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瑾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的目標越來越趨向人的發展,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已經從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向學科核心素養,其中學生思維品質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文化意識一起被列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下面我就結合故事課型談談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培養。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相對真實的、完整的語境中接觸、體驗、理解語言,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第三單元Story time At the farm時分別用“食物分享會”和評價食物活動激活學生舊知,對食材和形容詞進行充分操練。從而過渡至食材來源,從貼近生活的超市食材過渡到農場食材,自然引出本課時主題。
Play at the farm
T: Whose farm is it?
Ss: Zips farm.
Lets play a sensory game at Zips farm.
Ss stand up and pretent the feelings at Zips farm. (Listen! There is a bird singing on the tree. Look at the cows, they say: moo, moo... Here are some apples! Lets eat!)激活感官,身臨其境,引入本課時主情境:Zips farm.激活學生的感官,身臨其境,為下文農場體驗做好鋪墊,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二、優化提問,深化學生思維
有效提問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檢測學生的理解程度,還可以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適時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并注重問題與思維的有機結合,多提一些有發散思維和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我教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story time The rat and the snake時,根據PPT并輔以情景開始介紹故事的開端,然后追問:What is the tasty food?學生通過閱讀找到答案:The rat.抓住了田鼠以后,讓學生小組討論一下:What can she say to the snake?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學生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活躍了很多,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豐富的語言讓故事更加有趣,教師又讓學生帶著問題Guess: Can the snake eat the rat?去觀看故事的動畫,鼓勵學生快速讀故事并找出答案:No, the rat can swim away.緊接著故事情節老師引導學生質疑:How can the rat run away?就這樣一環接一環,形成一個問題鏈,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感悟故事情節的發展,進一步體會故事人物心理特點,挖掘故事眼,學故事,明道理,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無形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當下提倡的素質教育課堂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一節課是否成功所在,這就要看課堂上教師如何預設問題,幫助學生有目的地自主學習,善于思考,合作學習。所以,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對課本質疑,還要贊賞學生個性化的見解和表達。問題搶答:每個小組就故事內容提出若干問題,其他小組比賽搶答。在每節故事課結束后我都會鼓勵學生續寫故事或創編新的故事。如The rat and the snake 故事To continue the story與同桌討論:你能想象rat跑開后,發生了什么嗎?讓學生根據故事中的某個角色,發揮想象,續寫一段英文故事。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再比如,在這節課引導學生復述故事時我倡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理清故事脈絡,運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故事,每個學生的思維和語言運用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注重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在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情景,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故事表演是一項學生喜歡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扮演The Rat和 The Snake的角色,故事復述:運用思維導圖。完成故事的思維導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大意。To continue the story與同桌討論:你能想象rat跑開后,發生了什么嗎?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快速背誦,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五、注重開展合作學習
學生不僅需要參與學習的熱情,還需要有合作學習的意識。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活動設計上下工夫,創設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互相合作學習,提高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著力點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師必須采用有效的評價機制鼓勵學生多開口,多發表自己的見解,增加口頭操練量。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開展不同形式的小組活動,如同桌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等,方法也應該靈活多樣,如以輪流說、派代表說、搶答式和快速反應等。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第三單元Story time at the farm時,在拓展環節,小組合作制作自己喜歡的食物,從食材的選用,到制作過程,到試吃,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這個環節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而不是生搬硬套。
總之,學生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人際交往的需要,也是為了用英語獲取各方面的信息,我們應該遵循《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體現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屬性。促使學生學好英語,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 張佳琪