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甜媽兒童之家 編輯/秀婷 設計/小杰
當一個3歲多的孩子來到我們中間時,已經帶著3年的成長背景前來。我們能看到老人帶的孩子身上的氣息和保姆帶的孩子的不同,能看到不同類型狀態全職媽媽帶的孩子彼此之間的區別。除卻孩子先天氣質的因素外,環境在孩子身上烙下的印記實在是太明顯太重要了。

在中國,幼兒教育必須從3歲前開始去宣傳他的重要性。中國家庭關系的復雜,關系成員中界限的不清晰,家庭成員自小受到的不安全社會環境影響造成的舊疾,都是影響到孩子的重要因素。加上今天,中國女權主義高度發展使得整個家庭都忽略女性最重要的職責--母親。要為孩子成長造成個因緣和合的環境,實在是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和母親的力量---強大的改變動力。
有的人看了上一條或許要說:“沒那么嚴重吧,我們家小區很多孩子都是老人24小時帶的保姆帶的,個個陽光燦爛身體健康。該走的時候走該跳的時候跳。3歲前又沒有記憶的,也不學東西,反正是長身體,沒關系的。”
好吧,我無法用肉眼可見的答案來說服你。
在媽媽親子學堂里,我們常帶孩子去附近的公園活動。每當我們做晨圈的時候,歌聲都會吸引一部分公園里的其他孩子過來。很多老人或者保姆會努力讓他們的孩子加入我們,如果成功加入則歡呼雀躍,如果孩子不愿意,那迎來的就是滔滔不絕的說教和勸服。即使是那些在圓圈中跟隨的孩子,也不斷聽到諸如“寶寶聰明的,寶寶你看你看,要舉手了,哎,對了”這樣語言使得孩子像個木偶般的行動。到最后,我們現在通常把公園的晨圈活動放到臨近中午人少的時候。不是不歡迎這些孩子加入,而是實在不想所有的孩子都受到這樣氣場的影響。
教育是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可前者的時間長度遠遠要超過后者,在這個浮躁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等不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樣叫做人。于是我們轉向更容易看出來好壞的做事,教孩子學會一些技能,展現一些才華。我們的教育已經培養了太多技能專家,太多爭取榮譽的機器,卻少有人將自己的使命尋找到,用內在的力量去完成深入靈魂進入骨髓的使命。3歲前,6歲前,就是這樣一個無法迅速看到結果,卻極其重要的培養內在力量和彈性自我的時刻。那個主要撫養人的內心要有很堅定的理念和對教育的了解才能守得住。
人類的成長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和節奏,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規律,就是3歲前的圖景化學習,將孩子的發展能量用于行動而非思維中。這一條規律,對于目前急躁的中國社會教育非常非常重要。這個思維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學習知識,他是更廣義的,包括講大道理,講孩子沒有通過他自身體驗無法理解的那些抽象詞匯形成的大道理。比如“這個東西里面有添加劑,吃了會身體不好”,什么是添加劑?如何不好法?這些都是孩子無法理解的,他聽到這個話后的第一反應是嘗一下。那該怎么辦?成人用行動決定,這是家庭中的權威感,媽媽不買,孩子自然就吃不到。講大道理的教育、用暴力控制孩子的教育、怕麻煩而給孩子無限制自由的教育都是一樣的,是偷懶教育,是成人沒有辦法的一種能量宣泄。我看到太多的孩子,在新事物面前失去嘗試的勇氣,嘴巴里說的都是一套套的道理“這樣危險的”“弄到水要著涼的”“寶寶好孩子不跳的”……面對此,我只能深深的嘆氣。在保證孩子不會受到大傷害的前提下,3歲前讓孩子自由的探索實在是太重要了。
走在大街上,看到孩子們穿得越來越漂亮,手上的玩具也越來越新潮。可我耳朵里經常聽到的聲音還是“我家有這,你沒有吧”“我讓我媽媽買一個,哼”。人類的欲望是最容易膨脹和升起的,而且越快滿足越容易失去滿足感,靠外在物質的滿足沒有止境。
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孩子內在的愛得到得越充分越自然,他對外在物品的需求也就越少。媽媽送的禮物能彌補自己內心的愧疚,卻無法代替缺失的陪伴和母愛。
恰恰相反的是,在物質上能夠控制住,用心生活用心關愛孩子的家庭教育,最能滋養孩子的內在。減少物質的給予,增加精神的交流。心理學上,將愛的語言歸結為五類:語言、服務、禮物、肢體接觸、精心的時刻。對孩子而言,11歲之前平衡的提供這5類愛的方式,將使得他更能接受到對方的愛意也更能給人以愛。
中國俗話說3歲前的孩子是沒有記憶力的,這也使得很多人覺得3歲前只要把孩子身體帶好就可以了,其他的孩子都不懂的。
實際上,這三年對于人類來說,上天賜予的最神奇的寶貝,就是超強的感覺器官,這使得我們具備了吸收能力和模仿能力。你是否發現,2歲左右的孩子學習說話不是當時立刻學會的,而是每晚的自言自語和反復吸收模仿中學會的。同樣的,孩子對其他事物的理解和學習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更為神奇的是,當你很想休息推開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更粘著你,似乎他讀懂了你想推開他的心思而不愿離開。
我時常建議全職媽媽們不要請阿姨,我們的身體越來越懶得動,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會影響孩子也會使得孩子過于自我中心。如果媽媽們常常閑得沒事情做,孩子就會“媽媽!媽媽!”地呼喚你,以填補你內心的無聊。而當媽媽真的很忙碌,告訴孩子我在做什么,你可以等一會兒也可以來和我一起做,孩子常常就會同意。這就是因為孩子強大的感覺器官能觸及到我們的內在,我們所成為的那個人,而不是我們所做的事情。
如果你不喜歡家里帶孩子的那個人的某個方面,那就不要讓他帶你的孩子,因為孩子遲早也會具備這點。如果你不喜歡自己身上的某個特質,那就在接受自己的基礎上努力修行改進,否則孩子無法避免這樣的輪回。
孩子的到來喚醒我們沉睡的靈魂,“孩子不僅給我們帶來歡樂,更重要的是他們把我們重新引入真、善、美的世界”,讓我們看到自己,看到人類的成長。所有的教育都將是自我教育,我們無法改變他人,除非他自己內在想改變,我們只能提供適度的幫助和耐心的等待。但我們能決定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愿意改變嗎?我們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嗎?我們自己的人生將要走向哪里?我們的成長就是孩子腳下的那一塊基石,孩子將墊著這塊石頭,看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