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煒
摘 要:為了努力讓信息技術課堂作業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一個舞臺,教師需要對作業評價檢測,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否達到,教師應該及時給出評價反饋來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學習充滿樂趣。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作業;教師評價
評價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教師應圍繞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規定的培養目標評價教與學,保證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達成;應通過評價的合理實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信息素養。
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是否達到是需要通過作業來評價檢測的。鑒于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我們不可能再給學生留課外作業,因此,需要在課上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實踐鞏固,學生課上的實踐內容就是他們的作業,實踐的結果是需要評價的。然而,在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電子作業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做了,怎樣交?交到哪?教師如何評價且評價如何反饋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困擾師生的一大難題。
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作業的提交都是電子作品,幾乎沒有紙質的作業,這也是信息技術和其他學科不一樣的地方之一,以往會在FTP上設好文件夾讓學生去交,或者用林波教學軟件收取。這樣就出現了不少問題:學生交了幾次作業?學生的作業做得如何?怎樣給出作業的反饋信息?在學期末學生作業還要教師一個一個去登分,這些不僅會增加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量,而且學生也不能及時對自己的問題進行修改。Moodle對信息技術作業的管理和評價還是很有優勢,有了Moodle教學平臺后,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一、教師可以根據作業類型設置作業提交方式
葉圣陶先生認為,要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就要“使需之切”“使樂其業”。優秀的課堂作業設計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學習知識,并同時獲得解決實際問題后的成就感,從而解決學生的“需”。在作業展示中教師充分而有效地運用多樣的展示方法,能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學習充滿樂趣。現在的機房都是網絡化的機房,那么課堂作業的展示就要合理利用好計算機和網絡。Moodle教學平臺可以分章節上傳教學內容、教學素材,學生每次上課后用自己的賬號和密碼登陸,并且Moodle平臺提供了多種作業提交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在線文本的上交,教師可以把作業寫在網頁上,學生在網頁下方點擊編輯此作業,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完成作業,這種作業適合簡答題、問答題;第二種方式是上傳單個文件,文件類型是不限的,這就適合上交電子報刊、PS作品、Flash作品等;第三種方式是設置一個互動評價,教師設計好評價量規后,學生把作業上傳到相應作業的位置,不但教師可以評價,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評價。
二、教師可以清楚了解學生每次作業上交的情況
學生作業上交后,教師可以在作業左上方點擊可視小組,選擇相應班級,進入班級管理頁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誰的作業交了,誰的作業沒有交,還能看到作業的格式,如果格式不對,說明作業就交錯了。
三、教師不僅可以給出每次作業的分數,還可以對作業給出詳細的評語
在教學中,教師用的最常見的一種評價方式就是語言評價。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激勵性語言評價會使學生產生喜悅的情緒。這種體驗能促進學生自覺向著我們所引導的方向努力。以往的信息技術作業教師都是草草給出一個分數,對于作品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不能做到給每個學生給出建議,只能針對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對于好的作品也不能每個都進行表揚,課堂時間也不允許。Moodle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師不僅可以給出分數,還能給每個學生的作業給出評語和建議。學生在下一節課上課時,能夠通過平臺看到教師評語,對自己的作業進行改正。以前上第二節課學生很少能去關心上節課的作業,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學生上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看自己的作業、看教師的評語,這樣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課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四、Moodle教學平臺還具有對整個學期作業包括最后考試成績的統計和導出功能
一般信息技術期中或者期末的考試成績都不是一錘定音的,而是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我校一般都是:平時成績×20%+項目成績×40%+期末成績×40%,這樣去計算的。運用了Moodle后,我們就可以在期末的時候整個導出Excel表格,每次作業的成績都會在表格中,并且會計算一個總分,這樣就減少了教師登分的環節,也方便了教師的工作。
在信息技術電子作業評價過程中,應通過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發展。教師應通過電子作業掌握學生實際的技術操作過程及活動過程,分析學生的典型信息技術作品,全面考查學生信息技術操作的熟練程度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向學生呈現評價結果時應多采用評價報告、學習建議等方式,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這一方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發展。同時要慎用定量評價,呈現評價結果時要盡量避免給學生貼標簽或排名次,弱化評價對學生的選拔與甄別功能,減輕評價對學生造成的壓力。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的同時,也要利用評價結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發揮評價與教學的相互促進作用。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