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見芬

摘 要:針對當下語文課堂學生的“學”仍處于折疊擠壓、機械僵化的狀態的現狀,從“開放時空,親歷學習過程”“準確定位,找準問題實質”“再現思維,習得閱讀方法”“順學而導,豐富學習內涵”四個方面闡述了以課堂學習單為支點,讓課堂學習從“折疊”走向“舒展”,增強學習實效的策略和思考。
關鍵詞:學習單;學習過程;課堂實效
學習單作為語文課堂學習的一種支架,學生自主學習的導航儀,利于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建構。但是,審視當下的語文課堂,在學習單導學這一轟轟烈烈表象的背后,不難發現,學生的“學”仍處于折疊擠壓、機械僵化的狀態:自主學習的過程窄化,缺乏真實經歷;展示交流的過程僵化,缺乏交互靈動;深化拓展的過程虛化,缺乏再生重構。那么,如何以學習單為支點,把語文學習的過程真正還給學生呢?
一、開放時空,親歷學習過程
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要利用課堂學習單為學生提供學的支撐和引領,給予學生充足的時空,讓學生真正靜下心來自由思考,經歷語文學習的第一現場,實現真正的學。
如課文《開國大典》中,要完成學習單中的思維導圖,學生必須理清整個開國大典的時間節點,要理清時間節點,就必須關注句首以及過渡句中直接表示時間的詞語“早上六點”“下午三點整”等,以及隱藏的提示時間的詞語“接著”“升旗的時候”。同時,要嘗試概括,就必須借鑒圖示中已有的范例“入場”“宣布成立”,回到文中獲取提煉信息,然后用關鍵詞簡潔地概括。學習單中的第二題,更是以學生基于課文中大量句段的閱讀、整合重組、比較思考、歸納發現為前提的。
二、準確定位,找準問題實質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定位功能,敏銳捕捉學生學習中的困惑、缺陷、理解程度、思維水平等,發現典型突出的、最具價值延伸的問題,以便在展示交流時能“對癥下藥”,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執教《開國大典》時,我發現學生在梳理過程中遇到了以下共性的問題:第一,對于“典禮”“閱兵”“游行”等典型大場面的概括輕而易舉。但是,對于典禮過程中小場面的概括困難重重,例如有的將毛主席出場片段概括為“群眾歡呼”,顯然沒有抓住核心主干;有的將“升國旗”“鳴禮炮”分成兩個場面梳理,顯然是沒有關注到“升旗的時候,禮炮響起來”這個關鍵信息。第二,找點面結合的語句時,點的句子較容易找到,但是對于面的句子,或者找得不夠全面,或者找不到與點對應的句子……因此,恰當準確概括、抓住點面描寫一一對應的語句,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比較學習,理解內容,掌握策略,是后續展示交流的重點。
三、再現思維,習得閱讀方法
在學習單的展示和交流中,不僅要展示學的結果,更要展示怎么學,讓隱性思維顯性化。
例如《彩色的非洲》一課初讀梳理“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都表現在哪些方面”時,我發現有好多學生的問題都聚焦在把“植物世界、動物世界”和“自然景觀”同時并列梳理,這錯誤的背后肯定有其形成的原因。我不急于拋出正確的結論,而是刨根問底,讓不同結論的兩類學生分別說說當時思考的依據。學生緊扣文章中的過渡句紛紛展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在激烈的交鋒中,不僅實現了思維的對話,更明白了抓住過渡句是梳理課文主要內容的好方法。但同時,同樣是過渡句,有的承接了前面的一段,有的承接了前面的幾段,要仔細分辨。
如此這般,讓學習單引發其思維對話的過程,引領學生在思維碰撞、學法比較中彌補思維缺陷,改進閱讀方法,習得閱讀策略,提升語文能力。
四、順學而導,豐富學習內涵
教師的“導”要嫁接于學生的“學”,巧借學生學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錯誤點、重難點以及空白點做深層處理,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不斷為課堂增值。
同樣在《彩色的非洲》一課中,在學習了植物世界的彩色之后,我引導學生遷移整理5~7自然段。在整理中,我發現學生提出的困惑大致都指向這兩類問題:“作者列舉的雄獅、河馬、象群等動物的色彩并不美麗鮮艷,怎么說動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呢?”“為什么說非洲人強悍、粗獷的音樂是彩色的?”可見,這正是學生認知的矛盾點和理解的困惑點。于是,我趁機出示“非洲動物百科”的鏈接資料,引導學生發現并體會作者在動物世界這一段里著重體現的是動物的種類多、形態多,這也是彩色的一種表現;接著,播放最具非洲特色的鼓點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盡情舞動,從中感受非洲音樂熱情、活力、奔放的特點;最后小結:彩色不但可以表示顏色多的美,還可以表示形態多的美、有活力的美,甚至是有意義的美,不斷拓展“彩色”豐富的內涵。
總之,只要我們真正站在學的視角建構課堂,扎實學的活動,豐實學的過程,豐滿學的體驗,就一定能讓學生的學從折疊走向舒展,從僵化走向靈動,從平移走向深入,使學生在舒展的課堂里不僅學到知識,同時也發展素養、提升語文能力。
參考文獻:
[1]俞國平.從“折疊”走向“舒展”:生本視域下學導式閱讀課堂實施力點[J].作文教學研究,2014.
[2]王書林.翻轉課堂:讓學生靈動智慧,讓學習走向深入[J].語文建設,2014.
[3]黃新艷.學程單:讓學生神思靈動[J].小學教學參考,2014.
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