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杰 心理學碩士 編輯/吳鈺 設計/龐婕

楊杰經歷/北京和其光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多年來從事家庭教育咨詢工作,積累了數以千計的咨詢案例,著有《讓孩子心悅誠服》。
有一個找我咨詢的家長,后來成了朋友,時常一起出去吃飯、聊天。
有一次,我們決定晚上去吃火鍋,吃飯的人包括我、孩子媽媽、兩個孩子(8歲的哥哥、5歲的弟弟),還有孩子們的舅媽。這家火鍋店的生意非常好,需要排隊。兩個孩子等得不耐煩,就在店里瞎轉。這家店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幾十種醬料,擺放在一個圓臺上,供大家自由選擇。這個圓臺自然是最吸引兩兄弟的地方。
過了一會兒弟弟一臉委屈地過來撲在媽媽懷里:“媽媽,哥哥打我。”說著便傷心地哭了起來。媽媽非常關切地安撫他,他的哭聲卻越來越大。于是媽媽叫來哥哥,好一通批評:“是不是你打弟弟了?你怎么這樣不懂事呢?要懂得讓著弟弟一點兒,他還小,我看你是不想吃飯了,把卡給我,你回家吧……”孩子舅媽也在旁邊一起批評。
我仔細觀察,發現哥哥低著頭一言不發,但是表情中分明有些許不服。最后媽媽罰哥哥坐在椅子上好好反省自己的錯誤。哥哥挨批的時間很長,媽媽反復不停地數落著,語氣很重。弟弟一直在哭,一副很委屈的樣子。媽媽批評了哥哥,又安慰了弟弟好半天,這件事情才平息下去。
我相信哥哥打了弟弟,但從常理推測,這其中一定有緣由。我感覺沒有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便批評哥哥實在不妥,但當時的場景,也不好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家長,所以我一直在打圓場,盡量攔著她們少說哥哥幾句。
后來,等哥哥的情緒也平復了,我問哥哥是怎么回事。他告訴我,是因為弟弟亂動那些醬料,而且把里面的勺子亂放,比如把辣椒醬的勺子放到芝麻醬里面。哥哥阻攔他,弟弟不聽,哥哥就打了弟弟一下,弟弟也還手了。最后,弟弟向媽媽告的狀。
事實已經很清楚了,弟弟亂動醬料影響其他顧客,有錯在先,在勸說不聽的前提下,哥哥打了弟弟。哥哥的動機是好的,但打人的行為不妥。弟弟還手后并沒有滿足于這個暫時的平衡,而是通過“告狀”,借助媽媽和舅媽的力量,狠狠地“修理”了哥哥一番。

我們不妨問一句,在這個家庭里,哥哥和弟弟,誰是弱勢的一方呢?弟弟“仗勢欺人”,哥哥要“報仇雪恨”,那么可以預言,沖突一定不會就此平息。
事后,當我再次見到媽媽,趁兩個孩子不在場的時候,我幫她分析了在火鍋店的事情:首先,弟弟哭著過來,應該問明情況再安慰他,并且要掌握好度。如果過度了,孩子會學會用表演來博得同情。其次,要給雙方申辯的機會,當時的情況是哥哥也有話要說。再次,要以理服人。大人應該告訴弟弟公共場合應該遵守的規則,同時也要和哥哥討論,弟弟不聽話的時候該怎么辦,要著重關注哥哥阻攔弟弟時的語氣和方法。如果弟弟實在不聽,不妨來告訴媽媽。總之不鼓勵他用打人的方法解決問題。
前一段時間媽媽告訴我,又發生了一件類似的事情。兩個孩子在樓下玩,弟弟打到了別的孩子的眼睛,哥哥讓他道歉他不聽,哥哥就打了弟弟一下。弟弟回家告狀,哥哥在樓下通過對講電話先和媽媽說了這件事情。弟弟哭著進了家門,這次媽媽沒有立刻過去安慰,而是嚴肅地坐在椅子上,等弟弟脫了鞋過來時,讓他說說是怎么回事。等弟弟陳述了一遍過程,媽媽作出“裁決”:“打小朋友,必須道歉,這件事是你有錯在先。當然,哥哥打你也不對,我會批評他。”
結果這次弟弟居然沒有哭。媽媽用很吃驚的語氣告訴我:“你不知道啊,之前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弟弟都會哭個驚天動地,怎么哄都哄不好。這次居然不哭了,真是想不到啊……”
很多家長習慣于保護弱小,聽取一面之詞便批評另一個孩子。這相當于沒有審理便直接定罪。問清來龍去脈似乎有點麻煩,不過第二件小事很好地證明,這恰恰是最簡單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