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丹
摘 要:在學校率性教育的引領下,積極實踐,將理念的三個方面有機注入平時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并舉例加以說明對“率性教育”的一些感想。
關鍵詞:率性教育;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社會性
“率性就是遵循人的本性,遵循人,特別是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于偉校長將“率性教育”歸結為三個關鍵詞: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社會性。他認為,在小學階段,保護孩子的天性十分重要,孩子們愿意動、愿意說、愿意寫,學校就會給他們機會和施展才華的舞臺。尊重個性,在“率性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優勢的教育就是尊重個性的教育。而培養社會性,是“率性教育”另一個重要方面,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心理、人格、知識和能力養成的重要階段,培養良好的社會性,可以為人的一生奠定重要的基礎。
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我們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率性教育”倡導保護天性、尊重個性、培養社會性,是從滿足兒童自身發展需求出發而提出的教學理念,是我們一線教師教育與教學的指導思想。
一、尊重個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四年級的孩子,走到一個老師的面前,對著老師說:“老師,你可以抱抱我嗎?”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我們看來,她的行為有點可笑,可是,仔細想想,這是一個孩子真實的內心渴望。當然在學校中我們不可能真的去撫摸每一個孩子,但是我們可以用我們的言行去“撫摸”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尊重與關愛。我認為表達這種關愛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每一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可以說這是人性的一種體現。可是,在我們的教育中,在管理班級時,尤其是當個別學生犯錯時,批評是我們最常使用的教育方式。為什么呢?因為這種方式簡單、直接、最能表達情緒。人的本能是從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老師站在自己的立場,想直接指出存在的問題,加之,教師每天工作量很大,很多時候對于問題會采取直接、高效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學生喜歡嗎?反饋的教育效果有效嗎?答案是否定的。從學生的立場出發,這樣的教育手段很容易使學生養成拘謹、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新世紀的創新教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以溫和、平等的心態去面對學生,尊重他們,相信他們,關心他們。我們要積極實現自我角色的轉換,使自己成為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合作者。要學會傾聽、溝通,特別是當學生犯錯時,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一定要先走進孩子的內心,多表揚他們做得好的地方,讓學生在信服和激勵的作用下糾正自己行為。在教學中,多營造平和的教學氛圍、多樹立正面的榜樣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良好的教學方式。
二、保護天性
越上高年級,在課堂上,部分學生越是“自覺”地不舉手,他們會成為我們忠實的“聽眾”。這種情況的存在其背后也有學生個體發展規律在其中。除了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得到肯定和認同,重拾課上發言的自信心,我們還有什么辦法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勇于表達自己呢?嚴厲要求學生或者獎勵的方式都不一定是長久之計。在我的教學經驗中,每節課都會留出小組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有組織、有順序地充分交流自己想法。組員間相互學習,聽取意見,甚至撞擊出矛盾的火花。當組員間想法和認知不一致時,學生就會有特別強烈的表達欲望,那接下來的集體交流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對小學階段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課堂上的踴躍“發聲”也定不是難事兒了。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教師不必總思考著接下來該問孩子哪個問題了。在學生發言、訂正、補充這樣的交流氛圍中,學生“推”著教學環節往前走。列寧說過,如果沒有人類的情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可能有人類探索真理的活動。保護兒童的天性,也積極地體現了培養兒童的語文情感。
三、培養社會性
對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我們可以滲透在學生日常的學校活動之中,如學科語文教學活動、各類游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語文教學活動可以是通過故事中的角色扮演、念詩歌等形式,向學生講解有關社會交往的知識和技能,指導學生如何進行交往。在游戲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遵守規則、如何解決沖突、從中體驗游戲的成功與快樂。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帶學生走出學校的大門,通過參觀活動、社區活動,了解人們的工作特點,開闊視野,增進學生對社會的了解,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從中獲得孩子社會性的發展。“一個由最高等級的教育而培養的具有活力、勇敢、敏感和理智等特性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將與迄今所存在的一切社會截然不同。”
總之,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們要將尊重個性、保護天性、培養社會性時刻銘記于心。讓這一理念成為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讓率性成為我自己教育的“個性”!
參考文獻:
[1]劉曉東.解放兒童[M].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08-12:1.
[2]羅素.羅素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4:52-53.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