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婉婷
摘 要:當前,我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機制存在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家校護苗行動難見實效、社會保護網絡存在漏洞等問題??蓮募雍φ?、被害者的角度分別探尋完善對策,加重法律懲罰力度,建立性罪犯預警機制,同時加強未成年人的性權利保護,構筑專業化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網。
關鍵詞:性侵未成年人預防機制 預防性侵害缺位 性犯罪預警 未成年人保護
未成年人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的接班人。近年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層出不窮不斷刺痛社會的神經,不僅嚴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逐漸成為社會的“毒瘤”,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與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機制,構筑專業化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網刻不容緩。
(一)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健全
1.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懲罰力度較小。與國外相比,一方面,我國在立法上對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懲罰呈現刑期較短的特征。如根據我國《刑法》第236條強奸罪第1款、第2款的規定,奸淫不滿14周歲的幼女僅在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基礎上從重處罰;《刑法》第237條強制猥褻、侮辱罪第1款、第3款規定,猥褻兒童也僅在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基礎上從重處罰;再如上我國刑法雖然有設置再犯的加重處罰以打擊再犯,但性侵犯罪再犯率極高,一般的再犯處罰對防治性侵未成年人再犯效果甚微。另一方面,我國司法實踐上對于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懲罰呈現打擊力度較輕的特征。雖然《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性侵未成年人的加重處罰情節,但由于部分條款未細化,如各地司法機關對于“在公眾場所當眾性侵未成年人”的司法認定標準不一,甚至標準苛刻,導致該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處罰畸輕,難以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2.男女童平等保護理念未能體現。《意見》第22條規定加強了對未成年男性的保護,《刑法修正案(九)》亦明確了將男童作為強制猥褻、侮辱罪的犯罪對象,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男童性權利的保障。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不乏女性或者同性性侵男童的案件發生,對于該類案件卻沒有獨立罪名適用,只有造成嚴重后果才以猥褻兒童罪、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法律對性侵男童的懲罰力度過低,不僅違背了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更難以實現對人權的保障。
3.性承諾年齡偏低?!兑庖姟返?9條規定,“對于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被害人,從其身體發育狀況、言談舉止、衣著特征、生活作息規律等觀察可能是幼女,而實施奸淫等性侵害行為的,應當認定行為人‘明知對方是幼女”,這是在法律層面上將14周歲的性承諾年齡降低到12周歲,不僅弱化了成年人在作出性行為時的注意義務,而且把責任變相歸責給未成年人,不利于性侵兒童犯罪的控制與預防。
4.追究監護人失職制度疲軟。目前我國尚未將監護失職行為“入刑”。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往往與監護人失職問題掛鉤,同時暴露出有關部門對監護人失職問題監管的缺位。暫不說因監護人疏于或者不履行監護職責導致未成年人遭遇性侵的情形層出不窮,在司法實踐中,妻子放任丈夫性侵女兒的極端案件亦時有發生。目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雖然規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法律責任,但對于失職的監護人往往采取訓誡、制止、批評教育、責令立刻改正等“柔性”措施,難以有效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對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案件,變更或者撤銷監護人資格后如何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也是一個難題。
(二)家校護苗行動難見實效
1.家庭預防性侵害缺位。第一,在傳統的保守思想下,父母對孩子的性教育往往羞于啟齒。部分父母自身對性教育認識不足甚至存在誤區,如認為過早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容易導致他們了解的太多變得早熟,會對其起反作用,使其誤入歧途。[1]第二,當前留守兒童、事實“孤兒”、“困境”兒童等社會問題嚴重,該類未成年人長期缺乏父母親情關愛和有效監管,更談不上能接受父母對其的性教育與引導。第三,部分未成年人與父母關系惡劣,父母難以履行甚至不履行監護職責,導致該類未成年人經常出入、受雇于娛樂場所、游戲廳、網吧等經營性場所,增加了未成年人被性侵的風險。
2.學校預防性侵害缺位。第一,學校預防性侵害法制教育不足。雖然各地學校越來越重視未成年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但大多數學校存在法制教育課流于形式、課時不足、內容滯后單一、專業性不強等問題,部分偏遠地區的學校甚至難以實現法制教育保障。另外,“法制進校園”以及法制副校長制度,雖然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識和防范能力,但服務范圍較小、覆蓋層次較低、專業隊伍不足,難以滿足當前校園普法實際需求。第二,學校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嚴。部分學校負責人未真正擔負起校園安全管理的責任,學校安全管理松散,未能及時排查安全隱患,出現部分學生長期脫離學校監管在外留宿、流連娛樂場所,甚至教師性侵學生等情況未能及時發現。第三,學校教職員工準入制度不完善。部分學校對教師、安保等人員特別是臨聘人員的招錄聘任環節把關不嚴,重應聘人員的學歷、資歷等“硬件”條件,輕品德素質、法律意識、管理水平等“軟件”條件的考量,導致教職員工隊伍總體水平良莠不齊。
(三)社會保護網絡存在漏洞
1.社會預防性侵害缺位。第一,法制宣傳教育存在地域盲區。當前學校是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但對于部分早年輟學、外出打工的流動未成年人而言,傳統的法制宣傳教育特別是性教育往往難以覆蓋該類群體。第二,目前“黑網吧”、歌舞娛樂場所等營業性場所違規接待未成年人的違法現象屢禁不止,有關部門怠于履行監督職責,經營者利益至上,默許未成年人進入特殊場所,“低門檻”KTV、網吧、酒吧、歌舞廳成為引發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溫床。第三,通過網絡對兒童實施性侵害成為一種新的犯罪形式。騰訊首份發布的《未成年人安全上網保護》白皮書顯示,我國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8.8%的未成年網民在5歲或5歲以前首次接觸網絡,81%未成年網民在6歲至15歲之間第一次上網。近年來,不法分子制作網絡兒童性侵制品、網絡交友性侵幼女、誘騙幼女裸聊等案件頻發,通過網絡等渠道引發的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時常成為社會熱點,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問題引起社會關注。
2.犯罪預防部門管理缺位。一方面,未成年人保護責任主體不明確,涉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多頭共管”。當前法律規定的涉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部門和單位繁多,但并未確定誰是真正的責任主體,在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變相成為“無主管部門”,如撤銷監護人資格主體問題成為“燙手山芋”,具體負責的部門或者人員難以落實。另一方面,多部門協調聯動機制不健全,主管部門工作重心和制度規范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數據難以共享,不僅暴露主管部門的管理漏洞,增加犯罪預防的溝通和實施成本,更是讓預防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一)加重法律懲罰力度
1.提高性侵犯罪基準刑,細化從重處罰情節?!睹绹芪骺ǚò浮芬幎ǎ骸扳C12歲以下的兒童要被定為重罪,最低刑期25年,最高終身監禁。罪犯刑滿出獄后還要被強制佩戴電子監視器受到終身電子監控?!薄睹绹鴣啴斘譅柺矁和Wo及安全法》規定,“以下人員即使被刑滿釋放,聯邦法官仍有權力判處其接受民事關禁。(1)有證據表明他們曾經有性暴力行為或可能有性騷擾兒童行為的人員;(2)患有精神病、心理變態、行為失常的人員;(3)曾經被釋放后仍有過性暴力行為或性騷擾兒童行為的人員。”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域外相關經驗,通過延長刑期、“民事關禁”等加重刑罰,同時出臺司法解釋、指導案例細化從重處罰量刑情節,對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行為“零容忍”。
2.加強打擊再犯力度。設置性侵未成年人特殊累犯,加重對該類再犯人員的刑罰。同時探索設置剝奪性罪犯再犯能力的處罰,如可以借鑒《韓國化學閹割法案》,對以未成年人為對象進行性犯罪的重犯,為防止其性沖動實行藥物治療。
(二)建立性罪犯預警機制
第一,建立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人員的信息公開制度。在公眾安全與犯罪人權利的衡量中向前者傾斜,明確公開該類犯罪人員信息的情形、公開程序、內容、期限等,比如對于多次犯罪、情節特別惡劣、手段特別殘忍的成年性罪犯,應通過司法機關的官方新媒介渠道向公眾公開其個人信息,增加公眾的防范意識。第二,擴大從業禁止對象的范圍。除了負有特殊職責的人員應當納入從業禁止對象范圍之外,對于性侵未成年人的多次犯罪、情節特別惡劣、手段特別殘忍的從事一般職業的成年性罪犯,也應規定在其刑滿釋放或者緩刑、假釋期間,不得在當地從事與未成年人親密接觸的工作。第三,建立健全性侵害違法犯罪信息庫和入職查詢制度。加強司法機關、涉未成年人主管部門與教育、醫療、安保等行業的協作,通過整合性侵未成年人的已判決案件、附條件或者相對不起訴案件、行政處罰案件等數據,收集成年性罪犯的基本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形成動態數據庫,為確實有效預防從業禁止制度提供智慧支撐。
(一)加強未成年人的性權利保護
第一,擴大強奸罪的犯罪對象??v觀發達國家的刑法變遷史,當前許多國家都修改了只保護女性的強奸罪的定義,將男童的性權利納入強奸罪的保護范圍,如德國于1998年將刑法典中強奸罪的對象由“強迫婦女”修改為“強迫他人”。因此,男童與女童平等保護已成為世界趨勢,為貫徹落實“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我國可以借鑒域外立法修改強奸罪的規定,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性自由與性權利。第二,堅守14周歲性承諾年齡紅線。處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具有身心發育尚未成熟、易受傷害等特點,過早的性行為會傷害其身心健康,因此,應堅守14周歲性承諾年齡紅線底線不動搖,為成年人在實施性行為時必須盡到最大的注意義務敲出更響亮的警鐘。
(二)加強家?!白o苗”作用
1.激活家庭功能。美國性信息和性教育理事會主席瑪麗·考爾德倫博士曾指出:“性教育最緊要有效的時期是14歲以前,尤其是5歲以前,由父母或其他有關人員進行,這一時期所接受的有關的培養和教育,將決定兒童和少年此后一生有關性的種種方面”[2]。因此,預防性侵未成年人犯罪,首先應從家長抓起。第一,全面覆蓋法制宣傳教育的地域盲區,通過“法制進企業、進社區”等方式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性侵害教育法制宣傳,引導流動家長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幫助流動家長、孩子提高辨別危險處境和阻止侵害發生的意識和能力。第二,對失職監護人“亮劍”。對于拒不履行監護職責的監護人,實行定期強制親職教育。通過案例講解、互動教學等形式,組織集中化或者個體化輔導。對于不接受不配合親職教育的監護人,可以處以訓誡、批評教育、罰款甚至拘留的行政處罰措施。填補追究監護人失職刑事責任的法律空白,在出現因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導致未成年人遭到性侵害等極端案件時有法可依,從立法上倒逼監護人強化監護意識和責任能力。第三,建立健全監護職責監督干預機制。明確未成年人保護責任主體,建立城鄉基層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開展留守流動、輟學失學、閑散流浪、監護缺失等困境未成年人的排查摸底和隨訪工作,搭建困境未成年人數據共享平臺,建立強制報告和線索轉介制度,加強對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的監督與引導,同時積極開展延伸服務,為困境未成年人及家庭提供臨時照料、教育就業、心理疏導、幫扶轉介等服務。
2.強化學校教育。第一,嚴格科學落實法制教育相關課程和活動?!吨袊鴥和l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將性與生殖健康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設置階段性健康教育課程,通過課堂教學、故事大會、技能訓練、專家講座、主題活動等方式豐富預防性侵害法制教育,確保預防性侵害法制教育成果落實到每一位學生、家長、老師。如美國就通過在學校對不同年級的兒童設置不同時長與教學內容的關于性知識的課程來開展兒童性教育。[3]第二,建立健全教職員工入職審查制度。嚴格教職人員從業資格的有關規定,建立入職審查制度特別是加強對臨時聘用人員的準入審查,聯合司法機關對教育行業人員進行入職查詢,在對應聘人員的品德、心理進行前置考察的同時,把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納入在職員工的培訓內容及考核范圍內。第三,嚴格落實校園安全管理制度。督促教職員工切實履行校園安全管理職責,開展安全隱患拉網式排查和全方位監管,特別是寄宿學校應狠抓學生宿舍管理,重點檢查教職工、學生是否有異常情況,及時整改排查中發現的安全隱患,認真核實性侵害學生的苗頭和線索,若發現性侵學生案件必須及時上報并移送至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三)構建社會保護網絡體系
1.凈化社會環境。第一,加強預防性侵害法制教育資源的建設。司法機關、教育部門牽頭組織編輯出版符合當地未成年人認知能力、內容新穎、專業程度高的性侵害預防課件、動漫視頻等法制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實現全面覆蓋,營造關愛兒童、預防性侵害的社會氛圍。第二,加強營業性場所的綜合治理。建立公安、教育、綜治、工商、市場監督管理等多部門聯動機制,定期開展學校周邊區域專項清理行動以及網吧、娛樂場所、賓館等特殊場所的專項整治行動,筑牢“隔離帶”,杜絕未成年人進入“危險區”。第三,加強清朗網絡空間的創造。開展建立“掃黃打非”基層點、示范點,重拳出擊兒童性侵制品問題,加強對網絡運營商的監管,定期開展兒童性侵制品有害信息專項清理行動,督促網絡運營商自查刪除有害鏈接,對于放任違法犯罪行為傳播的網絡平臺嚴厲整頓處罰,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撐起一片日朗風清的網絡天空。
2.參與社會治理。一方面,對性侵犯罪預防領域進行精準監督。依托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據庫的分析結果,針對本地區突出的家庭、學校、社會、主管部門的不作為以及違法犯罪行為進行法律監督。及時掌握實際情況,根據對未成年人造成的后果開展幫扶轉介、督促履職、檢察建議等措施,必要時進行支持起訴、撤銷或者變更監護人之訴的工作,促進家庭、學習、社會、主管部門積極參與保護未成年人行動中。另一方面,提升法律監督工作剛性。探索建立法律監督事項公開平臺,對辦理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發現相關部門的違法行為及時發出檢察建議,充分闡釋提出檢察建議的理由依據以及可行的整改意見,并且公開送達、公開回復,引入群眾監督、社會監督,把懶政怠政等問題放在“聚光燈”和“放大鏡”下。另外,建立實地回訪、跟蹤評估制度,讓督促整改工作落地有聲,為預防未成年人性侵害犯罪構建全面監督體系。
注釋:
[1]孫紀玲:《我國兒童性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策略探究》,《現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1期。
[2]羅潔穎:《幼兒家庭性教育現狀及對策探析》,《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
[3]于珍、董新良:《匯聚多種力量:美國預防性侵兒童犯罪的舉措與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