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杰
內容摘要:沒有深度的東西是走不遠的,沒有智慧的東西是吸引不了人的。尤其是我們閱讀教學,如果對文本的解讀沒有深度,解讀過程中就沒有智慧之光,這樣的教學是枯燥的,是一種無效教學。閱讀教學須劈肌析理,用心用智,細讀文本,細察作者用意,以此展現閱讀教學的智性之美。
關鍵詞:閱讀感悟 智性之美 策略
閱讀教學中,在充分展示人文精神的同時,也要注意滲透科學精神。課堂上,教師要允許、鼓勵、尊重學生多元理解,但并不意味學生所有的理解都要予以肯定或不置可否。只有那些言之成理的對話才值得去肯定和鼓勵;那些模糊不清的甚至背離真理的解讀,我們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辨明真偽,在真偽辨析中提升認識,深化理解,展現智慧。
每一篇文章,就如同旅游景點并非處處都有長久逗留的價值一樣,其中不乏平淡之景。如果無選擇地一一解讀,就會影響到閱讀教學的效率,也會使教學呆板。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隨時提示學生注意“文本風景”中的特別有意義與價值的部分,包括一些特別精致的部分。對精彩點予以關注、欣賞、品味、思考,去與作者對話,并且有自己的發現。《智取生辰綱》是一篇側重寫事的作品,主要是寫晁蓋等人半路截取“生辰綱”,迫使楊志走上梁山的過程。其主要人物楊志在前面章節已經出現過,人物性格的某些側面也已經得到展現。因此,在引導學生展開對話時,我并沒有立足于人物性格,而是把視角重點放在情節的欣賞上,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圍繞一個“智”字深入探究晁蓋、吳用他們是如何通過偽裝,一步步引誘、麻痹、迷惑楊志他們,最終到達動搖、瓦解他們的目的的。在這堂課上,我就像一個“導游”,為學生選擇一個最美的風景,并幫助學生選擇了一個最恰當的觀察點,而后讓他們自己去欣賞和享受那美麗的風景。
閱讀教學是一種情感的多向交流,正是通過這種情感的交流和溝通,使學生活動情感,從而體驗生命的價值。情感的體驗要建立在豐富的閱歷之上,但對于學生而言,這方面是淺顯和短缺的。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結合自己獨特而豐富的人生閱歷與體驗,鋪墊出能讓學生進入文本的情境,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與樂趣,從而獲得自己獨特的感悟與體驗。
例如,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眾多的老師,因為沒有相關的經歷,而錯過了作者所描繪的“冬天百草園捕鳥”所帶來的樂趣。而我的童年是在西北的大山溝里度過的。那時的冬天,大雪封山,毫無去處,而捕鳥成了孩子最大的樂事,最主要的還能烤鳥吃,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味。因此,讀到這段描寫,便引起我親切的回憶與體驗,就會真切地把捕鳥的經過邊演示邊繪聲繪色地講述給學生,學生們都聽得入了神。對于生活在新時代的學生,那仿佛是童話中才有的故事情節,于是,我乘機啟發他們,對于從小生活在高墻大院里的“我”,下雪后,能在百草園捕鳥,是不是一件樂事?和前面的“冬天里的百草園比較無味”是否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就這樣,用智慧的手法,以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獲得了簡接的認識,不但更好地解讀了課文,完成了閱讀目標,而且,讓學生擁有了難忘的記憶。有很多閱讀課文,老師都可以巧妙地就合自身的體驗,幫助學生進行情感體驗,領悟課文內涵,提升學生思想。
許多課文,在內容、題材、寫作手法、修辭等方面,具有許多相似點與不同點,如果就是能有效地用智慧的方法把這樣的閱讀課文放在一起來學習討論,通過比較探究,更好的使學生掌握為止的主旨內涵。如《孔已己》和《范進中舉》,我把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學習,主要采用比較鑒賞的方式。第一節課,先講清作品的背景,幫助學生進入到作品中去,然后布置閱讀思考題,讓學生自讀思考:孔乙己、范進各是怎樣的人?作品的主題各是什么?孔乙己和范進的形象各有什么社會意義?談談閱讀小說的方法是什么?第二節課,學生討論,提出新問題。學生暢說語言,討論熱烈。第三節課,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由學生歸納總結,最后由老師小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講孔乙己、范進這兩個人物進行比較時,一位同學提出了“范進是在逆境中苦苦追尋自己人生目標,掌握自己命運的強者;孔乙己是墮落、無骨氣、不值得同情的弱者”的觀點。面對這一言論,我不僅鼓勵不同意見的 持之以據的分析,而且從課文出發,點撥學生,讓他們認識到范進在追求功名的過程中的虛偽、圓滑,認識他個人飛黃騰達的人生追求……在這樣的相互交流與碰撞中,學生更深入地領會了文章。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漢家岔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