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各大城市都將開展一場垃圾分類運動。上海是這場運動的橋頭堡,作為中國城市管理最好的城市,上海能否真正在垃圾分類上取得進展,也決定了這一次能否在全國有效推廣。
這段時間,“垃圾”已成為上海人的口頭禪,產生了很多讓人發笑的段子。最經典的是這樣的:早上去倒垃圾的時候,最怕阿姨問這一句:你是什么垃圾?
還有那個經典的教育難題,小朋友經常問父母自己是從哪兒來的。父母往往會回答:“垃圾桶里撿來的”。過去,小朋友聽到后可能會難過,未來則有可能接上一句:“是干垃圾還是濕垃圾?”
一個未驗證的橫幅上則是這樣的內容:“未按時間地點亂扔垃圾,你就是人群中的垃圾。”這個橫幅暗示出真正實現垃圾分類之后可能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沖突。
這些段子的流行,其實表明了上海人對這次垃圾分類的重視。在不少小區的業主群里,垃圾分類也成為爭論的熱門話題。不管將來成效如何,這一次最起碼在輿論上已經做好了準備,至少是擁有房產的中等收入人群,大多都意識到這場行動一定和自己相關。
中國城市經過了20年迅猛的、粗放式的發展,確實到了要解決垃圾問題的時候。所有人都反感垃圾,但是大多數人對“垃圾分類”能否推行,仍有猶豫。2018年7月公布的“2017年度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垃圾分類”處理這一欄非常刺眼,它比上一年下跌了9.4%。
意味深長的是,就在2017年,北京剛剛開啟了新一輪“干濕分離”的垃圾分類推進工作,五花八門的試點措施在各條胡同和街道里輪番上演。這個調查表明,如果方法不當,“垃圾分類”反而會帶來更嚴重的垃圾問題。
中國人到了日本,往往會不知所措,因為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產生的生活垃圾。日本街頭看不到垃圾桶,自己產生的垃圾要帶回家,進行分類,然后再被運走,據說很多日本家庭的墻上,都貼著垃圾運輸車到來的時間。厚厚的垃圾分類指南,成為每個日本人都必須掌握的現代分類知識。
我有一個朋友居住在大阪,她到京都去學習茶道。大家品嘗點心,也吃點花生。等學習結束,她會用紙把垃圾包起來收好帶回自己在大阪的家,這種行為,已經內化為大多數人的習慣。
這很讓人羨慕。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日本人也不是一個月甚至一年就能達到如今的水平。日本的垃圾分類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那時候的日本剛剛經歷了戰后長時段的經濟增長。城市高度繁榮,也產生了相當數量的垃圾。日本政府下定決心解決垃圾問題,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才達到了今天的文明程度。
說到底,垃圾分類并不僅僅是居民的事,它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也是一個“產業鏈”。垃圾分類之后,還要進行運輸和專門的處理。《人行道王國》一書寫那些紐約第六大道上擺攤的人,他們所賣的雜志大部分是從垃圾桶里撿來的,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從垃圾桶找出來,這也得益于有效的垃圾分類。
最終,在社會層面,垃圾分類需要一個成熟的分工和處理體系;而在人的層面,則需要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成熟社會”,一個國家在經濟到了一定階段之后,必然要面臨這個問題。
某種程度上講,中國的當下和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很像,崛起了一個以擁有房屋為標志的城市中產階層,人們的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準,開始想擁有“更美好的生活”。這包括生活習慣的改善(從肥胖轉向節制),也包括每一個人都要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文明的水準)。
這樣對比,并不是要暗示中國解決垃圾分類還需要40年時間。中國的優勢在于,社會分工和經濟發展水平都要比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更好,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都可以用到垃圾處理上,獲得更佳的方案。疑問在于,中國人需要多久才能養成一個“成熟社會”的好習慣,不再專注于“膨脹”,而是專注改善自己的生活細節。
這需要各方面的耐心。人們最擔心的,并不是接下來可能到來的嚴厲處罰,而是像過去一樣,這一次又是“一陣風”刮過,那只會留下新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