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再現語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全面”和“綜合”是新時代語文閱讀教學的全新的理念。什么是語文綜合素質呢?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性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是語文綜合素質。要想培養學生這種綜合素養,必須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就是將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融于現實的生活當中,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地生活,從而獲取充滿活力的知識,真正達到陶冶情操之目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好語文,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組織開展小學語文綜合實踐學習活動,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自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參與到主動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完成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實踐既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目的。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地開展語文實踐課,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呢?首先,以活動為載體,將實踐活動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相結合。豐富多彩的課堂,趣味十足的課外活動是孩子快樂的源泉,是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打破語文教學僅限于書本、僅限于課堂的老的格局,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創設語文實踐的空間,如舉行經典誦讀、書畫比賽、數學競賽等活動。其次,以生活為載體,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拘泥于書本,不能割斷學校與生活間的聯系,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身邊的資源。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組織參觀、調查活動,學習寫調查報告等。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只有緊密聯系實際,給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堅持不懈地探索,才能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的生活化讓學生的體驗渠道變單一為復合。例如,我在教學《雨鈴鐺》時,在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出示一幅桃紅柳綠、和風拂面的春景圖以及優雅如音符般的燕子的身影,伴著如詩如畫的意境,響起《小雨沙沙》的旋律,孩子們一邊歡唱一邊表演。從他們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感受的已不再是課本上沒有生命的文字了,而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
我們的語文課還可以依據教材特點設計一些扮演導游、推銷員、廣告設計師的綜合性活動,讓孩子們在生活化的實踐中發展多元智能。通過發展多元智能,培養小學生全面、綜合的素質。
(二)有利于學生的社會化發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往往是為了讓孩子們在學習課文內容與產生體驗之間建立橫向聯系,使新知能快速地并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容,這也是學習優化過程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生活化的教學較好地促進了實踐活動模擬化,讓學生理解了現實實踐中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使學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推進了小學生實踐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有的學生擅長用表演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的學生則擅長靠歌唱來傳遞自己的切實感受,有的學生喜歡用言語來闡明自己的看法。教學中必須尊重每個學生個體的智力因素,讓個體特殊情感得到充分展示發揮,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學生個性的表現,是關注孩子個性化發展的具體體現。
二、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方法和途徑,使語文閱讀教學返璞歸真,回歸生活
下面就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的方法和途徑,談幾點個人的做法和認識。
(一)創設生活情境,真情流露
鮮活情境的創設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欲望,還可以誘發學生心靈體驗,使其把真情實感流露出來,從而更好地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性。
1.再現生活:“演一演”
小學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都借助語言文字這個載體記錄特定的生活信息,都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提煉、概括、創新。在日常生活當中,或多或少我們都能看到它們實際存在的現實影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提供生活情節,那么學習是最有效的,否則語文距學生的生活就會更遠,會給語文學習帶來巨大的困難。我在教學《一片樹葉》時,讓我的學生扮演文中的小動物,把它們的動作、神情活靈活現地再現在每一位孩子面前,通過個性表演體會小動物對小椿樹的濃濃的愛、深深的情。在表演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表演欲望得到了具體體現,主人翁地位得到了有力佐證。
2.重溫生活:“悟一悟”
為了喚起小學孩子內心深處的僅有的那一點思緒儲備,我們不妨讓孩子們聲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實際生活場景,這樣既加深理解,又活化知識內涵。在《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教學中,我大膽借助多媒體PPT課件資源,播放了當時小英雄如何掩護幾千名老鄉和保衛后方機關撤離,將敵人巧妙機智地引進八路軍埋伏圈最后被敵人用槍殘忍殺害的英勇事跡,在其中加入教師繪聲繪色、抑揚頓挫的朗誦和精心剪輯并配置的音樂,學生仿佛回到了當年的二小時代。語言、神情、音樂有機大膽融合,營造出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緊張氛圍,讓孩子們入其境動真情,帶著兩代人的鴻溝去理解感悟,感受王二小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同時也獲得了情操的陶冶,感情的升華。
3.走進生活:“看一看”
(1)觀察大自然
大自然是一個瑰麗的、動態的、神秘變幻的、潛藏無窮奧秘而有規律的物質世界,在大自然中,學生能活潑身心,鍛煉身體。回到大自然中,不僅能欣賞大自然中各種旖旎的風光,陶冶情操,還能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鉆研的精神,使他們能在平淡無奇的現象中提出問題,認真思索問題,努力解決問題。并與課內學習內容結合起來,在大自然哲理的啟迪下,打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
如在教學《瑞雪圖》一課時,我讓學生走進冬天下雪時的田野,回憶下雪前天氣的驟然變冷,觀察下雪后山川披上素裝,粉妝玉砌的世界。在垂柳樹下體會“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在松柏樹上觀察“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輕輕地搖動樹枝體會“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站在高處極目遠眺,欣賞“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在萬籟俱寂的自然界中去體會、聆聽各種聲音,樹枝被積雪壓的“咯吱咯吱”的聲音。
(2)觀察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息息相關。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觀察是索取寫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師組織學生體驗豐富多彩的校外生活,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和語言的積淀,巧妙地把作文訓練寓于饒有興趣的活動中。從而激發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和留心觀察的習慣。
例如,我在習作教學《美麗的田野》時,讓學生走進秋天的田野,用心觀察,留心體會。有位孩子是這樣描繪所見的:“看,那邊稻田里農民伯伯正在收割稻子呢。他們手中拿著鐮刀,左一下,右一下,是那么的熟練,還不時擦著頭上的汗,神態是多么的專注,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遠處還有幾臺收割機,它們也在收割稻子呢!仿佛是幾只小船在金色的海洋中航行。機器的‘隆隆聲好像是唱起了歡快的歌。那邊田埂上來了一群少先隊員,他們有的送水,有的幫忙收割,還有的干脆跑到稻田里捉起了小蟲。少先隊員的歡笑聲久久回蕩在田野上空。”“紫色的玉米穗像娃娃的頭發,有的娃娃笑裂了嘴,露出金燦燦的牙齒,真逗人喜愛!稻谷也熟了,一片片黃澄澄的稻田就像無邊無際的海洋,在微風中,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農民們正在田野里割谷子,他們笑得都合不攏嘴啦!在田間小路上,盛開著五顏六色的野菊花,紅的、黃的、紫的、深紅的……朵朵都那么美,那么艷。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沁人心脾。”
4.對比生活:“憶一憶”
嘗試、感知生活,接近生活,與文本對比,加深理解,這樣比干巴巴的空洞說教要切實可行。我在《絨毛小熊》的閱讀教學中,因為發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心愛玩具,課文中的點點滴滴皆能喚起孩童內心的懵懂思緒,我就趁熱打鐵,全力誘導、啟發,如此孩子們便會慢慢進入回憶,將以往生活中的感性認識騰挪出來,他們無所拘束,各自暢談著自己和心愛的玩具度過的無比快樂的時光,在平等寬松的氛圍中,體會了語文學習中的快樂有趣。
(二)真情表白,步入生活場景
生活乃知識的海洋,生活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尋找孩子們實際生活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機結合點,讓孩子們可感可知的生活場景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知識的活性教材版本,在潛移默化中我們便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和個性機會的大舞臺,讓他們通過觀察、描述、比較等方式方法步入生活場景去感悟大語文學習觀,領會所學豐富語文知識的深刻內涵。
1.認知生活:“訪一訪”
課文教材不一定都是學生的親身經歷或親耳目睹,它們總會與小學生的認知時空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我們應該在教學時,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一草一木,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擴大視野,加深對文本理解,使呆板的文字帶有鮮活的生活氣息,頗具生命的無限活力。
為此,作為老師的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現在高科技手段(上網查閱資料、百度搜索、查閱相關資料書籍),訪問調查,加深對文本知識的徹悟。部編北師大版教材每一冊都有一個開放性的主題單元,學生對此興趣濃厚,感覺新奇,我們可以趁此契機,大膽放手讓他們去接觸電腦、電視、雜志,報刊、熟悉自己的老師同學、親朋好友、街坊鄰里大量拓展收集資料等,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求知欲得到了激發,知識也同時得到了深化和提升。
2.感受生活:“做一做”
有語云:“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就應該親自去大膽嘗一嘗。”學習語文何嘗不是如此。《太陽鐘》一文閱讀教學當中,我向學生具體介紹了什么是太陽鐘,我們應該怎樣做太陽鐘及太陽鐘的作用。課后我由拓展生發、組織學生在課外自己親自動手做太陽鐘,孩子們躍躍欲試、求知欲望強烈,他們獲得的知識不再是課本上那些單純膚淺的知識了,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又獲得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何樂而不為呢!
3.品味生活:“議一議”
執教完《影子橋》后,我大膽鼓勵讓同學們一起討論討論,如果你是丁丁,你會怎么做?并結合自己身邊的事,說說我們應該怎樣設身處地地愛護環境。這樣既讓學生體會了文中蘊含的道理,也無形中培養了孩子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正所謂:一舉兩得。
生活是最有靈性的課堂。研讀文本是一切情緒、感覺的源泉,不親近這個課堂,不投入這個課堂,又何談語文新課程改革呢?為人師理當緊跟時代步伐,注重對學生實踐性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知識儲備來感知語文、研讀文本,切實實現全員參與、有效投入、高效收益,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斷地讓學生感受國學文化的無窮魅力,真正讓語文閱讀教學在課堂施教當中芳華無限,彰顯學科核心素養。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