說成自家的蓋世神功,只要你肯花錢拜師,接受培訓便可以獲得,這當然是忽悠人的把戲。
說得具體一點,智慧其實就是讓你“做對的事”的一種直覺。有知識、有常識,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具備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會在適當的時機,做出合理可行的回應。這個回應過程中從思考、決斷到行動的“指揮官”,就是智慧。之所以說“做對的事”,是因為不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還兼顧到將來的“可持續發展”,這就對了。
如果你覺得這些話聽起來還有點兒玄乎,那么我們就從幾個實例來說一說。
先看看2位媽媽分別提供的案例:
“兒子從8個月嬰兒期開始對圓形會旋轉的東西感興趣,1歲就能用手旋轉類似硬幣的塑料片,樂此不疲;2歲開始對各種風扇、空調外露的旋轉葉片感興趣,每天注視,逐漸癡迷,一上街就鉆進各個小店去看風扇,每天就聽他不停地說‘風扇轉了,風扇不轉了’。我開始為他的這種癡迷擔憂。在一次講座上聽您說到男孩會特別關注物體的形狀和機械的構造,您舉例說一個男孩喜歡看煙囪、畫煙囪、堆砌煙囪的事,我心里釋然,就沒有去干涉他,但也經常提醒他,除了風扇還有好多好玩的東西。現在他每周上2次親子課,但他的注意力仍在教室的各個風扇上,老師講話講故事他聽不進去,我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他上課聽講的注意力。想問問他這樣的表現正常嗎?應該如何引導?”
“女兒特別愛玩水,看見有水的杯子或者礦泉水瓶,就喜歡倒水玩,然后把各種各樣的玩具扔在水里。有時候水會倒在電腦上,說過她幾次,讓她轉移到凳子上玩,可還是沒改變。今天又在電腦上玩,氣得我直接把她趕去在廁所光腳罰站,她很傷心,大哭起來。這該怎么辦呢?”
2個案例的孩子都有強烈的關注點,這很好,但在媽媽的感受及反應上,就全然不同:第一位媽媽很有耐心,也能接納孩子的自主學習與行為,但她的難題是,發現孩子在學習上沒有長進時,她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不懂得如何幫助他。第二位媽媽雖然也能夠接納孩子的探索興趣,但明顯地缺乏耐心,一著急就生氣,生氣便亂了方寸,采用粗暴的管教方式去處罰孩子。
這2個案例有一個共同點:媽媽缺乏智慧,不能及時地對孩子進行合理可行的引導教育。
面對問題,媽媽怎么想?這是教養智慧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為這是“怎么做才對”的問題。怎么做才對的這個“對”說的不是“對”或“錯”,而是合理、可行、有效,還同時兼顧到往后的發展必須對成長有正面作用。
第一位媽媽在陪伴孩子的道路上做到了“接納”并提供機會,這只是第一個層面。她不懂得兒子關注風扇的原因和意義,沒法在擴展與延伸孩子的關注點上引導他繼續往前走,只能站著等待,這就讓孩子一直在原地踏步。如果媽媽有足夠的知識,也能運用常識,引導孩子循序漸進地去觀察各種“旋轉”的裝置,探索它的機械原理和結構,并動手做實驗,這個孩子可能已經是個小小工程師。
第二個媽媽不能全部接納,只是容忍,因此在孩子發生損壞家中物品的時候她就“忍無可忍”了。她缺乏的首先是常識和耐心,不能及時引導孩子用對的方式去進行探索,以至女兒第一個層面的“研究”都沒法進行,還遭受了打擊與情感上的創傷。
我們再來看看歷史上3位智慧媽媽的成功故事。這3位媽媽是培養出思想家孟子的單親媽媽和分別培養出大發明家萊特兄弟和愛迪生的2位留守媽媽。她們都有共同的遭遇:貧窮,孩子沒有爸爸陪伴,她們自己獨立帶著孩子。
孟子的媽媽生活的時代是個階級社會,老百姓一定是窮人,因為他們不能讀書、不能結交權貴、不能當官,因此永遠翻不了身。孟子是貴族的后代,但由于家道沒落,已經被打入底層社會,成為普通老百姓。因此孟母培養孩子的唯一目標就是打個翻身戰,無論如何辛苦受罪,都要孩子削尖腦袋鉆進貴族圈子,回到士大夫的階層。她有理想,有人生規劃,按照自己的計劃,堅韌不拔地拉扯著孩子往前走,一步也不退讓,面對挫折決不妥協。她知識并不很高,但常識豐富,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應該怎么做,因此在每次面對難題的考驗時,都能“做對了”,后來孟子因為時局變化,沒當成大官,成為了大學問家、思想家,但孟母還是一個成功媽媽。現在民主社會孩子已經不再有孟子那樣的階級命運,孟母的路已經沒有仿效價值,但她的努力過程所表現出來的智慧,仍是我們的榜樣。
萊特兄弟的媽媽是個家庭主婦,文化水平不高,也沒有什么崇高的抱負,每天忙著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家事,唯一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壯壯實實長高長大,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幸好萊特兄弟的爸爸很懂得發展孩子的特點,雖然在外地打工不能陪伴他們長大,卻每每在回家的時候,給他們捎來一兩件稀奇的物品——一只會飛的蝴蝶玩具、一個能夠沖上天的焰火等等,這就激發了他們去探索科學原理,專注于機械研究和制作的實驗。加上那時小鎮的人情淳樸,唯一的機械維修店和廢品收購站的老板對孩子們特別寬容,站內的物品、工具,兩兄弟可以隨時去挑選、進行改造,從事他們的滑行和飛躍試驗。只要不搞得頭破血流,媽媽從來就不阻止,任由他們去折騰。這就是智慧媽媽的另一面,媽媽本身未必能給孩子一些指導,但能在監護下提供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能夠賞識孩子的用心和努力,這就很了不起。
愛迪生的媽媽的條件較好,她有小學教師的經驗,懂得怎樣引導孩子進行學習和思考。雖然爸爸在外地打工,常年在外,她忙里忙外,還要照顧幾個孩子,卻能把家事安排得井井有條。由于不甘心有著過動兒傾向的愛迪生遭受老師的歧視,索性讓他輟學,自己陪著他學習。愛迪生刻苦自學,無師自通地搞各種實驗,在媽媽的指引下,漸漸有了努力的目標。因為貧窮,搞大量實驗需要錢,愛迪生就決定自己去當童工掙錢,甚至自己創業當小老板。媽媽無法供應,只能默默支持,她擔心孩子的健康和冒險試驗可能的意外,但沒有阻止。她明白從事科學研究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了幫助孩子實現夢想,她能夠做的就是給予鼓勵、信任與支持,在孩子遭遇挫折時予以安慰,為孩子的安全祈禱。
謹記6點,向智慧媽媽看齊
從這3位成功的媽媽的表現來看,說她們是智慧媽媽,主要基于下列6個特點:
1.有常識,知道怎樣去解決難題;
2.有耐心,不急躁,能夠經常保持平和的心態;
3.能用心,有良好的生活規劃和孩子的教育計劃;
4.了解孩子的特點,接受孩子的需求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5.有愿景,能夠深謀遠慮,幫助孩子實現理想;
6.有動手能力,知道怎么做最好,就努力去做,不空談。
這六大特點,保證了她們任何時候都能夠把握時機,去做“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