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薇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一個特別重要的形式,承擔著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輸送高級技能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隨著國家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大力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科研和教學水平得到逐年提高,教師和學生及高職院校開辦的小企業對地方業務提供的人才支持和技術服務越來越精準和深入,因此這些年來高等職業院校擁有了許多科研成果,但這些科研成果的轉化幾率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水平卻相對較低,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輔佐作用也因此無法在技術領域得到更好的支持,那么是什么制約高等職業院校成果的轉化,又如何保護已有的知識產權呢?本課題將就以上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具體研究如下:
1)高等職業院校科研發展歷史條件的制約。由于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發展的歷史背景,在最初國家大力發展職業院校科研技術的大背景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科研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曾是對普通高等院校的效仿,因此很難形成區別與普通高等院校的研究方向,并且由于當時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對有限,很難形成技術上的突破,從而導致職業教育的科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僅僅是對教學上的研究,而這一類成果很難轉化成地方企業需求的科技成果。但隨著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技術能力的提高,高等職業院校對技術型科研成果越來越重視,只是目前看還是需要時間的沉淀才能漸漸形成規模。
2)高等職業院校科研制度的制約。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在教師科研成果的實施上將科研成果量化并作為職稱評聘的約束條件,因此導致一些學校往往有硬指標的要求,即規定教師每年要完成多少科研課題,多少科技成果和專利等,這直接導致一些教師的科研追求數量而不追求質量,使得一些教師不得不為了科研而科研、為了職稱而科研。這樣的科研成果多是研究性成果,科研成果常常與實際經濟需求脫節,很難轉化成有用的生產力,即使能夠轉化成生產力其成本和利益比也遠超過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更有很多項目理論性較強,但是實際操作和市場可行性缺少驗證。
3)高等職業院校經費和精力投入的制約。高等職業院校的科研成果往往服務于一個科研項目,但由于高等職業院校的科研能力所限,課題多數屬于省內一般性科研課題,而這一類的項目資金則因各省情況而異,就東北而言資金往往不夠充足,有時捉襟見肘、有時甚至沒有,加之科研成果經費報銷條件的約束,使得一些教師不得不放棄科研專利的申請、縮減科研成果必需經費的研究內容,這導致科研成果不夠成熟和完備;另外,一些科研專利往往會經歷漫長的等待期或者動輒幾萬元的費用支出,這使得急于結題的教師不敢申請、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教師被迫不能申請,而在科研場地的實施上,也同樣存在職業院校的研究場所欠缺的現象,高等職業院校對科研所需的設備和材料的支持投入精力亦是不夠,這些間接影響了科研成果的產出能力和水平。
4)受地方產業發展和市場化程度的制約。研發投入對城市之間的競爭影響越來越大。國際上通常用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來衡量一個經濟體的創新指數。具《中國經濟》報道,2016年我國各個重點城市研發投入強度如下圖所示。從圖示上分析,京滬深是我國目前的三大研發中心,研發投入最多;從數據上分析,京滬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很多企業都將研發總部設置于此,在企業投入資金的前提下,企業深入展開與高校、國家科研機構的科技合作,使得科研成果具有良好的實用性,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也因此較高;而對于其他城市,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一些中西部大區中心城市,高校非常多,科研實力雄厚,但這些城市的產業發展不夠,市場化程度不夠,面臨著人才外流的問題,很多科研成果沒有在本地轉化,而是在沿海地區比如深圳實現了轉化。這些城市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教、土地空間優勢,大力改善營商環境和服務,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由此可以看出,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是制約科技成果形成及轉化的必要因素。

5)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研究和市場相脫節。就地方企業而言,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而言,據不完全了解,很多企業有獨立的研發機構和知識產權辦公室,他們往往出于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并不向高校開放企業需求,亦不公布企業研發相關信息給高校,企業在這方面對高校存在偏見,很多企業認為高校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不具備研究能力,即使將需求告知,學校也很難完成,因此導致教師對企業研發方向了解甚少,對企業需求認知落后,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造成教師的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相脫節,很難形成有價值的科技成果。
6)缺少專業的技術經紀人。目前我國市場缺乏統一的技術轉化網絡體系,技術市場的法律法規也不健全,技術的經營機構里缺少懂技術、懂法律、懂經營管理的精英人才。而且目前市場上的技術轉讓、專利交易、專利評估等魚龍混雜,很多技術擁有者很難鑒定其真偽,也導致了技術擁有者的危機意識和畏懼心理。
1)深化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院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原動力。2018年1月來自《遼寧日報》的《高校科技成果省內轉化率77.9%是如何實現的》一文中指出,近五年來遼寧省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文章僅以2017年為例指出“東北制藥集團在腦復康生產線上應用沈陽化工大學吳劍華教授團隊開發的靜態混合反應技術,成功解決了氨尾氣泄漏污染問題,并攻克了氯霉素、黃連素等多個藥品生產的技術難題,企業生產裝備和工藝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同年由東北大學易紅亮團隊開發的超高強韌鋼新鋼種,在本溪鋼鐵集團實現規模化批量生產,并應用于北京新能源汽車公司純電動兩座車側防撞區,在全球首次實現超高強度兼備優良韌性并減重的技術突破。”從文章中可以看出,這些成果的原動力,都來自于不斷探索與深化的校企合作機制。而從成果轉化率較高的上海和北京的成果轉化成果率看,同樣依賴于校企的深化合作,因此想要高等職業院校的科研成果得到良好的形成和轉化離不開校企合作的深化改革。
2)加強普通院校與職業院校的合作,提高學科引領的帶頭作用。受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背景的影響,高等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和科研能力相對普通高等院校薄弱,緊靠高等職業院校單槍匹馬的發展自身科研顯然是有困難的,而發揮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的引領和帶頭作用在深入培養高等職業院校人才的同時,加強院校間的合作,是提高高等職業院校研發能力和健全高等職業院校科研實施的有效途徑。
3)修整制度,變被動科研為主動科研。科研應該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行研發,目前制度約束下的科研容易趨于浮躁,由此衍生的抄襲、粗制亂遭的科研成果近幾年來并不鮮見于世。那么改善研發機制、修正職業院校的科研改革方法是勢在必行的,而如何鼓勵教師安心于有價值的科研是需要高等職業院校精心研究的課題,亦是需要深思的課題。
4)經濟發展是科研成果創新的基石。高等職業院校的科研應以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而地方的經濟發展同樣制約著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職業院校的創新水平和創新能力,僅就東北三省而言,目前科研成果的數量相對于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這主要原因就在于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相對落后,因此,解決高等職業院校科研成果服務地方經濟的問題不是學校和個人的單方面問題,而是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1)專利如何實現推廣運用。已經擁有了高價值專利如何轉化成生產力,推廣與運用是關鍵。要讓該技術領域的企業、產業中的相關從業者了解其技術的先進性,讓企業認識到其重要價值。如果企業、產業界都不了解,就不可能去投入資金做轉化,去生產相關產品、開拓相關市場。
2)專利的知識產權保護。擁有高價值專利,保護是重點。首先要注重專利的依法保護,包括及時提交專利申請,進行相應的專利布局,同時還要在專利運用過程中保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保護相關企業的利益,保護國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